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所建立的智爲『道非道智見清淨』。欲求完成那(道非道智見清淨)的人,先應以稱爲聚的思維的方法而行瑜珈(也就是觀照)。何以故?因爲初觀者于光明等的發生之時而發生道非道智之故。因爲于光明等發生之時而有道非道智,而聚的思維是初步的觀,所以這(道非道智)在度疑(清淨)之後來顯示。」
那麼當他執著於這些的任何一種,就是光明到舍的任何一種,以爲那個是涅槃,那他就走進了非道。如果他知道這個時候還不是涅槃,還必須有更上的、更增上的必須去修習的話,他應當生起觀智,觀照前面的這些。比如說光明,如果是光明他必須觀照這些非常殊勝的由心生色法生起的這些色法,以及時節生色法,觀照它們也是生滅的,它們也是無常、苦、無我的。這個觀照對於那種非常強的觀智來說,當然不算非常強的,在這個階段他的觀智是非常平穩的,伴隨著觀智生起那種輕安、喜、樂等,他也應該觀照這些觀智本身也是無常、苦、無我的。這時候慢慢地他就能夠抽離,他的心就不會再繼續染著這樣的境界,能夠平穩地過渡。
因爲能夠生起這十種隨煩惱,其實還是屬於在初級的階段,生滅隨觀智還沒有成熟,他必須越過這個階段,然後才能證得這種稱爲「道非道智見清淨」。所謂的「道」,就是說,知道還有更上的這種修觀之道,所謂這十種觀的隨煩惱是屬於非道,不是證悟涅槃之道,因爲現起了這樣能夠辨別這樣是道,這是非道的智稱爲「道非道智見清淨」。
談到這裏,我們不僅要感慨,在修道的過程中,在我們修行的過程中,真的可謂是歧路處處、陷阱重重,無論是從剛開始修行的時候,乃至到一直到你走到涅槃的邊緣,證悟聖道聖果的邊緣,都有可能走進錯路、走彎路,掉進陷阱當中。
掉進陷阱當中的人可以分爲叁類人:
第一種是落入有分,以有分認爲是證悟了。
有一種是執著某一種定境,而認爲那樣是開悟了、涅槃了。
有一種是修觀修到某一個階段,他認爲是證悟了。
這裏,我先講落入有分,因爲這種現象是最普遍的。講到掉入有分而誤以爲落入有分屬於證悟涅槃的,我們在講掉入這種陷阱之前,先簡單的分析一下有分,它的性質以及它的特點。
這是示意圖,這裏的圈表示心路過程。根據《阿毗達摩》,心的運作可以分爲兩大類,一種是心路過程,一種是離心路過程。心路過程(cittavithi)一共有六種,它們分別是:眼門心路過程、耳門心路過程、鼻門心路過程、舌門心路過程、身門心路過程、意門心路過程,這六種心路過程分別取不同的所緣,眼門心路過程識知的是顏色所緣,耳門心路過程是能夠聽聲音等等,意門心路過程認識的是法所緣。
這些所緣,眼門心路過程到身門心路過程都是屬於現在所緣,而意門心路過程可以識知任何的所緣,可以識知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可以識知離時的、沒有時間性的這些所緣。在心路過程跟心路過程之間心流是不會中斷的,我們現在這裏舉的是屬於意門心路過程,也就是一個意門轉向再加上七個速行,這裏也是一個意門轉向再加上七個速行,我們就以這樣的示意圖,事實上真正的心路過程要複雜的很多。在心路過程滅盡之後,心流不會中斷,他會有非常非常多無數的稱爲有分(bhava
ga)生起,這個有分心是屬於異熟心,或者稱爲果報心。
我們學過《阿毗達摩》,知道心可以依照它的性質分爲四種:
一種是善心。
一種是不善心。
一種是異熟心。
一種是唯作心。
我們舉這裏爲例子,如果說這裏生起的是意門轉向,那意門轉向心是屬於唯作心(kriya-citta),然後接著七個速行,對於凡夫和一切的有學聖者來說,他生起的不是善的就是不善的速行心(bhavanga),所以這是屬於唯作,就這樣不是善的就是不善的。有分心是屬於果報心、是屬於異熟心。有分心是非常快速地生滅的,並且有分心有個特點,他不能識知現在的所緣,識知所緣是由心路過程所執行的。而有分心在我們現在來說是不能感知、不能認識任何所緣,但它還是有所緣的,因爲一切心都是有所緣的,他的所緣是過去生臨死時所現起的業、業相或者趣相。如果我們要真正認知有分心的本質,必須在緣攝受智的階段。
當一位禅修者在禅修的時候,他的定力慢慢地提升,那麼他的心力會變得越來越強,有時他會由於他的正念或者他的精進稍微鬆懈,他的心會掉入有分。掉入有分,這時他會有一種感覺,他會感覺好像能所雙冥,誠然無相,因爲有分心不能夠識知任何的目標,包括它自己本身。所以他會感覺到那個時候沒有能所,沒有任何的相,於是他認爲這個可能是涅槃,這是一個陷阱。
還有另外一種,落入有分的人會感覺到前面的心已經滅去,後面的心不生,他會感覺到心的本來面目就是這麼樣,這個又是落入有分。因爲前面的心路過程已經滅去了,後面的心路過程還沒有生起,中間這個階段,他又看不到有分的生滅,他只是感覺到這是一種非常微妙的存在,它是沒有任何的能所的,也沒有任何的心念的,於是他會認爲說這個就是涅槃了,這是另外一個陷阱。
還有另外一個陷阱,就是當他落入有分的時候,他感覺到沒有善沒有惡,好像晴空萬裏無雲天一樣,因爲善和惡都是在心路過程裏面所存在的,而在有分裏面他並沒有一絲一毫的念頭生起,因此,這個又是一種陷阱,如果一個禅修者認爲這樣的境界就是涅槃、就是開悟的話,那麼他就會執取,並且當他落入有分時他不知道,而在之後他的心路過程生起時他再查回,回憶剛才爲什麼突然完全沒有能所,或者剛才沒有任何一念生起,如果他認爲這樣就是開悟的話,他就可以不斷地提升他的定力,提升他的心力,然後有分的區間可以越拉越長、越拉越長,這樣他就不斷地可以把心投入有分裏面,而且掉入有分他可以坐幾天幾夜感覺到一刹那,所以這種有分在禅修者當中有可能會掉進的。如上所言,是爲掉進第一種陷阱。
第二種陷阱就是執著於某一種定境,比如當他的心已經非常的強了,這個時候他可以取任何的所緣,然後他的心就定在那個所緣上,之後當他進入某一種定境的時候,他會發現前面一片光明,心非常清靜,非常清明,那種喜樂遍及全身,並且整個身心內外好像都是一如的,沒有任何的區別的,這個是執著於某一種定境,然後他認爲是入大光明遍或者整個虛空變成一片光明,這是另外一種執著於定境的,這屬於第二類陷阱。
還有第叁類就是屬於修觀的時候,在修觀的時候,當他的定力提升的時候,他稍微起觀,他會發現所有的這些色法全部變成了色聚,只要他稍微去注意一下,他會發現這些色聚極快速地生滅,那個時候他會發現整個世間碎爲微塵,其實他看到的是色聚,色聚在那裏極快速地生滅,而他認爲這個世間沒有任何的東西可執著,因爲都是在極快速地生滅生滅當中,然後他認爲這個也是一種生滅,這個是第二種陷阱。
還有第叁種陷阱,就是在這裏講到的,觀之染。那個時候他也是依照次第修止修觀,達到了一種非常高的觀智的境界,那個時候由於他的心已經非常強了,所以他能產生非常殊勝的喜樂和非常強烈的光明,他執著于這種光明,他認爲這個就是聖道了,這個就是涅槃了,這樣他又走進了歧路。
我們應當知道大龍長老的故事,《清靜道論》594頁,這是非常有名和有趣的例子。大家應該聽過吧?其實,大龍長老他當時所執著的這種境界就是屬於觀之染的境界,他執著於那種由於觀智很強的心所產生的光明,然後他認爲那個就是屬於涅槃。
(有人提問:「落入有分時他是不知道的嗎?落入有分不應該是晴空萬裏,應該是黑暗的。」
尊者回答:「是的,當他恢復心路過程中,他才查回剛才落入有分。晴空萬裏是一種比喻,是說他沒有任何一絲的念頭,不會動任何的念頭。」)
我舉一個例子,這是一個真實的例子。有一個人他在禅堂裏面打坐,之後他發現到好像過了幾年一樣,然而當他睜開眼睛的時候,可能還不到一分鐘的時間,這也是一種落入有分。落入有分有很多種景象,有些人落入有分,他會感覺到整片的光明,之後他出來的時候才感覺到。因爲有分是屬於果報心,這種果報是善果報,這種善果報產生的心生色也是非常明亮的,所以當他能夠觀照的時候,他也可以覺知到好像有分是非常殊勝的,所以每個人的定力不同,每個人體驗的境界也不同。
一般來說,我們現在每個人都有無數的有分在那裏生滅不斷,我們爲什麼現在體驗不到呢?因爲有分的現象其實有很多種。有時我們禅修的時候,好象迷迷糊糊,又有正念又沒有正念,這種也叫做有分,在禅修當中也有禅修者會體驗到。但這種有分,我們不會認爲是涅槃。
有分就是意識,這些都是禅修者在後來追查回去的意識,而不是當時的。有分不會認知現在的所緣,不會認知本身,但是有分生起後,禅修者可以查到,怎麼剛才的境界是這樣?剛才的境界好象一刹那一樣,他就會這麼認爲,但是有的人他的有分不純淨,他有很微細的意門心路過程產生,那個時候半分鐘他會感覺到象幾年一樣。因爲那個時候他的覺照力已經提升了,但是他的定力不夠,所以他可以看到在有分裏面產生的很多心路過程,那些很微弱的心路過程,然而由於他的定力不強,他不能夠讓這一段非常純淨,所以他感覺好像時間過了很長一樣。這也是一種有分,但是這種我們一般不會認爲它是一種證量。所以我們不講。落入有分的情況實在是太多了,在禅修過程中我們慢慢可以體會到很多種有分。
在禅修過程中執著於任何一種定境,一種觀境,乃至一種境界,以爲它是證量的,這個不是現在才有,佛陀在世時就有。當我們學戒律的時候,巴拉基嘎(pàràjika,古譯波羅夷)的第四條增上慢(adhimāna),事實上他們不是有意的、故意的認爲那個就是上人法,…
《《清淨道論》-十六觀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