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然後觀照他的苦相,他的無我相,再觀照名法的無常相、苦相、無我相。
在禅修者修行過程中有兩個階段可以大致的了之自己的生命到底能活多少歲。第一種,如果禅修者有禅那,當他修死隨念的時候,大概可以知道自己在死的時候有多老;而在這個階段,在修七色觀法的第一種的時候,禅修者也有可能知道自己的生命在哪一個階段,比如說八十歲,九十多歲,或者在第幾十歲的時候他的生命會終結,因此在這個階段大概也可以知道。雖然未來是無常的,但是如果你沒有很強的業去改變他的話他就將會順著這樣的規律發展,你的生命就會在那個階段終結。之後,他還必須以年齡的增長來觀生滅,這是第二種方法。以年齡的增長來觀生滅又分爲幾種,也就是以幾種時間段來分,《清淨道論》裏面也講的非常詳細,我們的修行方法就是依照《清淨道論》裏面的教導。
假如生命是一百年的話,他把一生分爲叁個階段,把生命分爲初期的階段、中期的階段、後期的階段,然後每一個階段都觀照它的無常、苦、無我,之後再把設定這一百年再分爲十個十年,然後每一個十年觀照它的無常、苦、無我;之後,再把這一百年分爲二十個五年,以五年爲一個單位再觀照每一個階段的無常、苦、無我叁相;之後又以四年,把一百年分爲二十五個部分;然後用叁年把它分作叁十叁個部分;用兩年把他分作五十個部分;每一年把它分爲一百個部分;然後再把每一年分爲叁個季節;然後又把一年分爲六個部分,也就是每個季節又分爲兩個月,(我們必須知道印度是分爲叁個季節,跟緬甸一樣是叁個季節,我們中國是四個季節――春夏秋冬,在緬甸跟印度是叁個季節:熱季、雨季、涼季。)之後又把每個月分爲黑月跟白月,再觀照每一個階段的無常、苦、無我;之後又把它分爲每一個晝夜;然後又把一個晝夜分爲六時(晝夜六時);如果把一天分爲晝夜六時之後,再繼續再分,再分爲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動作再繼續再分,把每一個動作再分解,比如說在行走的時候,他的腳舉起,他的腳向前,他的腳向前伸,他的腳放下,他的腳踏在地上,用這樣的方法來觀照。
這種觀照的方法,在實修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到那種生滅相越來越清楚,越來越明顯,當我們用第一種方法來觀照的時候,把生命作爲一個整的時期,一百年一樣,那觀照時你光是看到他的生滅,對行法對生滅的逼迫感沒有那麼強,後來把一生分爲叁個部分,還是感覺沒什麼,然後分爲十個部分,分爲二十個部分,分爲二十五個部分,分爲叁十叁個部分,隨著這樣分,當你分到每一天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每一天就好像有時我們看電影那些快動作,你會感覺到很滑稽,如果你繼續再分下去,你會發現到那種壞滅,如果用我們現在的時間段來看好像沒有什麼感覺,好像都是常的,都是恒常的,但是在觀智的觀照之下,你會發現那種動作的壞滅是極端的滑稽和極端厭惡的。
然後再繼續再把它分下去的時候,你會發現那種厭離感很強,因爲行法就是在那樣節節壞滅、節節壞滅,在那樣刹那刹那地壞滅,而且會發現到每一個刹那它們都不會達到下一個刹那,名色法就在當下就壞滅了,然後接著在另外一個地方生起的是另一堆名色法,但是那一堆名色法也不能夠久駐,在那裏生起也就在那裏壞滅,因此以這樣的觀智如實的觀照,用時間段的方法來破除對名色法的執著。之後他還必須以食所成,就是用觀智來觀照食生色的無常、苦、無我,在這裏以食所成就是吃飽的時候也是無常、苦、無我的,饑餓時的色法也是無常、苦、無我的,用這樣來觀照色法。然後又以時節所成來觀照時節生色,在天氣熱的時候的色法也是在那裏壞滅,在那裏生滅著,天氣冷的時候也是在那裏生滅,這裏必須得要觀照到每一天。
再以業生色依照六門,觀照眼觸門的五十四種色法,觀照耳觸門的五十四種色法,觀照鼻觸門的五十四種色法,觀照識觸門的五十四種色法,觀照身觸門的四十四種色法和觀照心所依處的五十四種色法,就是以其中的業生色爲主。
比如說在眼觸門裏面,業生色有叁十種(眼十法聚、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這叁十種色法),同時他也應當觀照由心等生起的心生色法,比如說在高興的時候的色法,在憂愁的時候的色法,在舍受時候的色法,用這樣的方法來觀照。同時在觀照時,他必須以第七種方法來觀照色法,就是觀照法性色。法性色就是無生命的那些色法,沒有命根,沒有生命的,跟生命無關的那些色法。比如說金、銀、銅、鐵、土地、花、草、樹木、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這些都是屬于法性色,都必須要觀照,這些既稱爲法性色也稱爲時節生色,觀照他們的無常、苦、無我叁相,須知在這裏的苦並不是說,這裏的大地它會受苦,那些花草樹木它很痛苦,這裏的苦不是苦受的苦,而是由于生滅逼迫的苦,不是苦受的苦。
(休息)
上節課,我們簡單地講到了對色法的七種觀照方法,在思維智的階段對色法的七種觀照方法,接著對於非色也有七種觀照方法,這裏的非色也就是名法的意思。
首先,他用聚的方法來觀照,當他觀照的時候他先觀照色法,觀照色法的時候他接著再取以觀照色法的心也是無常的、也是苦的、無我的,所以他先可以取任何的色法觀照,之後再取能觀的心也是無常、苦、無我的,這種稱爲聚的思維方法。
之後,他再以第二種的方式,用雙的方法。比如說,當他取任何的一種色法以後,他接著觀能觀的方法,然後再以刹那入觀。就是當他觀的時候和這種觀智也必須即刻觀到它也是無常、苦、無我的,之後再觀這種能觀,觀心的智也是在生滅的,也是無常、苦、無我的。
之後,再用第二個心觀照第一個心,用第叁個心觀照第二個心,用第四個心觀照第叁個心,用第五個心觀照第四個心,就是不斷往後推,往後推。舉個例,就是現在你殺了一個人,另外一個人把你殺掉,又有另外一個人把殺你的那個人殺掉。象這樣,一個一個都是觀照他的叁種相,之後再以次第,這裏以次第就是用層層推後的心一直觀,觀照觀智,能觀的觀智本身也是無常、苦、無我的,也是生滅的,一直觀照到第十一個心,用第十一個心觀照第十個心,用第十個心觀照第九個心,就是用這樣的方法,就是一直往後推往後推,這樣你會發現到所觀的所緣、觀的所緣是無常、苦、無我的,能觀的心也是無常、苦、無我的,也是極端快速的壞滅的。
如果以這樣的方法,他再以除見,除見就是觀名法的無我,以無我相除去我見的相,所以觀名法的無我和除見,然後再觀無常,觀無常以去除我慢,再觀名法的苦以去除欲、以破除欲。
他如果這樣觀的話,他可以繼續修十八種大觀,以無常隨觀而斷常想,以苦觀斷樂想,以無我斷我想,以厭離隨觀而斷歡喜想,以離貪隨觀而斷貪,修滅隨觀而斷集,修舍遣隨觀以斷取,修滅盡隨觀以斷堅厚想,等等這十八種觀法,來觀照一切的行法,無論過去、現在、未來、內在、外在的都是無常、苦、無我的。
如果他以這樣修行的方法持續地觀照,他的智可以再進一步提升,達到生滅隨觀智的階段。生滅隨觀智的階段他有兩種觀法,一種是稱爲刹那觀法。應當觀照刹那生滅,這裏的刹那必須到現在的當下刹那,無論是觀色法還是觀名法,都要觀到當下名色法的生滅,行法的生滅。
爲什麼能夠這樣觀呢?因爲他的觀智已經逐漸提升了,已經逐漸變得銳利。他也同樣的必須觀照叁世內外的名法、色法、五蘊的生滅相,以生滅再去觀無常、苦、無我。當他這樣觀之後他還必須再去觀緣,用觀緣起的方法。比如說,由於無明生起而有色生起,果報的色蘊生起。無明無常,所以色也是無常的,因爲他們生滅的原故。所以,這個時候觀照過去的無明已經生滅了,現在果報的色蘊也在生滅。由於過去的愛生起,所以現在的愛生起,但是過去的愛已經生滅了、現在的愛也在生滅。用這樣的方法去觀無常、苦、無我。觀照無明、愛、取、行、業有跟現在世的這些果報的色蘊、果報的受蘊、果報的想蘊、果報的諸行蘊,果報的識蘊,他們的因果關係也是在生滅的。以此觀生滅,所以也是無常、苦、無我的。
當他的觀智這樣慢慢地提升時,將會生起十種觀的染(vipassanà upakkilesa),upakkilesa是隨煩惱的意思,這十種觀的染是(593頁):1光明、2智、3喜、4輕安、5樂、6勝解、7策勵、8現起、9舍,前面這九種其實都不叫做煩惱(upakkilesa),不叫隨煩惱。最後一種才叫做煩惱,是欲。
如果一種禅修者他持續的以各種各樣的方法修觀,他可以以四十種多、以聚思維、以七色觀法、七非色觀法、十八種隨觀法、觀刹那生滅,觀緣的生滅,當他的觀智不斷的提升,不斷增長的時候,他將會體驗到那個時候他的觀智是非常平穩、非常堅固的,而且不用去催促他,他的生滅相可以很自然的呈現於他的意門,而且他會感覺到那時他的身心非常殊勝、非常輕安,他的觀智非常明顯,那些所緣非常明顯、清晰地呈現在那裏,而且他會發現他見到了未曾有的光明,那種心也體現到非常殊勝的那種喜。
如果在這個時候他執著于那種光明、那種喜,也可能就會說:「我見到了!我已經體驗到了未曾有的這種殊勝境地!這可能是涅槃了!」
當他生起了這樣的念頭,雖然這樣的念頭非常微細、非常輕微的,但是它也是稱爲欲,就是十種觀之染的最後一種。最後一種是屬於很微細的貪,真正的煩惱是第十種。這第十種是因爲他執著的是前面九種的任何一種或者說任何幾種。比如說執著于光明、執著於喜、執著于輕安、執著于樂、執著于智等等。由於這些未曾有的境界,他體驗到了,他生起了哪怕是非常微細的染著,於是他就走進了非道。
我們可以看《清淨道論》第578頁:
「『這是道,這是非道』,象這樣知道了道與非…
《《清淨道論》-十六觀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