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十六觀智▪P2

  ..續本文上一頁也觀照五取蘊,他們也修觀,對于過去世他們也觀照五取蘊,但是由于在今生當中阿拉漢已經對五蘊沒有任何的執著了,因此他們的名法只是稱爲唯作,因爲沒有取著故,沒用任何的執著,對于色法也沒有,然而由于色法是過去生的果報,過去生所帶來的果報,所以他是屬于果報的取蘊,對于果報的名法來說,阿拉漢也是有過去取著的,但是對于今生來說,或者說自從他證得了阿拉漢道那一刹那之後,他對于五蘊就沒有任何的取著了,因此觀照名色法也就是觀照五取蘊(pa¤cupādānakkhandhā),pa¤ca是五個,upādāna是執取,取著,kkhandhā是蘊。

  現在我們接著講思維智。在思維智階段,禅修者必須用非常多的觀法來觀照諸行法的無常、苦、無我。首先他必須得通過聚思維(kalāpa sammasana),有時也可稱爲理觀法(naya vipassanā)。在這個階段禅修者可以按照在《無我相經》裏面世尊所教導的,世尊對當時聞法的那五位比庫說:

  「當觀一切色,無論過去、未來、現在、內的、外的、粗的、細的、劣的、勝的、遠的、近的,這十一類,當觀他們:『此不是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同時,對于受也應當觀照過去的、未來的、現在的、內的、外的、粗的、細的、劣的、勝的、遠的、近的,也應當觀照:『此非我的,此不是我,此不是我的我。』對想、行、識也是一樣,以十一種觀法來觀。」

  除了觀照五蘊之外,他同時還必須觀照六種門、六種所緣、六種識、六種觸、六種受、六種想、六種思、六種愛、六種行、六種思。這些都是在《大念處經》裏面有提到的,六種界,在觀照這些的時候,也必須把禅那的名法給包攝進去。

  在我們前一次講課時講到的四十種業處,由于禅修者取四十種業處,因這些業處不同的所緣分爲四十種,而個別能夠證得近行定或者安止定,而安止定又可分爲四種色界的禅那以及四種無色界的定,在修vipassanā的階段,在修名色辨別智的階段也必須去分析禅那的名法,在修vipassanā的階段,比如說在思維智的階段,禅那的名法也是觀照的對象。那個時候禅那的名法在觀智的觀照之下,即使那個時候在入禅那的時候是極樂的,極端喜樂的或者寧靜的,但是在觀智的觀照之下,它也會變得極爲恐怖、極爲厭惡,這就是觀智的力量。禅那的名法,禅那也是無常的、也是苦的、也是無我的,

  除此之外,他還必須得觀照十種遍,取十種遍的禅那心,如果他可以入哪一種禅那,他可以先入禅那,出定之後觀照禅那的名法,以此觀照它們無常、苦、無我,然後再觀照叁十二身分、觀照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二根,如果他證得了色界的禅那,他必須觀照色界的禅心是無常、苦、無我的,如果他證得了無色界定,他也必須觀照無色界的定心也是無常、苦、無我的。爲什麼?因爲爲了破除對叁界的執著,無論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都必須通過觀智去觀照它,徹底破除對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執著、貪愛,所以他必須觀照四種禅那心、觀照四種無量心(慈、悲、喜、舍)是無常、苦、無我的,觀照四種無色定,也必須依照緣起之,觀照過去和現在的因果都是無常、苦、無我的,現在生和未來世之間的因果關系也是都是無常、苦、無我的。

  通過這樣的方法證得一切,在世間上一切的行法,無論是過去世的、現在世的、未來世的、內在的、外在的、粗的、細的、殊勝的(善心)、低劣的(不善心是低劣的、欲界的名法是低劣的,色界和無色界的名法是殊勝的)、遠的、近的,都要觀照,以十一種觀法,這個是佛陀在《無我相經》裏面教導的,要不斷的觀,用分類的方法來觀照,而每一種我們都觀照它內在、外在、過去、現在、未來,用這樣的方法來觀,這種稱爲聚思維。聚(kalāpa)是分組的意思。

  我們在實修的時候,必須要先入定,修觀時我們一般入色界的第四禅,我們可以選一種自己喜歡的業處作爲自己的根本業處。比如說一位禅修者如果他很喜歡白遍,他可以入白遍,依次證得了第四禅,達到第四禅後出定,當他入第四禅的時候,因爲第四禅定力的緣故,所以他的心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這時由于他的強大的心産生的心生色,以及我們稱爲禅定之光跟智慧之光,也是非常強而有力、光明的和光耀的,因此當他取任何的行法,比如說取色法、取名法、取眼裏面的五十四種色法、耳門裏面的五十四種色法、鼻門裏面的五十四種色法、舌門裏面的五十四種色法、身門裏面的四十四種色法、心所依處裏面的五十四種色法,當他要取的時候,他可以很清楚的呈現于他的門,然後他再觀照。

  因爲在修名色辨別智和緣攝受智這個階段,他只是爲了分析這些行法,所以他的禅定之光、他的智慧之光沒必要去看他的生滅相,但是在思維智這個階段它就必須去觀照生滅相,在之前他不要去注意他的生滅相,但是在思維智開始他就要去注意他的生滅相,當他一注意他的生滅相的時候,他會發現一切行法都是極端快速的在那邊生滅、生滅、生滅,他生滅的速度有多快呢?我們在上節課已經用打電話的比喻來說到色法的生滅的速度,然而名法的生滅速度比色法還要快十七倍。因此佛陀說:

  「諸比庫,我不見有任何一法的生滅比心更加迅速的。」

  心是最無常的,他的生滅速度是最快的,沒有任何一法能夠比心生滅的更快。現在那些科學家認爲所謂的光波或者電波是最快的速度,這裏最快的速度也許相當于我們上一節課所比喻的速度,但它還是屬于色法的速度,真正來說名法的速度要比他快十七倍。因爲有了智慧之光的支持,所以這個時候名法跟色法的生滅相很清晰的呈現出來,那時他看到的只是那些不斷生滅的那些行法,然後他再觀照內在的眼、耳、鼻、舌、身、意,無論是色法、無論是名法他們是在生滅著,由于極端快速的生滅,因此是無常的,沒有一刹那的停留;因爲這些行法一直都受到了生滅的逼迫、壓迫,因此是苦(dukkhe)的;以生滅中找不到任何一種可以貫穿這個生滅可以執取爲我的、執取爲人的、執取爲靈魂的、執取爲永恒的東西,因此生滅中根本沒有我,沒有實體,沒有本體,沒有實在的東西,因此它是無我的。所以應當觀照一切的行法,觀照諸法爲無常、苦、無我。

  當他以這種方式觀照的時候,假如他的巴拉密已經成熟,他可以證得聖道聖果。正如佛陀對初度的那五位比庫講《無我相經》(Anattalakkha

  asuttaü)一樣,然而對一些禅修者來說,他並不能在這個階段證悟任何的聖道聖果,那麼他必須再以其他的方法進一步修行。

  在上座部的傳統裏面,有稱爲四十“to”的修行方法,四十“to”的修行方法是一種非常強力的觀法。四十“to”在《清淨道論》裏面就用四十種形相來思維五蘊。第573頁,四十種形相我們通常在實修上我們稱爲四十“to”,“to”是性質的意思,比如aniccàto、dukkheto、anattàto,“to”是無常的性質,或者說行法具有無常性、具有苦性,這是根據經典裏面所提到的五蘊的四十種性質。

  我們翻開574頁,第一行:

  「以怎樣的四十行相入於正決定

   」

  其分別的方法是這樣的:「他觀五蘊是無常、苦、病、癰、箭、惡、疾、敵、毀、災難、災禍、怖畏、災患、動搖、壞、不永恆、非保護所、非避難所、非歸依處、無、虛、空、無我、災患、變易法、不實在、惡之根、殺戮者、不利、有漏、有爲、魔食、生法、老法、病法、死法、愁法、悲法、惱法、雜染法」,以此等四十行相而觀五蘊無常者,「獲得隨順忍」;而觀五蘊之滅是涅槃者,「入於正決定」,世尊以此等分別隨順智的方法,以(四十行相的)區別而說無常等的思惟,亦即以此而思惟此等五蘊。

  在實修時必須以這四十種多,這四十種多又分爲叁大類:無常類、苦類、無我類。其中無常類有二十五種,苦類有十種,無我類有五種。在觀照的時候他可以先依照無常、苦、無我的分類來觀照這四十種多,在觀照時他必須觀照內在、外在、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比如說,當他在觀照時他必須取名法或色法或者說取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來觀照。比如說當他取色取蘊的時候,他先把自己的智投到他可以辨識的過去生的第六世或者第七世,然後從那個時候的結生開始觀他的色法,觀他的生滅,一直觀他的時候,取他的箭一樣,他就一直觀照色法,由結生到他的死心,由死心再到結生,整個生滅的過程中,就這樣一直地觀照,一直地觀照到之前的第六世、之前的第五世、第四世、第叁世、第二世、第一世,然後再順到今生、未來第一世、第二世,最後到他盡自己的能力可以辨識他的多少未來世,如果他有意願要證到涅槃,要證到阿拉漢果的話,他可以觀照他的未來第幾世。然後再觀照內在的色法,再觀照外在的色法,如果能這樣觀照的話,再取他的受取蘊,觀照他的受,無論是苦、是樂,是舍受,也是這麼樣觀照。因爲在很強的觀智之下,他會發現這些五蘊就像箭一樣射中自己的身體,那麼樣的痛苦,這個時候他會對行法那種厭離很強,對行法的那種執著他會減輕很多。

  用這四十種多,四十種方法依次的觀照五蘊的方法,依照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的方法,依照內在、外在的方法這樣來觀照。當他能夠這樣觀照的時候有可能證得任何的聖道聖果,然而如果不是的話,那麼他還必須進行下面的七種色法跟七種非色法的觀照方法。

  我們打開580頁,這裏我們稱爲七色觀法跟七非色觀法。七色觀法是按照色法的分類把色法分爲七類來觀照。其中第一種是觀照整生的,就是從結生一直到死,把今生的結生一直到死作爲一個時間段,從結生時一直開始觀,觀他的無常相,先觀色法的無常相,一直觀照無常相…

《《清淨道論》-十六觀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