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定,能得大果報大功德的慧。完全修習了慧,能使心從諸漏中,也就是欲漏、見漏、無明漏、有漏中解脫出來。」
因此,這一段很簡短的開示也揭示了我們要使心從諸漏中解脫出來,心要解脫一切的煩惱,要斷除一切的煩惱必須得先修戒,戒之後再增上地修定,定之後再增上地修慧,修慧才能解脫。因此,七清淨裏面戒清淨是屬于增上戒學,心清淨稱爲增上心學,增上心學在我們修行當中稱爲止。止是心的平靜的意思,由止而得定,定是止的功德。
因爲,定是慧的強力的助緣,定也是慧産生的近因當我們修定,具足了定,有強而有力的定後,然後我們接著再修習觀,觀是作爲修習慧學的方法,而慧是觀的功德。因此,在上一次課的時候就講到了,說到的「住戒有慧人,修習心與慧。」修習心與慧就是修習止觀,因爲由止而得定,由觀而得慧,有了慧才有解脫與解脫知見。
因此,有時候我們也稱爲五種功德或者稱爲五份法身的,就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從七清淨的分法來說它是偏重于慧學的,因爲七清淨的第一種清淨――戒清淨是屬于增上戒學,第二種心清淨是屬于增上心學,接著的四種清淨是屬于增上慧學,最後一種清淨已經是屬于解脫,屬于出世間的範疇。在這裏我們說增上戒學、心學、慧學還是屬于世間的道次第。到了出世間,如果說道次第只有四種次第,也就是四種聖道、聖果。
在《清淨道論》裏面,我們也可以看到有一種分法,講到如何修習慧。我們打開408頁,408頁最後那一段是「當如何修習」,其中的第二行:
「(一)戒清淨,(二)心清淨的二種清淨是慧的根。(一)見清淨,(二)度疑清淨,(叁)道非道智見清淨,(四)行道智見清淨,(五)智見清淨的五種清淨是慧的體。是故應以學習遍問而熟知于(慧的)地的諸法,而成就(慧的)根的二種清淨之後及爲完成(慧的)體的五清淨而修慧。」
因此,可以說這七種清淨是圍繞著慧來說的。
我們現在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就是用一棵樹來說明這七種清淨的關系,或者說戒、定、慧叁學以及《清淨道論》裏面所揭示的道理。這只是一個示意圖,如果我們要修行而結出出世間的果,我們必須得先要紮根,根必須要紮在大地上,然後才能夠長出樹苗,然後樹苗成長而有樹幹、樹枝和枝葉。這是作爲根,然後才會有樹幹,或者稱爲體的,它是生長在地上,這裏的慧體巴利叫做pa¤¤àsar
ra,sar
ra的意思是舍利的意思,舍利本來是身體的意思,地是bh
mi,根是m
la。
在七種清淨當中,戒清淨和心清淨是作爲根,樹根與樹幹是分不開的,如果離開了根就談不上樹本身。因此,如果離開了戒,離開了定,談不上修慧。在戒不清淨的情況下如果修習定是很危險的,因爲這種定沒有得到戒的保護,有時候可能會誘發爲邪定都有可能,因此,在修習定之前我們非常強調一定要守好戒,要持好清淨的戒。
如果說一個人想要證得禅那,如果他的戒不清淨的話,根據障礙法的分法來說他是不能夠證得禅那的。然後,有了戒之後我們再修定,在具足了定的基礎上我們再修慧。定包括了兩大類的定:一類是近行定;一類是安止定。我們等會兒再稍微詳細地講一下。
之後再修習慧,慧必須建立在慧地上,慧地是什麼呢?在《清淨道論》裏面講到了慧地,慧地包括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二根、四聖谛、緣起。慧地是什麼意思呢?它是修觀(vipassanà)的所緣,慧是能緣,慧地是所緣。
在觀智當中從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道智見清淨,我們可以說這些都是屬于觀智的發展,觀智的次第,但觀智是屬于能觀,所觀的是什麼呢?所觀的就是慧地,觀什麼?觀的就是蘊、處、戒、根、地、緣起。
這裏所說的蘊是指五蘊:色、受、想、行、識這五種蘊。
處是六處,包括內六處和外六處,因此也可以稱爲十二處,它們依次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
十八界其實是十二處的更細的分別,也就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接著是顔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以及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一共十八界。
根是二十二根,比如說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男性根、女性根、苦根、樂根、憂根、不苦不樂根,還有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等等這些二十二根。
谛是四聖谛,苦谛、苦之因的谛是苦集的谛、苦滅的谛、導致苦滅之道的谛。
緣起也可以說是十二支緣起。有時候我們也可以把它分爲名色法,如果我們說到名色法,它只是指世間的,如果說到蘊它也只是指世間的,不包括出世間的,但是如果說到處、界、谛、根都包括了出世間的,所以這些都包括了世間與出世間。如果說緣起的話,在觀照的時候有兩種方法觀照:
一種是屬于anuloma,順觀;
一種叫做pa
iloma,逆觀。
逆觀的也包括了出世間的。然而在修習慧的時候,在修習觀的時候,修vipassanà的時候是不包括出世間的,我們不可能觀照涅槃爲無常、苦、無我,觀照了也是屬于無效的觀照,我們觀照的是世間,出離的是世間,斷除的是煩惱。因此,觀智的所緣只是指世間法,是行法、有爲法,這些是觀智的所緣,我們稱爲慧地。有了慧地才能夠長出慧、慧體本身。慧體就是接著的那四種清淨,就是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道智見清淨,而智見清淨它是屬于慧的果。
我們大概地分析了叁學與七清淨的關系,那麼接著下來再稍微詳細地講一講。如果說要更詳細地、要廣說《清淨道論》,還得請我們的林海法師到時候具體地講,現在我們只是大概地講一下戒、定、慧的道次第和修行次第。
如果說修行戒,培育戒清淨,《清淨道論》裏面主要是依照四種遍淨戒來說的。遍淨巴利叫做pàrisuddha,pàri是完全的意思,suddha是清淨,沒有汙染的清淨。四種遍淨戒是那四種呢?它們是:
第一別解脫律儀戒(Pàtimokkhasaüvaras
la);
第二是根律儀戒(Indriyasaüvaras
la);
第叁是活命遍淨戒(aj
vapàrisuddhis
la);
第四是資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s
la)。
對于這四種遍淨戒我們在接下來講戒的時候,還會更詳細地講,在這裏略帶過就可以了。
接著講的是心清淨。心清淨在《清淨道論》裏面說到了:“Cittavisuddhi nàma sa upacàrà a
ha samàpattiyo.”(*錄音裏面說:Cittaparisuddhi nàma sa upacàrà a
ha upanno.)它的意思是:稱爲「心清淨」的是近行定與安止定。近行定與安止定是指功德上來說的,修定所得的功德上來說的;然而真正我們要修習心清淨,我們就要培育四十種止業處(samatha kamma
hàna),四十種止業處它們分別是:十遍、十不淨、十隨念、四種梵住、四種無色、一種分別以及一想。
十種遍是指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紅遍、白遍、光明遍以及限定虛空遍,這十種是取物質的質材跟顔色來修習的。
當知這裏所說到的地、水、火、風的遍是概念法的地、水、火、風,它不是我們在修習四界分別裏面的地、水、火、風,它們有根本的區別,我們不能夠把這裏所說的地遍、水遍、火遍、風遍的地、水、火、風理解成四界分別的地、水、火、風。
因爲這裏所說到的地遍的地是概念的地,我們平時所見到的這些大地、土壤,是這裏的地。水是指我們平常看到的水,火是燃燒的火,風就是飄來吹來的風,這些都是屬于概念法的範疇,pa¤¤atti而不是paramattha dhamma。但是我們在修四界分別的時候,我們就是要通過觀智去透視見到了paramattha dhamma,就是勝義法或者究竟法的範疇,所以,雖然在名詞、在名相方面是一樣,然而它們有根本的區別。
接著是四種顔色,這裏的顔色也是屬于概念法,我們說要修習青遍一樣,青巴利叫做n
la,n
la古代翻譯成青,現在的意思就相當于藍色或者偏于綠色都可稱爲n
la,然而有時候深褐色也可以稱爲n
la,乃至到淺黑色也可以稱爲n
la,就是青色。如果我們取這一種顔色爲遍相來修習,也是可以證得禅那的。接著是p
ta,p
ta是黃色,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黃的顔色;lohita就是紅色;odàta是白色,就是青、黃、紅、白這四種顔色。
然後光明遍,光明遍就是我們平時所看見的那種光,取太陽光也好,取蠟燭的光也好,我們都可以通過修光明遍而證得禅那。
還有限定虛空遍,限定虛空遍是在一個空間當中我們專注于它的虛空,通過專注它的虛空然後慢慢地再把它擴大,而證得禅那。
舉一個例子,我們現在要修習地遍(odàta kasi
a),如何修習kasi
a呢?我們簡單地介紹,如果具體的話還要講到禅那的次第,要必須得花時間來講。我們現在簡單地講如何修習白遍,在修習白遍的時候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可以取外相的修習方法,就是用我們的眼門來取相;
第二種是從意門來取相的修習方法。
《清淨道論》裏面講到的是以眼門來取相的。取什麼相?這裏的相,我們可以先作一個mandàra,古代翻譯成曼陀羅,mandàra是圓的意思,取一個圓相。如果想修白遍的禅修者,他可以先去找一塊黑色的布,或者說顔色非常深接近于黑色的布。大概可以一肘那麼長或者更大一點,四方型深色或者黑色的布,之後他再去找一塊白布或者白紙,必須得非常潔白而沒有髒點、沒有汙…
《《清淨道論》-四十業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