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定,能得大果报大功德的慧。完全修习了慧,能使心从诸漏中,也就是欲漏、见漏、无明漏、有漏中解脱出来。」
因此,这一段很简短的开示也揭示了我们要使心从诸漏中解脱出来,心要解脱一切的烦恼,要断除一切的烦恼必须得先修戒,戒之后再增上地修定,定之后再增上地修慧,修慧才能解脱。因此,七清净里面戒清净是属于增上戒学,心清净称为增上心学,增上心学在我们修行当中称为止。止是心的平静的意思,由止而得定,定是止的功德。
因为,定是慧的强力的助缘,定也是慧产生的近因当我们修定,具足了定,有强而有力的定后,然后我们接着再修习观,观是作为修习慧学的方法,而慧是观的功德。因此,在上一次课的时候就讲到了,说到的「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修习心与慧就是修习止观,因为由止而得定,由观而得慧,有了慧才有解脱与解脱知见。
因此,有时候我们也称为五种功德或者称为五份法身的,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从七清净的分法来说它是偏重于慧学的,因为七清净的第一种清净――戒清净是属于增上戒学,第二种心清净是属于增上心学,接着的四种清净是属于增上慧学,最后一种清净已经是属于解脱,属于出世间的范畴。在这里我们说增上戒学、心学、慧学还是属于世间的道次第。到了出世间,如果说道次第只有四种次第,也就是四种圣道、圣果。
在《清净道论》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一种分法,讲到如何修习慧。我们打开408页,408页最后那一段是「当如何修习」,其中的第二行:
「(一)戒清净,(二)心清净的二种清净是慧的根。(一)见清净,(二)度疑清净,(三)道非道智见清净,(四)行道智见清净,(五)智见清净的五种清净是慧的体。是故应以学习遍问而熟知于(慧的)地的诸法,而成就(慧的)根的二种清净之后及为完成(慧的)体的五清净而修慧。」
因此,可以说这七种清净是围绕着慧来说的。
我们现在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就是用一棵树来说明这七种清净的关系,或者说戒、定、慧三学以及《清净道论》里面所揭示的道理。这只是一个示意图,如果我们要修行而结出出世间的果,我们必须得先要扎根,根必须要扎在大地上,然后才能够长出树苗,然后树苗成长而有树干、树枝和枝叶。这是作为根,然后才会有树干,或者称为体的,它是生长在地上,这里的慧体巴利叫做pa¤¤àsar
ra,sar
ra的意思是舍利的意思,舍利本来是身体的意思,地是bh
mi,根是m
la。
在七种清净当中,戒清净和心清净是作为根,树根与树干是分不开的,如果离开了根就谈不上树本身。因此,如果离开了戒,离开了定,谈不上修慧。在戒不清净的情况下如果修习定是很危险的,因为这种定没有得到戒的保护,有时候可能会诱发为邪定都有可能,因此,在修习定之前我们非常强调一定要守好戒,要持好清净的戒。
如果说一个人想要证得禅那,如果他的戒不清净的话,根据障碍法的分法来说他是不能够证得禅那的。然后,有了戒之后我们再修定,在具足了定的基础上我们再修慧。定包括了两大类的定:一类是近行定;一类是安止定。我们等会儿再稍微详细地讲一下。
之后再修习慧,慧必须建立在慧地上,慧地是什么呢?在《清净道论》里面讲到了慧地,慧地包括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二根、四圣谛、缘起。慧地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修观(vipassanà)的所缘,慧是能缘,慧地是所缘。
在观智当中从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我们可以说这些都是属于观智的发展,观智的次第,但观智是属于能观,所观的是什么呢?所观的就是慧地,观什么?观的就是蕴、处、戒、根、地、缘起。
这里所说的蕴是指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五种蕴。
处是六处,包括内六处和外六处,因此也可以称为十二处,它们依次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十八界其实是十二处的更细的分别,也就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接着是颜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以及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一共十八界。
根是二十二根,比如说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男性根、女性根、苦根、乐根、忧根、不苦不乐根,还有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等等这些二十二根。
谛是四圣谛,苦谛、苦之因的谛是苦集的谛、苦灭的谛、导致苦灭之道的谛。
缘起也可以说是十二支缘起。有时候我们也可以把它分为名色法,如果我们说到名色法,它只是指世间的,如果说到蕴它也只是指世间的,不包括出世间的,但是如果说到处、界、谛、根都包括了出世间的,所以这些都包括了世间与出世间。如果说缘起的话,在观照的时候有两种方法观照:
一种是属于anuloma,顺观;
一种叫做pa
iloma,逆观。
逆观的也包括了出世间的。然而在修习慧的时候,在修习观的时候,修vipassanà的时候是不包括出世间的,我们不可能观照涅槃为无常、苦、无我,观照了也是属于无效的观照,我们观照的是世间,出离的是世间,断除的是烦恼。因此,观智的所缘只是指世间法,是行法、有为法,这些是观智的所缘,我们称为慧地。有了慧地才能够长出慧、慧体本身。慧体就是接着的那四种清净,就是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而智见清净它是属于慧的果。
我们大概地分析了三学与七清净的关系,那么接着下来再稍微详细地讲一讲。如果说要更详细地、要广说《清净道论》,还得请我们的林海法师到时候具体地讲,现在我们只是大概地讲一下戒、定、慧的道次第和修行次第。
如果说修行戒,培育戒清净,《清净道论》里面主要是依照四种遍净戒来说的。遍净巴利叫做pàrisuddha,pàri是完全的意思,suddha是清净,没有污染的清净。四种遍净戒是那四种呢?它们是:
第一别解脱律仪戒(Pàtimokkhasaüvaras
la);
第二是根律仪戒(Indriyasaüvaras
la);
第三是活命遍净戒(aj
vapàrisuddhis
la);
第四是资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s
la)。
对于这四种遍净戒我们在接下来讲戒的时候,还会更详细地讲,在这里略带过就可以了。
接着讲的是心清净。心清净在《清净道论》里面说到了:“Cittavisuddhi nàma sa upacàrà a
ha samàpattiyo.”(*录音里面说:Cittaparisuddhi nàma sa upacàrà a
ha upanno.)它的意思是:称为「心清净」的是近行定与安止定。近行定与安止定是指功德上来说的,修定所得的功德上来说的;然而真正我们要修习心清净,我们就要培育四十种止业处(samatha kamma
hàna),四十种止业处它们分别是: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种梵住、四种无色、一种分别以及一想。
十种遍是指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红遍、白遍、光明遍以及限定虚空遍,这十种是取物质的质材跟颜色来修习的。
当知这里所说到的地、水、火、风的遍是概念法的地、水、火、风,它不是我们在修习四界分别里面的地、水、火、风,它们有根本的区别,我们不能够把这里所说的地遍、水遍、火遍、风遍的地、水、火、风理解成四界分别的地、水、火、风。
因为这里所说到的地遍的地是概念的地,我们平时所见到的这些大地、土壤,是这里的地。水是指我们平常看到的水,火是燃烧的火,风就是飘来吹来的风,这些都是属于概念法的范畴,pa¤¤atti而不是paramattha dhamma。但是我们在修四界分别的时候,我们就是要通过观智去透视见到了paramattha dhamma,就是胜义法或者究竟法的范畴,所以,虽然在名词、在名相方面是一样,然而它们有根本的区别。
接着是四种颜色,这里的颜色也是属于概念法,我们说要修习青遍一样,青巴利叫做n
la,n
la古代翻译成青,现在的意思就相当于蓝色或者偏于绿色都可称为n
la,然而有时候深褐色也可以称为n
la,乃至到浅黑色也可以称为n
la,就是青色。如果我们取这一种颜色为遍相来修习,也是可以证得禅那的。接着是p
ta,p
ta是黄色,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黄的颜色;lohita就是红色;odàta是白色,就是青、黄、红、白这四种颜色。
然后光明遍,光明遍就是我们平时所看见的那种光,取太阳光也好,取蜡烛的光也好,我们都可以通过修光明遍而证得禅那。
还有限定虚空遍,限定虚空遍是在一个空间当中我们专注于它的虚空,通过专注它的虚空然后慢慢地再把它扩大,而证得禅那。
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要修习地遍(odàta kasi
a),如何修习kasi
a呢?我们简单地介绍,如果具体的话还要讲到禅那的次第,要必须得花时间来讲。我们现在简单地讲如何修习白遍,在修习白遍的时候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可以取外相的修习方法,就是用我们的眼门来取相;
第二种是从意门来取相的修习方法。
《清净道论》里面讲到的是以眼门来取相的。取什么相?这里的相,我们可以先作一个mandàra,古代翻译成曼陀罗,mandàra是圆的意思,取一个圆相。如果想修白遍的禅修者,他可以先去找一块黑色的布,或者说颜色非常深接近于黑色的布。大概可以一肘那么长或者更大一点,四方型深色或者黑色的布,之后他再去找一块白布或者白纸,必须得非常洁白而没有脏点、没有污…
《《清净道论》-四十业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