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十六观智▪P4

  ..续本文上一页道所建立的智为『道非道智见清净』。欲求完成那(道非道智见清净)的人,先应以称为聚的思维的方法而行瑜珈(也就是观照)。何以故?因为初观者于光明等的发生之时而发生道非道智之故。因为于光明等发生之时而有道非道智,而聚的思维是初步的观,所以这(道非道智)在度疑(清净)之后来显示。」

  那麼当他执著於这些的任何一种,就是光明到舍的任何一种,以为那个是涅槃,那他就走进了非道。如果他知道这个时候还不是涅槃,还必须有更上的、更增上的必须去修习的话,他应当生起观智,观照前面的这些。比如说光明,如果是光明他必须观照这些非常殊胜的由心生色法生起的这些色法,以及时节生色法,观照它们也是生灭的,它们也是无常、苦、无我的。这个观照对於那种非常强的观智来说,当然不算非常强的,在这个阶段他的观智是非常平稳的,伴随著观智生起那种轻安、喜、乐等,他也应该观照这些观智本身也是无常、苦、无我的。这时候慢慢地他就能够抽离,他的心就不会再继续染著这样的境界,能够平稳地过渡。

  因为能够生起这十种随烦恼,其实还是属於在初级的阶段,生灭随观智还没有成熟,他必须越过这个阶段,然后才能证得这种称为「道非道智见清净」。所谓的「道」,就是说,知道还有更上的这种修观之道,所谓这十种观的随烦恼是属於非道,不是证悟涅槃之道,因为现起了这样能够辨别这样是道,这是非道的智称为「道非道智见清净」。

  谈到这里,我们不仅要感慨,在修道的过程中,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真的可谓是歧路处处、陷阱重重,无论是从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乃至到一直到你走到涅槃的边缘,证悟圣道圣果的边缘,都有可能走进错路、走弯路,掉进陷阱当中。

  掉进陷阱当中的人可以分为三类人:

  第一种是落入有分,以有分认为是证悟了。

  有一种是执著某一种定境,而认为那样是开悟了、涅槃了。

  有一种是修观修到某一个阶段,他认为是证悟了。

  这里,我先讲落入有分,因为这种现象是最普遍的。讲到掉入有分而误以为落入有分属於证悟涅槃的,我们在讲掉入这种陷阱之前,先简单的分析一下有分,它的性质以及它的特点。

  这是示意图,这里的圈表示心路过程。根据《阿毗达摩》,心的运作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心路过程,一种是离心路过程。心路过程(cittavithi)一共有六种,它们分别是:眼门心路过程、耳门心路过程、鼻门心路过程、舌门心路过程、身门心路过程、意门心路过程,这六种心路过程分别取不同的所缘,眼门心路过程识知的是顏色所缘,耳门心路过程是能够听声音等等,意门心路过程认识的是法所缘。

  这些所缘,眼门心路过程到身门心路过程都是属於现在所缘,而意门心路过程可以识知任何的所缘,可以识知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可以识知离时的、没有时间性的这些所缘。在心路过程跟心路过程之间心流是不会中断的,我们现在这里举的是属於意门心路过程,也就是一个意门转向再加上七个速行,这里也是一个意门转向再加上七个速行,我们就以这样的示意图,事实上真正的心路过程要复杂的很多。在心路过程灭尽之后,心流不会中断,他会有非常非常多无数的称为有分(bhava

  ga)生起,这个有分心是属於异熟心,或者称为果报心。

  我们学过《阿毗达摩》,知道心可以依照它的性质分为四种:

  一种是善心。

  一种是不善心。

  一种是异熟心。

  一种是唯作心。

  我们举这里为例子,如果说这里生起的是意门转向,那意门转向心是属於唯作心(kriya-citta),然后接着七个速行,对於凡夫和一切的有学圣者来说,他生起的不是善的就是不善的速行心(bhavanga),所以这是属於唯作,就这样不是善的就是不善的。有分心是属於果报心、是属於异熟心。有分心是非常快速地生灭的,并且有分心有个特点,他不能识知现在的所缘,识知所缘是由心路过程所执行的。而有分心在我们现在来说是不能感知、不能认识任何所缘,但它还是有所缘的,因为一切心都是有所缘的,他的所缘是过去生临死时所现起的业、业相或者趣相。如果我们要真正认知有分心的本质,必须在缘摄受智的阶段。

  当一位禅修者在禅修的时候,他的定力慢慢地提升,那麼他的心力会变得越来越强,有时他会由於他的正念或者他的精进稍微鬆懈,他的心会掉入有分。掉入有分,这时他会有一种感觉,他会感觉好像能所双冥,诚然无相,因为有分心不能够识知任何的目标,包括它自己本身。所以他会感觉到那个时候没有能所,没有任何的相,於是他认为这个可能是涅槃,这是一个陷阱。

  还有另外一种,落入有分的人会感觉到前面的心已经灭去,后面的心不生,他会感觉到心的本来面目就是这麼样,这个又是落入有分。因为前面的心路过程已经灭去了,后面的心路过程还没有生起,中间这个阶段,他又看不到有分的生灭,他只是感觉到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存在,它是没有任何的能所的,也没有任何的心念的,於是他会认为说这个就是涅槃了,这是另外一个陷阱。

  还有另外一个陷阱,就是当他落入有分的时候,他感觉到没有善没有恶,好像晴空万里无云天一样,因为善和恶都是在心路过程里面所存在的,而在有分里面他并没有一丝一毫的念头生起,因此,这个又是一种陷阱,如果一个禅修者认为这样的境界就是涅槃、就是开悟的话,那麼他就会执取,并且当他落入有分时他不知道,而在之后他的心路过程生起时他再查回,回忆刚才为什麼突然完全没有能所,或者刚才没有任何一念生起,如果他认为这样就是开悟的话,他就可以不断地提升他的定力,提升他的心力,然后有分的区间可以越拉越长、越拉越长,这样他就不断地可以把心投入有分里面,而且掉入有分他可以坐几天几夜感觉到一刹那,所以这种有分在禅修者当中有可能会掉进的。如上所言,是为掉进第一种陷阱。

  第二种陷阱就是执著於某一种定境,比如当他的心已经非常的强了,这个时候他可以取任何的所缘,然后他的心就定在那个所缘上,之后当他进入某一种定境的时候,他会发现前面一片光明,心非常清静,非常清明,那种喜乐遍及全身,并且整个身心内外好像都是一如的,没有任何的区别的,这个是执著於某一种定境,然后他认为是入大光明遍或者整个虚空变成一片光明,这是另外一种执著於定境的,这属於第二类陷阱。

  还有第三类就是属於修观的时候,在修观的时候,当他的定力提升的时候,他稍微起观,他会发现所有的这些色法全部变成了色聚,只要他稍微去注意一下,他会发现这些色聚极快速地生灭,那个时候他会发现整个世间碎为微尘,其实他看到的是色聚,色聚在那里极快速地生灭,而他认为这个世间没有任何的东西可执著,因为都是在极快速地生灭生灭当中,然后他认为这个也是一种生灭,这个是第二种陷阱。

  还有第三种陷阱,就是在这里讲到的,观之染。那个时候他也是依照次第修止修观,达到了一种非常高的观智的境界,那个时候由於他的心已经非常强了,所以他能產生非常殊胜的喜乐和非常强烈的光明,他执著于这种光明,他认为这个就是圣道了,这个就是涅槃了,这样他又走进了歧路。

  我们应当知道大龙长老的故事,《清静道论》594页,这是非常有名和有趣的例子。大家应该听过吧?其实,大龙长老他当时所执著的这种境界就是属於观之染的境界,他执著於那种由於观智很强的心所產生的光明,然后他认为那个就是属於涅槃。

  (有人提问:「落入有分时他是不知道的吗?落入有分不应该是晴空万里,应该是黑暗的。」

  尊者回答:「是的,当他恢復心路过程中,他才查回刚才落入有分。晴空万里是一种比喻,是说他没有任何一丝的念头,不会动任何的念头。」)

  我举一个例子,这是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一个人他在禅堂里面打坐,之后他发现到好像过了几年一样,然而当他睁开眼睛的时候,可能还不到一分鐘的时间,这也是一种落入有分。落入有分有很多种景象,有些人落入有分,他会感觉到整片的光明,之后他出来的时候才感觉到。因为有分是属於果报心,这种果报是善果报,这种善果报產生的心生色也是非常明亮的,所以当他能够观照的时候,他也可以觉知到好像有分是非常殊胜的,所以每个人的定力不同,每个人体验的境界也不同。

  一般来说,我们现在每个人都有无数的有分在那里生灭不断,我们为什麼现在体验不到呢?因为有分的现象其实有很多种。有时我们禅修的时候,好象迷迷糊糊,又有正念又没有正念,这种也叫做有分,在禅修当中也有禅修者会体验到。但这种有分,我们不会认为是涅槃。

  有分就是意识,这些都是禅修者在后来追查回去的意识,而不是当时的。有分不会认知现在的所缘,不会认知本身,但是有分生起后,禅修者可以查到,怎麼刚才的境界是这样?刚才的境界好象一刹那一样,他就会这麼认为,但是有的人他的有分不纯净,他有很微细的意门心路过程產生,那个时候半分鐘他会感觉到象几年一样。因为那个时候他的觉照力已经提升了,但是他的定力不够,所以他可以看到在有分里面產生的很多心路过程,那些很微弱的心路过程,然而由於他的定力不强,他不能够让这一段非常纯净,所以他感觉好像时间过了很长一样。这也是一种有分,但是这种我们一般不会认为它是一种证量。所以我们不讲。落入有分的情况实在是太多了,在禅修过程中我们慢慢可以体会到很多种有分。

  在禅修过程中执著於任何一种定境,一种观境,乃至一种境界,以为它是证量的,这个不是现在才有,佛陀在世时就有。当我们学戒律的时候,巴拉基嘎(pàràjika,古译波罗夷)的第四条增上慢(adhimāna),事实上他们不是有意的、故意的认为那个就是上人法,…

《《清净道论》-十六观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