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十六觀智

  《清淨道論》-十六觀智

  寶峰禅寺禅修營

  2007年6月10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等覺者! (叁遍)

  各位法師、各位同學、各位居士大德們,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繼續學習《清淨道論》,看我們能不能今天把《清淨道論》的大概的內容和道次第講完,接著我們就可以進行戒學部分的學習了。

  在我們上一節課,大家一起學習了通過辨識色法以及辨識名法來修習色業處和名業處,從而證得了名色辨別智。由于能夠辨識名法跟色法,從而就破除了執著于五取蘊,執著于色、受、想、行、識,或者說執著于名色,執著于十二處或十八界等等當中有所謂的我、有情、人、男人、女人等等這樣的邪見,由于他暫時的鎮服了這樣的邪見,因此我們稱這個階段爲見清淨。

  當禅修者能夠辨識了色法和名法之後,他還必須得再繼續地追查名色法之因。也就是說,他應當根據《無礙解道》裏面所教導的,我們稱爲緣起第五法的方法。去追究這一堆的果報五蘊,現在這一世的名色法它是由過去生的無明、愛、取、行、業有五種過去因所造成的。我們通過這種方法來修習緣起,之後我們再繼續的追溯過去的第一生、前第二生他們之間的因果關系。依此往前推,盡自己的能力辨識自己多少次的過去世,然後再追查。因爲現在世造的業將在今生臨終的時候,在其中某一種業成熟會令我們投生到下一世的某一種境界、某一種趣裏面,或者說人趣、天趣。如果因爲惡業的成熟可能會墮落到惡趣。我們再如此辯識,然後再找到今生和未來世他們之間的因果關系,用這樣的方法來修行緣起。由于把握了緣起,所以他越度了對于過去生、現在世跟未來世叁世之疑。

  我們打開《清淨道論》的568頁,當一位禅修者他以緣起第五法,記載于《無礙解道》裏面的第五法修習之後,他接之可以依照經教法裏面佛陀經常教導的: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純大苦蘊聚集。」

  依照這種我們在實修上稱它爲緣起的第一法,用這樣的方法再觀照叁世的緣起。

  我們再看《清淨道論》裏面,上面的第叁行:

  「如是以死及結生而知一切法者,曾經增加了以一切行相而把握名色之緣的智,善斷十六種的疑惑。」

  這十六種疑惑就是我們上一節課討論的,記載于《中部》的關于過去世的疑、對于未來世的疑、對于現代世的疑一共有十六種,這個也就是《清淨道論》第563頁裏面我們在上一節課討論過的。

  「不但如此,並且斷了關于疑師、疑法、疑僧、疑學、疑過去的五蘊、疑未來的五蘊、疑過去未來的五蘊、疑緣起這八種疑惑及鎮服了六十二種惡見。」

  這六十二種惡見是記載于《長部》第一部經,《梵網經》(Brahmajàlasutta§)裏面所提到的對于過去,對于未來、關于常見、斷見等等一共分爲六十二種邪見。如果一位禅修者能夠修習緣起,能夠把握好名色法的因,掌握好它們之間的因果律,他可以斷除這些邪見。

  「如是應知以種種的方法而把名色之緣而超度了關于叁世的疑惑所建立的智爲度疑清淨,同時法住智、如實智、正見也是這度疑清淨的同義語。即所謂由無明之緣而有行爲緣生。這兩者都是緣生,把握此緣的智爲法住智。」

  我們再隔一段看:

  「由此『如實之』智而具觀者,于佛教中名爲得入息者『聖果』、得建立者『聖道』、決定至者『他肯定能夠證悟的意思』及小須陀洹。」

  爲什麼呢?因爲我們知道索答般那(sotàpanna,古譯爲須陀洹)他已經完全地斷除了邪見,完全地斷除了戒禁取見以及疑,然而如果一位禅修者已經證悟了見清淨跟度疑清淨,那麼由于他的觀智所以鎮服了見跟疑,由于邪見跟疑在這個階段已經給鎮服了、已經不會生起了,因此稱爲小須陀洹,雖然還沒有完全斷。

  我們在這裏討論了修習見清淨,度疑清淨,接著再進一步培育道非道智見清淨,在修習道非道智見清淨的時候,有兩種智在這個階段培育:

  第一種是思維智。

  第二種是生滅隨觀智。

  在這個階段,在修vipassanà的時候有一個轉折點,如果我們在修名色辨別智的時候主要分析名法與色法,如果在修緣攝受智的時候必須追查名色法之因,因此在《攝阿毗達摩義論》裏面說到了:

  「以相、味、現起、足處來辨識名法與色法稱爲名色辨別智。如果在追查名色法之因,他們的緣稱爲緣攝受智。無論是修習名色辨別智還是緣攝受智,他們有一個特點就是他的所緣是取名法跟色法的自性相。」

  因此在這個階段我們甚至說,即使一個人有了見清淨,有了度疑清淨,他還沒有開始真正的修觀,沒有真正的修vipassanà。什麼叫做vipassanà,什麼叫做修觀呢?在《法集論》(Dhammasa

  ga

  i)的注《殊勝義論》(A

  hasàlin

  )裏說:

  “Aniccàpasena vividhehi àkàrehi dhamme passat

  ti vipassanà.”

  這裏就是給vipassanà定義的非常清晰,什麼叫做修觀。aniccàdi,aniccà是無常,àdi是等,也就是在這裏提到的無常(aniccà)、苦(dukkhe)、無我(anattà),以無常、苦、無我,透過或者通過無常、苦、無我。vividhehi,vivi是不同的,idhehi是idhe + ehi是表示複數,idhe是種類的意思,不同的種類。àkàrehi,àkàre的意思是形相,不同的形相。Passat

  ti這裏是動詞,作爲動詞看的意思。如果直接翻譯的話,是不同的看,或者異觀。然後vipassanà,這裏的vi是取自於vividhehi,passat

  ,他的詞根是passa,是看的意思,作爲名詞的時候passanà,動詞形式是passat

  ,所以這個稱爲觀。那我們從這裏看,唯有如實的觀照名法與色法的無常、苦、無我才稱爲修觀(vipassanà)。vipassanà古代也音譯爲毗婆舍那或者毗缽舍那,他是由梵語vipa÷yanà所音譯的。

  我們在前面談到修名色辨別智和修緣攝受智的時候,他並不是觀照諸法的無常、苦、無我,而是先分析,分析行法、分析名色法,所以在《攝阿毗達摩義論》裏面並不把這兩種智歸爲觀智當中。因爲剛開始在修名色辨別智的時候,他是先破除色法跟名法的密集,我們講到的色法有叁種密集:組合密集、相續密集、功用密集。爲了破除這些密集,所以修習色法,修習色法是爲了見到究竟色法,如果不是的話見到的都是概念法。比如說:有形象的、有方所的、有方位的、有時間的,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些物質都被概念所包裝著,看到的是有形象的、有空間的、有時間的、有方所的、有速度的,其實所謂的速度所謂的時間都是概念。因此如果我們要修vipassanà,我們必須破除這些概念。如果只是以概念法來修習,那不是叫真正的vipassanà,因爲他取的所緣錯誤的緣故,找錯了對象。

  因此在修習名色辨別智和緣攝受智的時候,它是爲了通達行法個別的自性相(sabhàva lakkha

  a),自性相的意思是他們個別的特征,然後從思維智開始才是取諸行法的共相(sàma¤¤a lakkha

  a),這裏的共相就是無常相(aniccà lakkha

  a)、苦相(dukkhe lakkha

  a)、無我相(anattà lakkha

  a)。

  我們稍微越過這個階段,從壞滅隨觀智開始,除了要觀照無常、苦、無我之後,還繼續要進一步,那個時候因爲他的觀智已經慢慢地變得強而有力,變得銳利了,強烈的觀智有時候不用再取無常、苦、無我,那個時候到了觀智的末端他可以只取一種相,一直觀照,乃至達到涅槃。

  所以我們在修觀的時候又可以這樣分,我們現在依照這張道次第的表來分析修觀的時候,他們個別的相、他們的所緣。在第一種名色辨別智跟第二種緣攝受智的時候,它取的是行法的自性相;到了思維智之後一直到隨順智這十種觀智,他取的是行法的共相;而在這十種觀智當中,從思維智到生滅隨觀智,他取的是生滅相,壞滅隨觀智一直到隨順智,取的是行法的壞相,也就是滅相,壞滅相(bha

  ga),那個時候已經不是udayavyaya。

  雖然說任何的觀智他的對象都是名色法以及名色法之因,換而言之是行法、有爲法、因緣造作之法,然而隨著觀智不斷地進步,他們取的相也有所區別。

  大家打開《清淨道論》的571頁,第一段:

  「此中:自諸行(名色)的辨別而至於緣的把握爲知遍知的範圍,因爲此間是以通達諸法的各別自相爲主。其次從聚的思惟(指思惟智)而至於生滅隨觀爲審查遍知的範圍;因爲此間是以通達諸法的共相爲主(無常、苦、無我)。從壞隨觀開始,此後爲斷遍知的範圍;因爲自此以後,於無常隨觀者則斷常想,於苦隨觀者則斷樂想……乃至於無我隨觀者則斷我想,厭離者斷喜,離貪者斷貪,滅者斷集,捨遣者斷取。這是以能令捨斷常等的七隨觀爲主。」

  所以我們知道在修觀當中,依所緣也是有不同的。他們的所緣不同,因此在修觀的時候,觀智的所緣只有兩種,第一種是色法,第二種是名法。這裏的名色法也包括他們的因,因爲他們的因還離不開名法跟色法。比如說當我們追查到一個人的過去世的時候,過去世也是由名色法組成,未來世也是一堆名色法而已。名色法是不是五取蘊?(答:是五取蘊。)五取蘊和五蘊有什麼區別呢?阿拉漢的五蘊是不是五取蘊?我們觀照五取蘊,阿拉漢…

《《清淨道論》-十六觀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