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十六观智▪P3

  ..续本文上一页,然后观照他的苦相,他的无我相,再观照名法的无常相、苦相、无我相。

  在禅修者修行过程中有两个阶段可以大致的了之自己的生命到底能活多少岁。第一种,如果禅修者有禅那,当他修死随念的时候,大概可以知道自己在死的时候有多老;而在这个阶段,在修七色观法的第一种的时候,禅修者也有可能知道自己的生命在哪一个阶段,比如说八十岁,九十多岁,或者在第几十岁的时候他的生命会终结,因此在这个阶段大概也可以知道。虽然未来是无常的,但是如果你没有很强的业去改变他的话他就将会顺著这样的规律发展,你的生命就会在那个阶段终结。之后,他还必须以年龄的增长来观生灭,这是第二种方法。以年龄的增长来观生灭又分为几种,也就是以几种时间段来分,《清净道论》里面也讲的非常详细,我们的修行方法就是依照《清净道论》里面的教导。

  假如生命是一百年的话,他把一生分为三个阶段,把生命分为初期的阶段、中期的阶段、后期的阶段,然后每一个阶段都观照它的无常、苦、无我,之后再把设定这一百年再分为十个十年,然后每一个十年观照它的无常、苦、无我;之后,再把这一百年分为二十个五年,以五年为一个单位再观照每一个阶段的无常、苦、无我三相;之后又以四年,把一百年分为二十五个部分;然后用三年把它分作三十三个部分;用两年把他分作五十个部分;每一年把它分为一百个部分;然后再把每一年分为三个季节;然后又把一年分为六个部分,也就是每个季节又分为两个月,(我们必须知道印度是分为三个季节,跟缅甸一样是三个季节,我们中国是四个季节――春夏秋冬,在缅甸跟印度是三个季节:热季、雨季、凉季。)之后又把每个月分为黑月跟白月,再观照每一个阶段的无常、苦、无我;之后又把它分为每一个昼夜;然后又把一个昼夜分为六时(昼夜六时);如果把一天分为昼夜六时之后,再继续再分,再分为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动作再继续再分,把每一个动作再分解,比如说在行走的时候,他的脚举起,他的脚向前,他的脚向前伸,他的脚放下,他的脚踏在地上,用这样的方法来观照。

  这种观照的方法,在实修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到那种生灭相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明显,当我们用第一种方法来观照的时候,把生命作为一个整的时期,一百年一样,那观照时你光是看到他的生灭,对行法对生灭的逼迫感没有那么强,后来把一生分为三个部分,还是感觉没什么,然后分为十个部分,分为二十个部分,分为二十五个部分,分为三十三个部分,随著这样分,当你分到每一天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每一天就好像有时我们看电影那些快动作,你会感觉到很滑稽,如果你继续再分下去,你会发现到那种坏灭,如果用我们现在的时间段来看好像没有什么感觉,好像都是常的,都是恒常的,但是在观智的观照之下,你会发现那种动作的坏灭是极端的滑稽和极端厌恶的。

  然后再继续再把它分下去的时候,你会发现那种厌离感很强,因为行法就是在那样节节坏灭、节节坏灭,在那样刹那刹那地坏灭,而且会发现到每一个刹那它们都不会达到下一个刹那,名色法就在当下就坏灭了,然后接著在另外一个地方生起的是另一堆名色法,但是那一堆名色法也不能够久驻,在那里生起也就在那里坏灭,因此以这样的观智如实的观照,用时间段的方法来破除对名色法的执著。之后他还必须以食所成,就是用观智来观照食生色的无常、苦、无我,在这里以食所成就是吃饱的时候也是无常、苦、无我的,饥饿时的色法也是无常、苦、无我的,用这样来观照色法。然后又以时节所成来观照时节生色,在天气热的时候的色法也是在那里坏灭,在那里生灭著,天气冷的时候也是在那里生灭,这里必须得要观照到每一天。

  再以业生色依照六门,观照眼触门的五十四种色法,观照耳触门的五十四种色法,观照鼻触门的五十四种色法,观照识触门的五十四种色法,观照身触门的四十四种色法和观照心所依处的五十四种色法,就是以其中的业生色为主。

  比如说在眼触门里面,业生色有三十种(眼十法聚、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这三十种色法),同时他也应当观照由心等生起的心生色法,比如说在高兴的时候的色法,在忧愁的时候的色法,在舍受时候的色法,用这样的方法来观照。同时在观照时,他必须以第七种方法来观照色法,就是观照法性色。法性色就是无生命的那些色法,没有命根,没有生命的,跟生命无关的那些色法。比如说金、银、铜、铁、土地、花、草、树木、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这些都是属于法性色,都必须要观照,这些既称为法性色也称为时节生色,观照他们的无常、苦、无我三相,须知在这里的苦并不是说,这里的大地它会受苦,那些花草树木它很痛苦,这里的苦不是苦受的苦,而是由于生灭逼迫的苦,不是苦受的苦。

  (休息)

  上节课,我们简单地讲到了对色法的七种观照方法,在思维智的阶段对色法的七种观照方法,接著对於非色也有七种观照方法,这里的非色也就是名法的意思。

  首先,他用聚的方法来观照,当他观照的时候他先观照色法,观照色法的时候他接着再取以观照色法的心也是无常的、也是苦的、无我的,所以他先可以取任何的色法观照,之后再取能观的心也是无常、苦、无我的,这种称为聚的思维方法。

  之后,他再以第二种的方式,用双的方法。比如说,当他取任何的一种色法以后,他接著观能观的方法,然后再以刹那入观。就是当他观的时候和这种观智也必须即刻观到它也是无常、苦、无我的,之后再观这种能观,观心的智也是在生灭的,也是无常、苦、无我的。

  之后,再用第二个心观照第一个心,用第三个心观照第二个心,用第四个心观照第三个心,用第五个心观照第四个心,就是不断往后推,往后推。举个例,就是现在你杀了一个人,另外一个人把你杀掉,又有另外一个人把杀你的那个人杀掉。象这样,一个一个都是观照他的三种相,之后再以次第,这里以次第就是用层层推后的心一直观,观照观智,能观的观智本身也是无常、苦、无我的,也是生灭的,一直观照到第十一个心,用第十一个心观照第十个心,用第十个心观照第九个心,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就是一直往后推往后推,这样你会发现到所观的所缘、观的所缘是无常、苦、无我的,能观的心也是无常、苦、无我的,也是极端快速的坏灭的。

  如果以这样的方法,他再以除见,除见就是观名法的无我,以无我相除去我见的相,所以观名法的无我和除见,然后再观无常,观无常以去除我慢,再观名法的苦以去除欲、以破除欲。

  他如果这样观的话,他可以继续修十八种大观,以无常随观而断常想,以苦观断乐想,以无我断我想,以厌离随观而断欢喜想,以离贪随观而断贪,修灭随观而断集,修舍遣随观以断取,修灭尽随观以断坚厚想,等等这十八种观法,来观照一切的行法,无论过去、现在、未来、内在、外在的都是无常、苦、无我的。

  如果他以这样修行的方法持续地观照,他的智可以再进一步提升,达到生灭随观智的阶段。生灭随观智的阶段他有两种观法,一种是称为刹那观法。应当观照刹那生灭,这里的刹那必须到现在的当下刹那,无论是观色法还是观名法,都要观到当下名色法的生灭,行法的生灭。

  为什麼能够这样观呢?因为他的观智已经逐渐提升了,已经逐渐变得锐利。他也同样的必须观照三世内外的名法、色法、五蕴的生灭相,以生灭再去观无常、苦、无我。当他这样观之后他还必须再去观缘,用观缘起的方法。比如说,由於无明生起而有色生起,果报的色蕴生起。无明无常,所以色也是无常的,因为他们生灭的原故。所以,这个时候观照过去的无明已经生灭了,现在果报的色蕴也在生灭。由於过去的爱生起,所以现在的爱生起,但是过去的爱已经生灭了、现在的爱也在生灭。用这样的方法去观无常、苦、无我。观照无明、爱、取、行、业有跟现在世的这些果报的色蕴、果报的受蕴、果报的想蕴、果报的诸行蕴,果报的识蕴,他们的因果关係也是在生灭的。以此观生灭,所以也是无常、苦、无我的。

  当他的观智这样慢慢地提升时,将会生起十种观的染(vipassanà upakkilesa),upakkilesa是随烦恼的意思,这十种观的染是(593页):1光明、2智、3喜、4轻安、5乐、6胜解、7策励、8现起、9舍,前面这九种其实都不叫做烦恼(upakkilesa),不叫随烦恼。最后一种才叫做烦恼,是欲。

  如果一种禅修者他持续的以各种各样的方法修观,他可以以四十种多、以聚思维、以七色观法、七非色观法、十八种随观法、观刹那生灭,观缘的生灭,当他的观智不断的提升,不断增长的时候,他将会体验到那个时候他的观智是非常平稳、非常坚固的,而且不用去催促他,他的生灭相可以很自然的呈现於他的意门,而且他会感觉到那时他的身心非常殊胜、非常轻安,他的观智非常明显,那些所缘非常明显、清晰地呈现在那里,而且他会发现他见到了未曾有的光明,那种心也体现到非常殊胜的那种喜。

  如果在这个时候他执著于那种光明、那种喜,也可能就会说:「我见到了!我已经体验到了未曾有的这种殊胜境地!这可能是涅槃了!」

  当他生起了这样的念头,虽然这样的念头非常微细、非常轻微的,但是它也是称为欲,就是十种观之染的最后一种。最后一种是属於很微细的贪,真正的烦恼是第十种。这第十种是因为他执著的是前面九种的任何一种或者说任何几种。比如说执著于光明、执著於喜、执著于轻安、执著于乐、执著于智等等。由於这些未曾有的境界,他体验到了,他生起了哪怕是非常微细的染著,於是他就走进了非道。

  我们可以看《清净道论》第578页:

  「『这是道,这是非道』,象这样知道了道与非…

《《清净道论》-十六观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