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十六观智▪P5

  ..续本文上一页他们认为那个就是上人法,所以佛陀在世时已经很普遍了。

  在这里举一个佛陀在世的例子:有一个叫做(Chanda)的比库,他认为自己已经证得阿拉汉了。有一次他生了很严重的病,他的病已经相当於绝症了,而且非常痛苦,然后他想自杀,当时沙利补答(Sàriputta,舍利弗)尊者就去看望他。

  沙利补答尊者就问他:「你的病能不能够忍受?你现在病得怎麼样?」然后又问他:「你对五蕴的执著怎麼样?」

  他说:「

  我的病不能够忍受,只有加剧没有减轻。我现在对五蕴已经没有执著了,所以我想用刀来了结自己的生命。」

  经过一番问答,沙利补答尊者就知道他还是一个凡夫,但是他自己以为自己是阿拉汉。后来沙利补答尊者走了,当他拿刀割自己喉咙的时候,他发现他自己还有恐惧,那个时候他才知道他自己还是凡夫。但是他的刀已经割下去了,然后他就开始起观,结果就在他自杀的时候,他就成了等首阿拉汉。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在佛陀在世的时候,有好几个自杀的例子。后来,佛陀禁止了比库自杀。故事是其中一个增上慢的例子,他自以为他是阿拉汉,然而阿拉汉是不可能自杀的。

  还有一种是更高级的陷阱,这种更高级的陷阱就是他甚至超过了生灭随观智,更高的观智,如果当一位禅修者,他在持续地观照的时候,他观照名法跟色法,假如不小心他取的是色聚,他观的是色聚,他以为色聚是究竟色法,当他持续观照色聚的生灭的时候,因为色聚是非常快速地生灭,由於色聚还是属於概念法,概念法是不能够给观智长期地观照的,因长期地观照的话,这种概念会消失,当他持续这样观照的时候,他发现这种色聚消失,其实色法还在,他认为色聚消失,这个时候他认为色法已经灭尽了。然后,他又持续地观照他能观的观智,或者观照那种境界,然后稍微一不小心,他的心又掉入有分,他会认为这个时候名法也灭尽了。因为名色法的灭尽,他认为一切行法都灭尽了,所以他就认为这个就是涅槃。在这种非常高的观智也会掉入陷阱,所以在修行的道路上岐路重重、陷阱处处。

  当一位禅修者持续地以观刹那生灭和以观缘生灭而修观的时候,他的观智会不断地得到提升。然后他在破除了这十种观之染之后,在导师的指导之下,越过了这个关,他继续以这两种观法观,那麼他的生灭随观智就会达到成熟的阶段,达到成熟的阶段,这个时候他已经越过了道非道智见清净,因为他已经经过了那十种观之染而到达了行道智见清净,到达了行道智见清净当他这样持续地观生灭之后,他会发现生灭的相都很粗。

  为什麼?因为一切的行法在生灭随观智的时候,一切的行法都有四种相状,他们分别是:生的相、住的相、名法色法的相、坏灭,这个是在思维智和生灭随观智的时候。然而,他如果想要再提升自己的观智,但仍然以这四种方法的话,就是当他观行法的时候还会有这几种產生的话,那麼,他的观智将很难得到提升。因此他不应注意行法的生相,不应注意他的住,不应注意他的相,只应观他的坏灭。

  当他取行法的坏灭(bha

  ga)的时候,他的观智已经是更加锐利,已经不再停留在生灭相上,已经停留在坏灭相上了。当他取诸行法,过去、现在、未来、内在、外在的行法,只观照他的坏灭的时候,这个时候他的观智就非常快速地提升,然后依次的他将能够经过怖畏现起智,因为他观照的一切行法都是在那里坏灭、坏灭,因此他会对一切行法有一种怖畏感。还有过患随观智,因为他看到的一切行法都是坏灭的,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可以称为我的、称为永恆的、乐的东西,看到的只是行法的过患。这个时候他的心会非常厌离,会对行法,对这些世间法感到非常强的厌离。当他对行法厌离的时候,他有很强的意欲,他想要证悟称为无为法的涅槃,他想要儘快地脱离这种一直都在那里坏灭的行法,那个时候的感觉就好像一具很臭的尸体在你身上,你想儘快地把它去掉一样。

  或者说,正如佛陀所说的:「我不讚叹有(我不讚叹生命),就有如在你的手指甲上粘有哪怕一点点的粪便,它都是极端臭秽的,因此我不讚叹有。(我不讚叹生命)。」

  因为有厌离随观智的禅修者看来,一切行法都是极端的丑陋的,看到它们的过患,看到它们的不足之处,看到它们只是在那边坏灭。

  当他这样想要解脱的时候,如果他的观智还没有成熟,那麼他还必须不断地復习以前的,用以前的四十种多的方法,用以前的聚思维的方法,用七色观法,七非色观法,十八种随观观法,然后在生灭随观智再观缘生灭、观刹那的生灭,这样不断地復习,这个阶段称为省察随观智。

  当他达到省察随观智,他继续不断地观照行法的坏灭相,然后取其中的一种无常、苦或者无我,这样持续地观照,这个时候他的心能够越来越平稳,越来越平稳。在这个阶段,他对以前还没有观智的时候那种对行法的染著、对行法那种喜好、喜爱已经没有了,而在刚开始观生灭和观坏灭的时候,对那种行法的厌离、那种恐惧也没有了。这个时候他的心只是很平稳地观照自己,这个时候称为行舍智(sa

  khàrupekkhà-¤à

  a),sa

  khàra是行法,rupekkhà是中舍。

  那个时候他的心已经非常平稳了,不会偏於喜,不会偏于乐,不会偏於忧的两边,并且他对行法保持一种中舍的阶段,他已经见到了色法的坏灭,那个时候他的心虽然只是想取涅槃的所缘,但是由於他的观智非常平稳的缘故,所以他可以保持非常平静的,只是观照色法的坏灭,然后取色法的无常相、苦相或者无我相持续地这样观照,这个时候他可以只观照色法或者只观照名法,因为在之前他已经很系统地观照了色法和名法,这个时候他可以只取他喜欢的,或者说他可以取欲界的名法,可以取色界的名法。

  在这个阶段,帕奥禅师通常会非常鼓励禅修者观禅那的名法,最好是观第四禅的名法。先进入第四禅,出来之后取无常相、苦相或者无我相,只是观照,持续地观照这种禅那名法的坏灭、坏灭、坏灭,并且要取那种心如果想要证入涅槃的话,持续这样观照,观照下去。

  在这个阶段,由於他的观智已经非常的平稳,由於那个时候他的舍已经是中舍的,已经不会象没观照之前那样喜,不会象之前那样怖畏,他的心非常平等、沉稳地观照诸行法的坏灭,观照他的无常相、苦相或无我相,这个阶段称为行舍智。

  达到了行舍智阶段的禅修者,他有两条路可以选择:如果他有很强的出离心的话,他可以选择在今生当中证悟涅槃,断除烦恼;如果他对佛陀、对佛果非常嚮往的话,他可以发愿行菩萨道,可以持续地积累巴拉密(pàram

  )乃至成就无上的佛果。不过,成就佛果要行菩萨道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必须要经过至少四阿僧祗劫及十万大劫的时间,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佛陀说:「诸佛出世难。」

  不过现在,在上座部佛教,也有很多大长老他们是修菩萨道的,然而我们从这些大长老的身上真正能够感觉到菩萨的那种感觉。在斯里兰卡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长老,很多人相信他就是一位菩萨。因为行菩萨道的时候,在缘摄受智的阶段,他观照自己的过去世,他就知道自己是不是曾经得到了佛陀的授记。

  有几种方法可以检验自己到底是不是菩萨,比如说当他观照自己过去世的时候,他见到自己曾经见过在世的佛陀,而且佛陀曾经对他授记,那麼这样的菩萨是决定性的菩萨,肯定不会退堕的菩萨,他只会依照象佛陀授记那样一直积累巴拉密到他成就佛果,而且当他观照过去世,观照未来世的时候,他会发现到自从他由佛陀授记到现在,他只是男性而不会是女性,由他今生到他未来成就佛果,他只是男性,他将会发现,自从他授记之后一直到他成佛,女根色不会在他身上出现,这是其中一个特点。

  还有,作为一个菩萨,你会从他的性格当中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出来,菩萨就是菩萨,他有很强的摄受力,他有象王者一样的权威,自然而然与生俱来的,而且他有象慈母一样的慈爱,他非常容易放舍,因为他在过去生不断地修持佈施巴拉密、持戒巴拉密、出离巴拉密、智慧巴拉密等等诸种巴拉密,所以这种巴拉密已经形成他的性格。他对於任何的事情,他不会执著,他很中舍,他有很强的智慧,他有很强的舍心,他很乐意助人,而且他的慈心那种感召力是非常强的。由於他一直以来修习巴拉密的缘故,所以这种善行、善法已经形成了他的性格,他就是诸巴拉密的体现,所以你会发现到他的福报非常好。因为过去他一直修行善行,修行佈施,所以自然而然他去到哪里,他的福报都是非常的殊胜,由於他一直以来都在帮助人,所以你会发现他的威望非常高,他的威信很好,他去到哪里,他都象一位王者或者一位首领一样,他不用说话,他的摄受力就很强。而且他去到哪里,他的福报非常好,很多供养,如果他是出家人的话,他会有很多供养;如果他是在家人的话,他会非常富有,或者说他投生天界;然而他对这些,他的那种放舍的心很强,他不会执著於这些,他只会求道,而且他的出离心很强,他不会对名声、对钱财、对家庭眷属执著,他很容易就把它放下,他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威德,就是他的性格,他的巴拉密的呈现。

  所以我们说修巴拉密,巴拉密就是没有受到无明跟渴爱所染污的性格的善行,这些善行因为他经过了非常多生的积累,所以现在已经变成他的性格,他的素质就是这麼样,然后他再这样持续地积累,当他的巴拉密已经成熟了,佛果就可期了。

  所以当我们修到行舍智的时候,我们自己就可以知道,也可以自己选择。当然,如果现在还没有的话也可以自己作决定,如果你是行舍智的话,又对菩萨道有很强的意欲的话,你可以选择,可以选择行菩萨道,起大悲心,为了拔去一切眾生的痛苦。

  因此,在上座部佛教里面有三条道路,可以供任何的禅修者选择,…

《《清净道论》-十六观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