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就是叁種菩提:
一種是叁藐叁菩提(sammàsambodhi)。這種是以修行諸巴拉密而成就佛果。
另外一種是辟支菩提(paccekabodhi)。這種是起願在沒有佛陀出世的時候,他無師自通地證悟聖道聖果,證悟四聖締。然而因爲辟支佛有智慧證悟四聖諦,但是沒有智慧教導他人,因此我們也稱他爲獨覺。
還有弟子菩提(sàvakabodhi)。sàvaka是弟子的意思,如果在有佛陀教法的時期,他通過修行佛陀的教法,通過修習止觀,修習戒定慧,在還有佛法的時期證得聖道與聖果,這種就稱爲佛弟子,稱爲sàvakabodhi,就是弟子菩提。
這幾種都是隨禅修者的意願可以選擇的,在南傳佛教這叁種道路都有人選擇,而且我也碰到了有些長老,他是想要證悟辟支菩提的,當然他不會自己說我是菩薩,但是很多人傳聞他是菩薩,都有。
當一位禅修者假如他想要在今生證悟聖道聖果的話,他持續地觀照無常、苦或者無我,在觀照時他必須得注意一點,他不能夠只是觀照一種而證得聖道聖果。我們可以打開《清淨道論》的617頁,最下面的第二段,這裏是我們修觀的一個要點,我們必須要知道。《清淨道論》還有《無礙解道》也這樣說,在我們修觀的時候,我們不能夠只是觀內在,觀自己的五蘊爲無常、苦、無我,因爲只是觀照自己內在的名色法,自己的五蘊,觀照它是無常、苦、無我的,是不能夠證得任何聖道聖果的,他還必須要外觀。所以我們來看:
「茲或有人,先住著(其心)於內諸行(就是內在的,所謂自身的諸行,就是五蘊或者名色法),住著之後而觀彼等(諸行)。可是但觀於內是不會有道的出起的(就是那種道心的過程是不會產生的),亦應觀於外,所以他亦觀他人的諸蘊(就是觀外在他人的諸蘊,爲什麼,因爲爲了破對他人的執著)及非執受的(與身心無關的)諸行(就是說與身心無關的,比如說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爲『無常、苦、無我』。他於一時思維於內,於一時思維於外,如是思維,當在思維於內之時,他的觀與道結合,是名於內住著從內出起。」
所以在修vipassanà的時候,我們應當依照佛陀所教導的,應當一時觀照過去、觀照現在、觀照未來、一時觀照內的、也觀照外的,而不能夠說只是觀內的,所以我們一般不把vipassanà翻譯成內觀,內觀可能是從英文(inside)翻譯過來的,但是真正在修觀的時候不能只是內觀,還必須要外觀、內外觀。
我們再看最後一段:
「另一種人,先住著(其心)於色,住著之後而觀大種色及所造色爲一聚。可是但觀於色是不會有道的出起的,亦應觀無色,所以他以彼色爲所緣之後,亦觀生起『受、想、行、識爲非色』的無色 。」
也就是說一個人不能夠只是通過觀照色法而證悟涅槃,他還必須要觀照名法,觀照受、想、行、識,同時他也不能夠只是觀照名法而不觀照色法,他必須要輪流地觀照色法、名法、色法、名法。但是在行舍智的階段,由於之前他已經非常系統透徹地觀照了五蘊,觀照了內在的和外在的五蘊。因此,在這個時候,他的觀智已經變得非常銳利了,在很高級的觀智的階段,如果他還重複地一時觀照內、一時觀照外、一時觀照色法、一時觀照名法、一時觀照過去、一時觀照現在、一時觀照未來,反而他的觀智不能夠提升得很快,或者一時觀照無常、一時觀照苦、一時觀照無我,這個時候他在觀照這些行法的無常、苦、無我的時候,他的心會自然地傾向某一項。比如說,當他觀照無我的話,他自然地會觀照無我相,他的心很平穩地自然地取無我相來觀照諸行。
這樣的話,如果禅修者想要證悟涅槃的話,他可以持續地修無常隨觀、苦隨觀或者無我隨觀,這樣持續地修行,當他證悟涅槃的時候,隨觀無常者以無相門而證得了無相解脫,隨觀苦者以無願門而證得了無願解脫,隨觀無我者以空門而證得了空解脫。因此,這稱爲涅槃的叁門。所以禅修者可以通過任何的方式,無論是觀無常、觀苦或者觀無我,當他證悟涅槃的時候,這個時候他所證悟的涅槃就依照他的隨觀而稱爲無相解脫、無願解脫或者空解脫。
在證得道初起階段,就是道初起的心路過程之後,在《阿毗達摩》和《清淨道論》裏都講到了道初起的心路過程,就是當一位禅修者持續的以無常、苦、無我觀照的時候,他會生起一念,認爲說這個時候道將初起了,這裏的道是指聖道,之後就產生了一個心路過程,這個心路過程先生起一個意門轉向,意門轉向生起之後滅去,滅去之後接著生起一個遍作,遍作滅去之後生起一個近行,近行滅去之後生起一個隨順,這裏的隨順就是我們講的第十二種觀智――隨順智,隨順智滅去之後就生起一個種姓智(gotrabh
),這裏的種姓稱爲更換種姓智,從種姓智之前還是屬於凡夫,種姓智之後就已經爲爲聖者。
所以種姓智只要一個心識刹那,這個心識刹那已經改變了他是聖還是凡,改變了他由凡至聖的這個過程。種姓智滅去之後生起一個道智,道智滅去之後生起兩個果心,因此,這是初起之道的心路過程。也就是在一個禅修者的生命裏面,由凡夫到聖者的過程。對一個有情來說,對一堆五蘊來說,種姓智只生起一次,之後永遠就不會生起了。因爲從此永遠的告別了凡夫的生涯,而成爲了聖者,所以他不會經常換來換去,所以更改種姓智只是變一次。之後從初道到第二道的時候,他已經不叫種姓智,他叫淨化。
在道智跟果智裏面,它又可以分爲四類,這四類分別是依照四道跟四果來分類。其中的道智能夠執行四種作用,這四種作用跟四聖諦有關:
第一種我們可以稱爲遍知苦,也就是他如實地了知了名色法,了知了五取蘊。
第二種作用是斷除了煩惱,斷除了苦之因,所以我們平時說的斷煩惱其實就是在道智,在道心這個心識刹那。
第叁個作用是證悟涅槃,我們說到的證悟涅槃就是從道心這一刹那開始的。
第四個是他開展了八聖道,在道心裏面具足了八聖道分。
道智只生起一個心識刹那,然後它就滅去了,從此之後就再也不會生起相同的道心。因爲道智的力量非常強大,他只是生起那麼一個心識刹那,他就足以斷除相應的煩惱。我們可以把煩惱分爲十種,十種分別是:對欲的貪、對色的貪、對無色界的貪、嗔恚、戒禁取、邪見、掉舉、昏沈、睡眠、無明、慢、疑。這十種稱爲結。
其中初道斷除的是叁種:
第一種是邪見,對於我,對於人,對於有情的執著,認爲實在有所謂的人,有所謂的我,有所謂的真我、大我等等,這樣的邪見在初道時斷除。
第二是斷除戒禁取,他不會再修種種的外道,他只是依照佛陀的教導,依照佛陀的教法來修行。
第叁種他斷除了疑,就是我們講到的那八種疑,這是初道所斷的。
第二道並不能斷除任何的煩惱,但是他可以減弱欲貪和嗔恚。然後第叁道他可以斷除對欲的貪愛跟嗔恚,也就是說證得了第叁道他就不會對男女、對飲食、對種種欲樂目標,他就不會有任何的貪愛。
到了第叁道的聖者,即使是在家人也好,他都不會要錢財,誰要取他的錢財都可以。有一個叫伍嘎(Ugga,古譯鬱伽)的長老,當他證得了第叁道阿那嘎彌(Anàgàmi,古譯阿那含)的時候,他回去就對他的七個老婆說:「你們想要去嫁給誰就嫁給誰,想要留在這裏也可以。」然後他把他的財產,「你們要你們就拿。」 就這樣。
到了第四道,就斷除了剩下的五種結,就是斷除了色界的貪、斷除了無色界的貪、斷除了掉舉、斷除了無明跟斷除了我慢,所以我們稱阿拉漢爲一切漏者,一切漏盡者,就是他完全斷除了一切煩惱。因爲他斷除了一切煩惱,因此他稱爲應供,巴利語阿拉漢(araham)就是有資格的意思,完全有資格,他有資格受到一切世間、人、天的禮敬、供養、合掌。
當然,即使是一個禅修者真的證得了聖道聖果,還是要很謹慎的,還有很多種不同的方法來檢查。這種檢查的方法我們稱爲省察智。如果是初道到第四道,也就是初果聖者到叁果聖者,他必須要以五種方法來檢查。他要檢查道、檢查果、檢查涅槃、檢查已經斷除的煩惱和檢查還沒有斷除的煩惱。而且雷迪西亞多(Ledi Sayàdaw)建議,如果一位禅修者認爲自己已證得了聖道聖果,至少要用叁年時間慢慢地去檢查,要很小心謹慎,要不然很容易得到增上慢。
因此在這裏我們就依照《清淨道論》裏面的道次第,依照戒定慧的次第,依照七清淨的次第,依照十六種觀智的次第,講了由一位凡夫通過持戒在修習四十種業處,個別的證得近行定或者安止定,接著再修習vipassanà,依次地增長他們的慧,而達到證悟涅槃,證悟聖道聖果的這個過程。這種修行道的次第,我們把它稱爲清淨的道次第或者《清靜道論》的次第,這是在上座部佛教的傳承裏面至今仍然在教導的禅修的方法。那麼,我們現在就以不是非常詳細,又不是非常簡略的中等的方法講了《清淨道論》,那麼,我們以中等的方式講《清淨道論》就講到這裏,謝謝大家。
現在我們大家一起來回向功德: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佛,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法,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僧,
確實依此而行,我將解脫生老死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爲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份,回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薩度!薩度!薩度!
《《清淨道論》-十六觀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