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四十业处▪P3

  ..续本文上一页点,也没有褶皱,然后它的直径大概可以是一张手的量,直径不是半径,直径是一张手的量。

  然后就取它是一个完全的正圆型,不要是椭圆型,把它剪出来,剪成正圆之后可以贴在这块深色或者黑色的布上,之后可以挂在墙上,或者说把一张桌子稍微有点倾斜,倾斜度是60度角为度,然后就放在自己的面前,之后就找一个安静的、没有干扰的地方坐下来,然后正好面对着相,面对着这个圆相。

  之后,我们可以微微地张开眼睛类似于初开的莲花瓣,然后看着这个白色的相,心中作意它是:「白、白、白……」「odàta、odàta、odàta……」这是巴利语,就是:「白、白、白……」这个时候不应当去注意这张纸,也不应当注意这张纸的硬,只是注意它的颜色就够了,然后它的颜色的范围只是那一个mandàra,那个曼陀罗,那个相,就是圆的相,如果这样数数取相,然后当你闭上眼睛的时候如果有个白色的圈现起,这个叫做取相。

  而之前由于作白色的圆相乃至到一直看着作意它是白、白、白……这个叫做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如果当闭上了眼睛,出现于意门已经有一个白色的圆相,白色的曼陀罗(mandàra),这个时候称为取相(uggaha-nimitta)。但是,在没有定力的禅修者刚刚开始修习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困难,这是非常普遍的。就是如果你想要去取白色的遍相,你就应把那些遍作的相全部作好,而且数数取相,然后当你一直看的时候,一闭上眼睛怎么样?大家有没有修习过白遍?一闭上眼睛那个时候面前出现的已经不是白色的了,一团黑抹抹的东西,是不是?

  因为没有定力的关系,所以想要修习白遍的人不应当灰心,应当数数取相,一直取到成功为止。如果当他一闭上眼睛白色的相已经呈现在他的意门面前,这个时候他应当数数地再取:「白、白、白……」如果白色的相已经消失了,或者说白色的相已经变形了,应当再回到原先的相上面去取相,注意它是「白、白、白……」

  一直到一闭上眼睛这白色的曼陀罗又呈现于意门,然后再一直注意,如果取相成功,他可以继续地不断努力地在每一座当中他可以继续取白色,取「白、白、白……」如果当他的心一直都能够专注在这白色的取相上,他会发现到这个白色已经慢慢地超越了眼睛所看到的那样的观念。反而有时候你用眼睛再去看你之前取的那个圆的白相,你会发现白相已经很粗了。

  呈现于你意门里的白相就好象在秋天万里无云,秋天的黑夜一轮明月那么明亮,而且你会发现到当你在十五或十六晚上你所看到的月亮还是有污点的,而你所取到的白色的相是更皎洁、更白的、更洁白的,然后你就数数地作意它,你会发现这个白会越来越纯洁,越来越明亮,越来越清澈,这个时候就称为pa

  ibhàga-nimitta,是似相。

  之后持续地专注于相上,不断地思维它是「白、白、白……」「odàta、odàta、odàta……」一直到你可以专注在白色的相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四个小时,如果那个时候你的心是不动的话,是没有盖的话,没有任何杂念的话,那么,有可能就是证得了初禅。这个是白遍的修习。

  如果说地遍的修习,《清净道论》里面也有非常详细的说法。大家可以详细地去看,这里只是举白遍为例子,然而,这种方法是属于粗的修习方法,因为这是针对初学者,没有定力的初学者。

  如果对于有禅那的禅修者来说,他修白遍就不用那么辛苦了,他甚至可以在一座,甚至不用一座,而可以在半个小时当中,他都可以从取到相而入到禅那。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一个已经有了禅那、有了第四禅的禅修者,他可以通过修习阿那巴那依次证得了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然后在第四禅出定之后他可以先观照自己的三十二身分,再观照外在的三十二身分,然后他再取坐在前面的禅修者的骨相,这个时候他可以看到很清晰的前面就是一堆白骨坐在那里。

  然而,他不应当去专注除了头骨之外的其它那些骨相,他只是专注在后面的头盖骨这个圆相上,这样的话他会发现到他很快就会看到,在他意门、在他前面呈现有一个大概那么大的一个白色的圆圈、一个圆相,这个时候他不应当去再注意它「这个是骨」,也不应当去注意它形象,也不应当去注意骨的硬,他只是知道这个是白色,然后就不断地念:「odàta、odàta、odàta……」就是「白、白、白……」只注意它的颜色,这个时候他会发现到很快地在他面前有一个很清澈的、很洁白的mandàra圆相出现。

  这个时候他应当再决意:「我把这个白色的相再扩大。」如果他扩大成功的时候再扩大,扩大到成功了再扩大,而且每一次扩大都必须很稳,扩大的时候心不能够有晃动,如果这样的话再慢慢扩大,扩大到他所坐的整个禅堂;然后再扩大到整个寺院;寺院周围的村落;乃至到一个乡、镇;一个县;一个省;整个国家;最后到整个轮回世界。他发现到他极目望上去,当然这不是睁开眼睛望,都是一片白色的。

  这个时候,他可以决意说:「我只专注在我面前的那块白色。」这个时候因为他之前已经有了第四禅的基础,所以很稳固,他要再取白相,把遍相扩大,那是非常容易的。于是他就把心贴在前面那里,就犹如在一块非常洁白的墙上挂一个白色的帽子一样,他的白色的似相是非常清晰的,于是他就决意说:「我要入白遍的初禅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四个小时、五个小时。」

  那么,当他一决意的时候,他的心就很稳固地投入进白色的相上,然后非常稳固地随他自己的意愿,他想要入禅那多久就多久。这个是通过意门来取相的,但是意门来取相虽然是非常容易,但是他的基础是要求比较高,他必须得有第四禅的基础。

  不过,还有一种方法,不用禅那的基础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这种教导方法在帕奥禅林也是经常教的,就是他可以达到近行定,在近行定的基础上也可以通过修白遍达到第四禅。这种近行定我们可以先修习四界分别,修习四界分别或者称为四界差别观,修习四大达到了近行定,他的近行定如果是很稳的话,那么由定所产生的禅那之光、智慧之光也是很明亮的。他用这样的光去取外在的骨相,之后还是可以进入第四禅的。所以,在帕奥禅林修白遍这几种方法都有。

  然而,如果是第一种方法来说是相对比较困难的,就是取外在的白相。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通过《阿毗达摩》的意思来分析就很容易清楚。他是先通过用眼门来取相,眼门来取相最后在意门当中生起了白色的相,所以是通过眼门生起意门的相会稍微有个转换,如果直接从意门取相是非常容易的。

  这是简略地说白遍的修习,如果详细地说的话,那么,每一个遍相我们都有不同的修习的善巧。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那么就应当在一位有经验的导师的指导下逐个逐个地修习,十种遍禅、十种遍业处在帕奥禅林是非常普遍的修行方法。

  接着我们再讲到十种不净,十种不净分别是尸体,一个死人的尸体由刚刚死一直到腐烂,腐烂到变成白骨的整个过程。他们依次是:肿胀想(或肿胀相)、青淤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跟骸骨相。对于这十种不净,我们现在来修习,依照《清净道论》里面的教法会比较困难,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一般不是火葬就是土葬,但是在古印度跟古代的斯里兰卡他们是用林葬的。

  林葬就是把尸体抬到树林里面的坟场,然后任由尸体腐烂,任由尸体由那些鸟、兽去吃。因此,对于想要修习不净的比库、禅修者来说他可以直接到尸陀林,到寒林、林墓里面去取不净相。他可以取不净相,然后就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修习。

  现在,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也有修习不净,而且修习不净是作为四种护卫业处的其中一种,就是不净想或者说修习不净。但是现在要修习是怎么样的呢?现在修习我们还是直接从意门取相,但是这种修习要成功的话还是必须得有禅那的基础。如果是对于没有禅那的禅修者要修这种方法,现在来说比较困难,即使是有,那么也是比较危险的。

  因为现在要去取不净的相,要去取尸体的相的话,如果一个人、一个比库的戒不清净,容易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如果他没有注意到一些什么,可能会被一些东西吓到。因此在现代来说,如果要修这十种不净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因此,我们一般在建议禅修者如果要修习不净的话,可以先通过其他的业处,在证得了禅那之后,他要再取这种相就非常容易了,乃至他可以只看过一具尸体一眼,他就可以取到相,之后他再通过所取的这种相来证得禅那,乃至到如果一个有禅那的禅修者,他可以取他在很多年前所见到的一个尸体,然后取他的相。很快的,他也许取这种相不用一分钟就取到,然后就可以进入初禅。这十种不净所达到的禅那只能够达到初禅。

  接着是十种随念,这十种随念依次是: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这里舍是布施的意思,舍弃、放弃的舍(càgà)。]、天随念、死随念、身至念、入出息念(或者阿那巴那念)以及寂止随念。

  佛随念(Buddhànussati),Buddha是佛陀的意思,ànussati是时时地忆念。修佛随念也是作为上座部传统的一切处业处,也就是护卫业处的一种,是每一位禅修者必须得修习的方法。还有法随念、僧随念,佛、法、僧是我们皈依的对象,是称为三宝的。

  接着是戒随念,戒随念是忆念自己戒的清净、戒的无垢、戒的不破、戒的不穿、戒的无染、没有斑点。如果因为忆念自己的戒的清净而达到的定力称为戒随念。

  舍随念是忆念自己布施的行为、布施的功德。

  天随念并不是观照天界的功德、天界的殊胜、天界的欲乐,而是取天人的功德来对比自己。因为天人具足了信(对三…

《《清净道论》-四十业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