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十六观智▪P2

  ..续本文上一页也观照五取蕴,他们也修观,对于过去世他们也观照五取蕴,但是由于在今生当中阿拉汉已经对五蕴没有任何的执著了,因此他们的名法只是称为唯作,因为没有取著故,没用任何的执著,对于色法也没有,然而由于色法是过去生的果报,过去生所带来的果报,所以他是属于果报的取蕴,对于果报的名法来说,阿拉汉也是有过去取著的,但是对于今生来说,或者说自从他证得了阿拉汉道那一刹那之后,他对于五蕴就没有任何的取著了,因此观照名色法也就是观照五取蕴(pa¤cupādānakkhandhā),pa¤ca是五个,upādāna是执取,取著,kkhandhā是蕴。

  现在我们接著讲思维智。在思维智阶段,禅修者必须用非常多的观法来观照诸行法的无常、苦、无我。首先他必须得通过聚思维(kalāpa sammasana),有时也可称为理观法(naya vipassanā)。在这个阶段禅修者可以按照在《无我相经》里面世尊所教导的,世尊对当时闻法的那五位比库说:

  「当观一切色,无论过去、未来、现在、内的、外的、粗的、细的、劣的、胜的、远的、近的,这十一类,当观他们:『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同时,对于受也应当观照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内的、外的、粗的、细的、劣的、胜的、远的、近的,也应当观照:『此非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对想、行、识也是一样,以十一种观法来观。」

  除了观照五蕴之外,他同时还必须观照六种门、六种所缘、六种识、六种触、六种受、六种想、六种思、六种爱、六种行、六种思。这些都是在《大念处经》里面有提到的,六种界,在观照这些的时候,也必须把禅那的名法给包摄进去。

  在我们前一次讲课时讲到的四十种业处,由于禅修者取四十种业处,因这些业处不同的所缘分为四十种,而个别能够证得近行定或者安止定,而安止定又可分为四种色界的禅那以及四种无色界的定,在修vipassanā的阶段,在修名色辨别智的阶段也必须去分析禅那的名法,在修vipassanā的阶段,比如说在思维智的阶段,禅那的名法也是观照的对象。那个时候禅那的名法在观智的观照之下,即使那个时候在入禅那的时候是极乐的,极端喜乐的或者寧静的,但是在观智的观照之下,它也会变得极为恐怖、极为厌恶,这就是观智的力量。禅那的名法,禅那也是无常的、也是苦的、也是无我的,

  除此之外,他还必须得观照十种遍,取十种遍的禅那心,如果他可以入哪一种禅那,他可以先入禅那,出定之后观照禅那的名法,以此观照它们无常、苦、无我,然后再观照三十二身分、观照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二根,如果他证得了色界的禅那,他必须观照色界的禅心是无常、苦、无我的,如果他证得了无色界定,他也必须观照无色界的定心也是无常、苦、无我的。为什么?因为为了破除对三界的执著,无论是欲界、色界、无色界都必须通过观智去观照它,彻底破除对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执著、贪爱,所以他必须观照四种禅那心、观照四种无量心(慈、悲、喜、舍)是无常、苦、无我的,观照四种无色定,也必须依照缘起之,观照过去和现在的因果都是无常、苦、无我的,现在生和未来世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是都是无常、苦、无我的。

  通过这样的方法证得一切,在世间上一切的行法,无论是过去世的、现在世的、未来世的、内在的、外在的、粗的、细的、殊胜的(善心)、低劣的(不善心是低劣的、欲界的名法是低劣的,色界和无色界的名法是殊胜的)、远的、近的,都要观照,以十一种观法,这个是佛陀在《无我相经》里面教导的,要不断的观,用分类的方法来观照,而每一种我们都观照它内在、外在、过去、现在、未来,用这样的方法来观,这种称为聚思维。聚(kalāpa)是分组的意思。

  我们在实修的时候,必须要先入定,修观时我们一般入色界的第四禅,我们可以选一种自己喜欢的业处作为自己的根本业处。比如说一位禅修者如果他很喜欢白遍,他可以入白遍,依次证得了第四禅,达到第四禅后出定,当他入第四禅的时候,因为第四禅定力的缘故,所以他的心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这时由于他的强大的心产生的心生色,以及我们称为禅定之光跟智慧之光,也是非常强而有力、光明的和光耀的,因此当他取任何的行法,比如说取色法、取名法、取眼里面的五十四种色法、耳门里面的五十四种色法、鼻门里面的五十四种色法、舌门里面的五十四种色法、身门里面的四十四种色法、心所依处里面的五十四种色法,当他要取的时候,他可以很清楚的呈现于他的门,然后他再观照。

  因为在修名色辨别智和缘摄受智这个阶段,他只是为了分析这些行法,所以他的禅定之光、他的智慧之光没必要去看他的生灭相,但是在思维智这个阶段它就必须去观照生灭相,在之前他不要去注意他的生灭相,但是在思维智开始他就要去注意他的生灭相,当他一注意他的生灭相的时候,他会发现一切行法都是极端快速的在那边生灭、生灭、生灭,他生灭的速度有多快呢?我们在上节课已经用打电话的比喻来说到色法的生灭的速度,然而名法的生灭速度比色法还要快十七倍。因此佛陀说:

  「诸比库,我不见有任何一法的生灭比心更加迅速的。」

  心是最无常的,他的生灭速度是最快的,没有任何一法能够比心生灭的更快。现在那些科学家认为所谓的光波或者电波是最快的速度,这里最快的速度也许相当于我们上一节课所比喻的速度,但它还是属于色法的速度,真正来说名法的速度要比他快十七倍。因为有了智慧之光的支持,所以这个时候名法跟色法的生灭相很清晰的呈现出来,那时他看到的只是那些不断生灭的那些行法,然后他再观照内在的眼、耳、鼻、舌、身、意,无论是色法、无论是名法他们是在生灭著,由于极端快速的生灭,因此是无常的,没有一刹那的停留;因为这些行法一直都受到了生灭的逼迫、压迫,因此是苦(dukkhe)的;以生灭中找不到任何一种可以贯穿这个生灭可以执取为我的、执取为人的、执取为灵魂的、执取为永恒的东西,因此生灭中根本没有我,没有实体,没有本体,没有实在的东西,因此它是无我的。所以应当观照一切的行法,观照诸法为无常、苦、无我。

  当他以这种方式观照的时候,假如他的巴拉密已经成熟,他可以证得圣道圣果。正如佛陀对初度的那五位比库讲《无我相经》(Anattalakkha

  asuttaü)一样,然而对一些禅修者来说,他并不能在这个阶段证悟任何的圣道圣果,那麼他必须再以其他的方法进一步修行。

  在上座部的传统里面,有称为四十“to”的修行方法,四十“to”的修行方法是一种非常强力的观法。四十“to”在《清净道论》里面就用四十种形相来思维五蕴。第573页,四十种形相我们通常在实修上我们称为四十“to”,“to”是性质的意思,比如aniccàto、dukkheto、anattàto,“to”是无常的性质,或者说行法具有无常性、具有苦性,这是根据经典里面所提到的五蕴的四十种性质。

  我们翻开574页,第一行:

  「以怎样的四十行相入於正决定

   」

  其分别的方法是这样的:「他观五蕴是无常、苦、病、痈、箭、恶、疾、敌、毁、灾难、灾祸、怖畏、灾患、动摇、坏、不永恆、非保护所、非避难所、非归依处、无、虚、空、无我、灾患、变易法、不实在、恶之根、杀戮者、不利、有漏、有为、魔食、生法、老法、病法、死法、愁法、悲法、恼法、杂染法」,以此等四十行相而观五蕴无常者,「获得随顺忍」;而观五蕴之灭是涅槃者,「入於正决定」,世尊以此等分别随顺智的方法,以(四十行相的)区别而说无常等的思惟,亦即以此而思惟此等五蕴。

  在实修时必须以这四十种多,这四十种多又分为三大类:无常类、苦类、无我类。其中无常类有二十五种,苦类有十种,无我类有五种。在观照的时候他可以先依照无常、苦、无我的分类来观照这四十种多,在观照时他必须观照内在、外在、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

  比如说,当他在观照时他必须取名法或色法或者说取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来观照。比如说当他取色取蕴的时候,他先把自己的智投到他可以辨识的过去生的第六世或者第七世,然后从那个时候的结生开始观他的色法,观他的生灭,一直观他的时候,取他的箭一样,他就一直观照色法,由结生到他的死心,由死心再到结生,整个生灭的过程中,就这样一直地观照,一直地观照到之前的第六世、之前的第五世、第四世、第三世、第二世、第一世,然后再顺到今生、未来第一世、第二世,最后到他尽自己的能力可以辨识他的多少未来世,如果他有意愿要证到涅槃,要证到阿拉汉果的话,他可以观照他的未来第几世。然后再观照内在的色法,再观照外在的色法,如果能这样观照的话,再取他的受取蕴,观照他的受,无论是苦、是乐,是舍受,也是这么样观照。因为在很强的观智之下,他会发现这些五蕴就像箭一样射中自己的身体,那么样的痛苦,这个时候他会对行法那种厌离很强,对行法的那种执著他会减轻很多。

  用这四十种多,四十种方法依次的观照五蕴的方法,依照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方法,依照内在、外在的方法这样来观照。当他能够这样观照的时候有可能证得任何的圣道圣果,然而如果不是的话,那麼他还必须进行下面的七种色法跟七种非色法的观照方法。

  我们打开580页,这里我们称为七色观法跟七非色观法。七色观法是按照色法的分类把色法分为七类来观照。其中第一种是观照整生的,就是从结生一直到死,把今生的结生一直到死作为一个时间段,从结生时一直开始观,观他的无常相,先观色法的无常相,一直观照无常相…

《《清净道论》-十六观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