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十六观智▪P3

  ..续本文上一页只是产生它自己的作用,然后眼识、领受、推度这些是属于果报心;确定是属于唯作心,然后7个速行。对于凡夫和有学圣者来说,速行心不是善的就是不善的,造业就是在速行心里面完成的。速行心里面的思是造业的主因。

  因此佛陀说:「我说,思即是业。」

  就是这样的意思。无论造的是善业或不善业,善和不善的决定是在于前面的确定心或者说意门转向心里面的作意,如果是如理作意,那么接着的7个速行心都是属于善的;如果不如理作意,那么接着的7个速行都是不善的。所以当我们禅修的时候,为什么经常强调要如理作意、要如理作意呢?因为,如理作意是前导,是主导,如果是眼门转向心里面或耳门,鼻门,舌门,身门它是确定心。如果是意门心路过程里面,它称为意门转向心。意门转向心就是确定心,他们心是一样的,只是作用不同,而且是确定心里面的作意。

  佛陀说过:「诸比库,我不见一法能够如此令未生起的善法生起,使已生起的善法增长,那就是如理作意。诸比库,我未见到任何一种法能够使未生起的不善法生起,使已生起的不善法增长,那就是不如理作意。」

  因为有了如理作意,接着的速行都是善的,因为不如理作意,所以接着的速行都是不善的。所谓的善与不善就是在速行心里面的思心所它在造业。就好像一辆车开到了十字路口,向左还是向右,作意就起到这样的作用。作意就好像司机,这个心就好像老总,要向左还是向右由司机决定,如果司机把方向盘摆向左边,那么整量车就开到左边,把方向盘摆向右边,整量车就开到右边。所以作意起到方向的作用。

  我们在修习名业处的时候,将依照六门,六门的心的规律。心是有规律的,我们在依照六门里面每一种心路过程它的法则而修习。因为,如理作意生起的是善的速行,而不如理作意生起的是不善的速行,我们依照这样去观照。如理作意是什么呢?当我们看到所缘,比如说看到色所缘的时候,看到颜色,作意它只是颜色,这时生起的是善的速行。如果我们作意它是色法,生起的是善的速行,我们作意它是无常的、苦的、无我的、不净的,这时接着的速行是属于善的。如果我们通过不如理作意接着是不善的,比如说这种颜色很漂亮,那么接着就有贪的心生起;如果有对比,我的,我的颜色比他的漂亮,我的颜色比他的高贵,这个是慢心生起;如果认为持有这样的东西,这个东西是真实存在的,这样的话邪见伴随着贪的心生起;如果看到不好的颜色,心产生抗拒,这个时候嗔的心会生起;如果见到别人的颜色比你好,心起不如理作意,嫉妒的心生起;如果见到别人的颜色对比自己,为什么刚才可以得到的没有得到,或者说刚才应当放的没有放,这个时候恶作后悔的心生起。如果我们依照这样的心的规律去辨识,辨识当我们取色所缘的时候,由眼门心路过程接着无数的意门心路过程,他们由于如理作意生起的是善的速行,善的心路过程,由于不如理作意生起了不善的心路过程。

  我们依照每一门、眼门的善跟不善的心路过程来分析,耳门的也是分为善的跟不善的。鼻门的、舌门的、身门的也是这样。而意门的就更多了,因为眼门心路过程取的所缘只是颜色;耳门心路过程取的所缘只是声音;鼻门心路过程取的所缘只是气味、香(gandha);舌门心路过程取的所缘只是味道(rasa);身门心路过程取的所缘有3种,触所缘,它们依次是:地、火、风这3种。也就是它可以取硬、粗、重、软、滑、轻、热、冷、支持、推动这十种特相。而意门心路过程能够取一切所缘,心想可以想出一切的所缘,乃至到不真实的、不存在的也可以,可以通过想象来取,所以一切的色法、心法、心所法、概念法乃至涅槃都可以在意门产生。意门可以取过去的所缘,可以取现在的所缘,也可以取未来的所缘以及离时的所缘。意门的所缘,除了五所缘之外还有专门的法所缘。五所缘就是颜色、声、香、味、触这五种所缘,跟法所缘构成了色、声、香、味、触、法。法所缘在《阿毗达摩》里面包括了六种,他们分别是十六种微细色,八十九种心,五十二种心所,五种净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种净色,第五种是概念,第六种是涅槃,这些都称为法所缘。

  我们在修习名业处的时候应当逐一地辨识,因为有了色,有了眼净色,有了眼识,由此生起的眼门心路过程,而这些眼门心路过程我们都必须去辨识,比如1个五门转向心,有1个心再加上12个心所,1个眼识有1个心再加上7个心所,遍一切心所,1个领受有1个心再加上10个心所,1个推度,这里的推度要看它是悦俱还是舍俱,如果是舍俱的话1个心再加上10个心所,如果是悦俱的话,它还必须加上1个喜心所就是11个心所,确定是1个心再加上11个心所,速行要看它是属于哪一类的速行,如果是属于悦俱智相应的善心,它就有1个心再加上33个心所,如果是属于舍俱智相应的心,它是1个心再加上32个心所,如果是舍俱智不相应的心,它是1个心再加上31个心所,这些我们必须得去依照心的规律、心的定法,巴利文叫做(citta-niyama)来观照,就是心的规律、心的法则来逐一地辨识。

  如果我们非常有系统地辨识了色法、辨识了名法,之后还必须再一起观照这个所谓的身体只是名色法而已。统观依坏灭义、依变坏义名为色法,依朝向所缘义名为名法,一切的名法的特相都是朝向所缘,一切的色法都是变坏的。依这样我们去观察所谓的称为的我、称为的人只是一堆名色法,内观之后还必须得外观,内观、外观,内观、外观,除此之外还必须观照那些称为非执取色(anupàdinnar

  pa§)的,这些非执取型的,也就是没有生命的、没有命根色的桌子、地板、树木、山河大地,观照他们只是一堆时节生色,这样内观、外观、内观、外观。

  因为在观照的时候并没有见到所谓的我,所谓的人,所谓的男人、女人、有情众生、比库、在家人,除了名色法之外并没有这样或那样。因此,在这个阶段,他已经不会执着于名色法为人,为我,为众生,为有情。因此,他就从众生见、有情见、我见当中暂时地抽离出来,因此称为见清净。

  也因为他通过分析名色,分析辨识五蕴、辨识内六处、外六处、辨识十八界,他见到的只是究竟的名法与色法而已,除了名色法之外并没有称为有情,众生,人,我等等这样的东西。在这个时候他的见就得到了清净,这里的见(di

  hi)就是从执着于有人、有有情这样的邪见当中清净出来。

  由此,在《清净道论》的560页里面,最下面的第三段讲到:

  「如是以种种的方法而确定名色者,克服了有情之想,立于无痴之地如实而见名色,当知为见清静。确定名色及行的辨别,也是见清静的同义语。」

  (休息)……

  好,各位法师、各位同学,现在让我们接着一起来学习《清净道论》里面关于增上慧学的部分。

  我们在上一节课粗略地讲到了应当如何修行见清净,如何培育名色识别智的方法。接着我们继续来讲,应当如何培育缘摄受智,应当如何来证得度疑清净。这里的缘摄受智,摄受的意思是把握、掌握。缘是缘起,是指名色的缘、五蕴的缘。

  已经证得了名色识别智的禅修者,他必须要持续地观照这个所谓的身体里面的名色法,然后再内观、外观,当他已经熟悉了,已经见到了只是名色法而已,而并没有所谓的我、所谓的人、所谓的有情,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必须要了解这一堆名色法是有因的,它不可能无因无缘而生的。它们的因是什么?我们现在这一堆的五蕴是称为果报五蕴,有果报必须要有因缘,它的因缘是什么?

  为了破除对五蕴之因的迷惑,为了破除对因果的疑惑,禅修者必须要在名色识别智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行缘摄受智,从而把握好业果的关系、因果的法则。在实际禅修的时候,禅修者可以先持续地辨识这一堆名色法、这一堆五蕴,之后,他可以尝试去发愿:「在来生我想投生为说法的比库,或者我想投生为弘扬佛法的法师,还是想投生为天人。」他可以发这样的愿。

  在发愿的过程中,他必须要观照:当他发这个愿的时候,很可能会有邪见的贪根心生起,为什么呢?因为他错执有比库,错执有说法的比库、度化众生的比库或者说他错执有天人。因为他有这样的执着,所以称为无明;因为执着于有比库的生命,所以这个是属于爱;而他执着于比库的生命,称为取(upàdànà)。

  当他可以这样辨识之后,他再用这样的愿去做一些行为。比如说他布施,去供养僧团或者去礼拜佛像或者在佛像面前发愿,然后再做一些善行。在做善行的时候,他再观照心路过程,他会发现,这种善行很有可能是有三十四种名法,也就是很可能是悦俱智相应的善行。当他这样发愿,这样做了善行之后,他就很好地把握好自己的正念,持续地观照这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然后去到他的座位坐下来。坐下来之后,再温习一遍、两遍乃至三遍这一堆的名色法,依照六门的。

  色法是依照六门地观,名法也是依照六门地观,然后再内观、外观,这样温习了一、两遍之后,他尝试再把自己的观智往前推,推到他刚刚准备下座,准备坐下来禅修的时候的那一堆名色法。如果他可以观照的话,那么他再稍微往前推,推到刚才他发愿跟做善行的时候的那一堆名色法,看看能不能够辨识到。

  当然,如果他有禅那的话,他必须要先进入禅那。比如说白遍的第四禅或者阿那巴那的第四禅或者光明遍的第四禅,他入了禅那之后,出定再用禅那之光去观照名色法,之后再往前推、往前推……能够见到他在发愿的时候的那一堆名色法,而且辨识那一堆的色法和那一堆的名法当时他生起的是什么样的心,再辨识他在布施的时候,在供养佛像的时候,在供养僧团的时候,那个时候他生起的是什么样的心,是什么样的善心,一共有多少种名法?

  如…

《《清净道论》-十六观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