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十六观智▪P6

  ..续本文上一页也就是三种菩提:

  一种是三藐三菩提(sammàsambodhi)。这种是以修行诸巴拉密而成就佛果。

  另外一种是辟支菩提(paccekabodhi)。这种是起愿在没有佛陀出世的时候,他无师自通地证悟圣道圣果,证悟四圣缔。然而因为辟支佛有智慧证悟四圣諦,但是没有智慧教导他人,因此我们也称他为独觉。

  还有弟子菩提(sàvakabodhi)。sàvaka是弟子的意思,如果在有佛陀教法的时期,他通过修行佛陀的教法,通过修习止观,修习戒定慧,在还有佛法的时期证得圣道与圣果,这种就称为佛弟子,称为sàvakabodhi,就是弟子菩提。

  这几种都是随禅修者的意愿可以选择的,在南传佛教这三种道路都有人选择,而且我也碰到了有些长老,他是想要证悟辟支菩提的,当然他不会自己说我是菩萨,但是很多人传闻他是菩萨,都有。

  当一位禅修者假如他想要在今生证悟圣道圣果的话,他持续地观照无常、苦或者无我,在观照时他必须得注意一点,他不能够只是观照一种而证得圣道圣果。我们可以打开《清净道论》的617页,最下面的第二段,这里是我们修观的一个要点,我们必须要知道。《清净道论》还有《无碍解道》也这样说,在我们修观的时候,我们不能够只是观内在,观自己的五蕴为无常、苦、无我,因为只是观照自己内在的名色法,自己的五蕴,观照它是无常、苦、无我的,是不能够证得任何圣道圣果的,他还必须要外观。所以我们来看:

  「兹或有人,先住著(其心)於内诸行(就是内在的,所谓自身的诸行,就是五蕴或者名色法),住著之后而观彼等(诸行)。可是但观於内是不会有道的出起的(就是那种道心的过程是不会產生的),亦应观於外,所以他亦观他人的诸蕴(就是观外在他人的诸蕴,为什麼,因为为了破对他人的执著)及非执受的(与身心无关的)诸行(就是说与身心无关的,比如说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为『无常、苦、无我』。他於一时思维於内,於一时思维於外,如是思维,当在思维於内之时,他的观与道结合,是名於内住著从内出起。」

  所以在修vipassanà的时候,我们应当依照佛陀所教导的,应当一时观照过去、观照现在、观照未来、一时观照内的、也观照外的,而不能够说只是观内的,所以我们一般不把vipassanà翻译成内观,内观可能是从英文(inside)翻译过来的,但是真正在修观的时候不能只是内观,还必须要外观、内外观。

  我们再看最后一段:

  「另一种人,先住著(其心)於色,住著之后而观大种色及所造色为一聚。可是但观於色是不会有道的出起的,亦应观无色,所以他以彼色为所缘之后,亦观生起『受、想、行、识为非色』的无色 。」

  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能够只是通过观照色法而证悟涅槃,他还必须要观照名法,观照受、想、行、识,同时他也不能够只是观照名法而不观照色法,他必须要轮流地观照色法、名法、色法、名法。但是在行舍智的阶段,由於之前他已经非常系统透彻地观照了五蕴,观照了内在的和外在的五蕴。因此,在这个时候,他的观智已经变得非常锐利了,在很高级的观智的阶段,如果他还重复地一时观照内、一时观照外、一时观照色法、一时观照名法、一时观照过去、一时观照现在、一时观照未来,反而他的观智不能够提升得很快,或者一时观照无常、一时观照苦、一时观照无我,这个时候他在观照这些行法的无常、苦、无我的时候,他的心会自然地倾向某一项。比如说,当他观照无我的话,他自然地会观照无我相,他的心很平稳地自然地取无我相来观照诸行。

  这样的话,如果禅修者想要证悟涅槃的话,他可以持续地修无常随观、苦随观或者无我随观,这样持续地修行,当他证悟涅槃的时候,随观无常者以无相门而证得了无相解脱,随观苦者以无愿门而证得了无愿解脱,随观无我者以空门而证得了空解脱。因此,这称为涅槃的三门。所以禅修者可以通过任何的方式,无论是观无常、观苦或者观无我,当他证悟涅槃的时候,这个时候他所证悟的涅槃就依照他的随观而称为无相解脱、无愿解脱或者空解脱。

  在证得道初起阶段,就是道初起的心路过程之后,在《阿毗达摩》和《清净道论》里都讲到了道初起的心路过程,就是当一位禅修者持续的以无常、苦、无我观照的时候,他会生起一念,认为说这个时候道将初起了,这里的道是指圣道,之后就產生了一个心路过程,这个心路过程先生起一个意门转向,意门转向生起之后灭去,灭去之后接著生起一个遍作,遍作灭去之后生起一个近行,近行灭去之后生起一个随顺,这里的随顺就是我们讲的第十二种观智――随顺智,随顺智灭去之后就生起一个种姓智(gotrabh

  ),这里的种姓称为更换种姓智,从种姓智之前还是属於凡夫,种姓智之后就已经为为圣者。

  所以种姓智只要一个心识刹那,这个心识刹那已经改变了他是圣还是凡,改变了他由凡至圣的这个过程。种姓智灭去之后生起一个道智,道智灭去之后生起两个果心,因此,这是初起之道的心路过程。也就是在一个禅修者的生命里面,由凡夫到圣者的过程。对一个有情来说,对一堆五蕴来说,种姓智只生起一次,之后永远就不会生起了。因为从此永远的告别了凡夫的生涯,而成为了圣者,所以他不会经常换来换去,所以更改种姓智只是变一次。之后从初道到第二道的时候,他已经不叫种姓智,他叫净化。

  在道智跟果智里面,它又可以分为四类,这四类分别是依照四道跟四果来分类。其中的道智能够执行四种作用,这四种作用跟四圣諦有关:

  第一种我们可以称为遍知苦,也就是他如实地了知了名色法,了知了五取蕴。

  第二种作用是断除了烦恼,断除了苦之因,所以我们平时说的断烦恼其实就是在道智,在道心这个心识刹那。

  第三个作用是证悟涅槃,我们说到的证悟涅槃就是从道心这一刹那开始的。

  第四个是他开展了八圣道,在道心里面具足了八圣道分。

  道智只生起一个心识刹那,然后它就灭去了,从此之后就再也不会生起相同的道心。因为道智的力量非常强大,他只是生起那麼一个心识刹那,他就足以断除相应的烦恼。我们可以把烦恼分为十种,十种分别是:对欲的贪、对色的贪、对无色界的贪、嗔恚、戒禁取、邪见、掉举、昏沉、睡眠、无明、慢、疑。这十种称为结。

  其中初道断除的是三种:

  第一种是邪见,对於我,对於人,对於有情的执著,认为实在有所谓的人,有所谓的我,有所谓的真我、大我等等,这样的邪见在初道时断除。

  第二是断除戒禁取,他不会再修种种的外道,他只是依照佛陀的教导,依照佛陀的教法来修行。

  第三种他断除了疑,就是我们讲到的那八种疑,这是初道所断的。

  第二道并不能断除任何的烦恼,但是他可以减弱欲贪和嗔恚。然后第三道他可以断除对欲的贪爱跟嗔恚,也就是说证得了第三道他就不会对男女、对饮食、对种种欲乐目标,他就不会有任何的贪爱。

  到了第三道的圣者,即使是在家人也好,他都不会要钱财,谁要取他的钱财都可以。有一个叫伍嘎(Ugga,古译鬱伽)的长老,当他证得了第三道阿那嘎弥(Anàgàmi,古译阿那含)的时候,他回去就对他的七个老婆说:「你们想要去嫁给谁就嫁给谁,想要留在这里也可以。」然后他把他的财產,「你们要你们就拿。」 就这样。

  到了第四道,就断除了剩下的五种结,就是断除了色界的贪、断除了无色界的贪、断除了掉举、断除了无明跟断除了我慢,所以我们称阿拉汉为一切漏者,一切漏尽者,就是他完全断除了一切烦恼。因为他断除了一切烦恼,因此他称为应供,巴利语阿拉汉(araham)就是有资格的意思,完全有资格,他有资格受到一切世间、人、天的礼敬、供养、合掌。

  当然,即使是一个禅修者真的证得了圣道圣果,还是要很谨慎的,还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来检查。这种检查的方法我们称为省察智。如果是初道到第四道,也就是初果圣者到三果圣者,他必须要以五种方法来检查。他要检查道、检查果、检查涅槃、检查已经断除的烦恼和检查还没有断除的烦恼。而且雷迪西亚多(Ledi Sayàdaw)建议,如果一位禅修者认为自己已证得了圣道圣果,至少要用三年时间慢慢地去检查,要很小心谨慎,要不然很容易得到增上慢。

  因此在这里我们就依照《清净道论》里面的道次第,依照戒定慧的次第,依照七清净的次第,依照十六种观智的次第,讲了由一位凡夫通过持戒在修习四十种业处,个别的证得近行定或者安止定,接著再修习vipassanà,依次地增长他们的慧,而达到证悟涅槃,证悟圣道圣果的这个过程。这种修行道的次第,我们把它称为清净的道次第或者《清静道论》的次第,这是在上座部佛教的传承里面至今仍然在教导的禅修的方法。那麼,我们现在就以不是非常详细,又不是非常简略的中等的方法讲了《清净道论》,那麼,我们以中等的方式讲《清净道论》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向功德: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佛,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法,

  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僧,

  确实依此而行,我将解脱生老死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份,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萨度!萨度!萨度!

  

《《清净道论》-十六观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