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四十業處▪P4

  ..續本文上一頁寶的信)、戒(他們持五戒)、聞(他們多聞)、施或者舍(他們布施)、慧(他們具足了慧),因爲他們具足了這些功德,所以他們能夠投生于天界,而我也具足這些功德,因此,我以後也將能夠有具足天人的功德,是取這樣的,就是以天人所具備的那些功德而再對比自己,而證得的定力,這種禅修的業處稱爲天隨念。

  死隨念是念于死、念于死的必然性、念于死的自然性,這也是上座部佛教傳統當中四種護衛業處的其中一種,是死隨念。

  接著是身至念(Kàyagatàsati),身至念也稱爲叁十二身分的。

  接著是阿那巴那念,阿那巴那的意思是入出息、呼吸,如果我們專注于呼吸,我們就能夠修習這種安般念(anàpànasati,入出息念)。

  最後一種是Upasamànussati,upasama是寂止、寂靜、寂滅的意思,它是涅槃的另外一個名詞,是憶念于涅槃的寂靜、涅槃的寂止,在取相的話他是取“Etam santaü, etam pa

  taü.”這樣取涅槃的功德,而隨念這種方法稱爲寂止隨念。

  在這十種隨念當中,其中有八種隨念只能夠達到近行定,不能得安止,連初禅都不行,它們分別是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舍隨念、天隨念、死隨念以及寂止隨念,這八種隨念並不能夠得安止,不能夠證得禅那,只能夠達到近行定,而身至念(也就是叁十二身分)可以證得初禅,而anàpànasati(入出息念)可以證得第四禅。

  接著是四種梵住,四種梵住我們通常稱爲四種無量心。無量心就是心的無量,心的廣闊無邊,沒有任何的障礙,沒有邊界、沒有邊際,也可以是所緣的無量,就是取有情爲所緣。它們是慈(mettà)、悲(karu

  à)、喜(mudità)、舍(upekkhà)這四種無量心。古代把這四種修習無量心翻譯成慈心觀、悲心觀、喜心觀、舍心觀,其實這不是一種非常准確的翻譯,也許這跟北方的《說一切有部》裏面的五停心觀有關系,因此習慣上稱爲慈心觀。或者有時候把不淨也稱爲觀,其實在上座部佛教傳承裏面修習不淨,修習慈心、悲心、喜心、舍心都不是屬于觀,有時候連阿那巴那也稱爲觀,爲什麼呢?因爲觀是不能證得安止的,然而修止可以證得安止的。所以在上座部佛教裏面把觀和止分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確。

  巴利語裏面把慈心的修習叫做mettàbhàvanà,mettà是慈、慈心、慈愛的意思;bhàvanà,我們平時說到的禅修就是bhàvanà,修行也叫bhàvanà,bhàvanà是什麼意思呢?bhàvanà原來的意思就是培育。因此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培育慈心,或者說修習慈心、慈心的修習。

  悲心也是一樣,karu

  à是悲。

  喜(mudità),這裏的喜不是歡喜的喜,而是隨喜的喜。

  舍,這裏的舍不是放舍的意思,而是中舍,心的平等,心的不偏不倚的意思。

  這四種無量心的所緣都是一切的衆生,沒有分別的。不是說我只對他行慈,我不對他行慈;我只悲憫他,我不悲憫他;我只對我喜愛的人、我只對我的朋友、我認識的人修行慈愛,我討厭的人我就不修行慈愛。如果是這樣的話,這種慈肯定是有限的,肯定不是無量的。因爲衆生無量,慈心也應當無量,如果還有限量、還有區分、還有界限,那不叫無量心,這種心是有量的、有限的、狹窄的、狹隘的。

  因此,當一個人能夠證得慈心禅那的時候,他會發現到一切衆生平等無異地他都能夠對他們散播慈愛,這種慈愛就好象大海遍滿大地一樣,充滿了一切衆生,一切衆生都在他的慈心散播的所緣當中,所以,他的慈愛是廣大無邊的。

  在修習慈心的時候,通常我們會依照《無礙解道》(Pa

  isambhidàmagga)裏面的教導,教導禅修者依照《無礙解道》裏面的方法修習而證得五百二十八種安止,或者說以五百二十八種方式來證得慈心禅那,而每一種方式都必須要具足初禅、第二禅、第叁禅,唯有這樣的話,才可以說他已經完全地平等無異地得到了慈心的解脫。

  接著是修行悲,慈和悲是不同的,平時我們一般說到慈悲、慈悲,但是在修習當中,它們的所緣是不同的。修慈的對象是衆生的福樂、有情的幸福安樂;而悲是衆生的痛苦。所以我們修慈是予樂,是祝願一切有情快樂、安穩,我們修習悲是願一切的衆生解脫痛苦、拔除痛苦,它的對象是衆生的痛苦,是不忍見到衆生的痛苦。

  而喜是隨喜,隨喜是對一切衆生的成就感到歡喜。

  而舍是由于對于業果智的信心,而知道衆生的苦、樂是由于他們的業所造成的,因此,他的心處于一種中舍的狀態,這稱爲舍。

  慈、悲、喜、舍所證得的禅那也不同。修習慈心、修習悲心、修習喜心能夠證得第叁禅,而修習舍心直接證得第四禅,沒有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直接證得第四禅。因此,我們說如果一個人具足了慈心禅那、悲心禅那、喜心禅那、舍心禅那,那麼,我們可以說他已經證得了無量心,他是具足了慈、悲、喜、舍這四種功德。

  接著是四種無色,四種無色分別是: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要修習這四種無色界定必須要具足色界的四種禅那,他必須要達到色界的第四禅,而且它的所緣並不是阿那巴那,也不是其它業處,它的所緣是以遍業處,就是kasi

  a。他可以先取地遍來證得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之後在地遍第四禅的基礎上再修習空無邊處、再修習識無邊處、再修習無所有處、再修習非想非非想處。

  然後他可以以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紅遍、白遍、光明遍來修,然而一般並不以限定虛空遍來修,因爲限定虛空遍跟空無邊處是非常相象的,雖然它們還是有區別,但是非常相象的,因此,我們通常不用限定虛空遍來修習而證得無色界定。

  接著是一想,這裏的想是食厭想,食厭想是取食物的厭惡而修習的。

  然後接著是四界分別,就是一個差別,差別是四界分別,這裏的四界是地界(pathav

  dhàtu)、水界(àpodhàtu)、火界(tejodhàtu)、風界(vàyodhàtu),這裏的地、水、火、風不是我們平時看到的地、水、火、風,我們必須要知道,這裏所說的地、水、火、風是《阿毗達摩》裏面所提到的究竟法裏的地、水、火風,它們跟我們前面提到的四種遍業處裏的地、水、火、風是有根本的區別的。

  這裏的四界或者稱爲四大,它是一切的色法都具備的,乃至到空氣,都有地、水、火、風在。如果我們有觀智的話,我們去分析空氣裏面有很多很多物質,很多很多色法在裏面。我們也照樣可以取任何的色法,然後來分析它,我們都可以見到地水火風。這裏的地、水、火、風是組成一切色法的最基本的究竟法,最基本的元素,它們是不可分離的。

  而修習四界分別也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是簡略法;

  第二種是詳盡法。

  簡略法和詳盡法在帕奧禅林都會有教導。然而一般上來說我們先教導的是簡略法,就是觀照身體裏面地、水、火、風的十二種特相,之後在修色業處的時候我們才會教導詳盡法。

  那現在我們很粗略地談到了這四十種業處,但是這四十種業處其實每一種業處我們都可以修習的,除了現在修習十種不淨稍微有點困難的話,但是並不是不能夠修習。現在在帕奧禅林裏面這些業處除了十種不淨,我們通常會教一些禅修者直接先進入禅那,之後再去取一種不淨相,就是用一種不淨來成就不淨業處,而不會每一種都修,而對于其他的業處,如果禅修者願意的話,每一種業處都可以教導,而如果大家是有興趣的話,每一種業處都可以修習。

  這四十種業處是依什麼分別的呢?是依所緣分別的。我們說到了地、水、火、風這四種遍,青、黃、紅、白這四種遍,光明遍、限定虛空遍,這些都是所緣,它不是依禅那而分的。十種隨念也是依所緣而分的,十種不淨也是依所緣而分的,慈、悲、喜、舍也是依所緣而分的,四種無色也是依所緣而分的,還有一想跟一差別也是依所緣來分的。

  所以,依所緣而分爲四十種業處,這是《清淨道論》裏面把佛陀所教導的止業處所整理出來的。因爲在《經藏》裏面佛陀教導了很多種業處,然後把這些業處整理成四十種。因此,在上座部佛教的傳承裏面說到修止,說到培育心清淨,說到修習增上心學,離不開這四十種業處。

  有時候,我們說的四禅八定,其實真正來說是指四種色界的禅那以及四種無色界的定。四種禅那是依照所證得的功德而說的,而不是依所緣而說的。如果依所緣來說,證得四種禅那,他是依照十遍、依照四種無量、依照十種不淨以及依照身至念跟阿那巴那念來證得。

  四種無色並不是禅那取一種所緣,這四種無色界定的所緣都不同的。比如說空無邊處定,它是取無邊虛空爲所緣而證得了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是取遍一切的空無邊處的禅心,這種定心,取它的心爲所緣,這種心稱爲識而證得的。而無所有處是取空無邊處的禅心的沒有而證得的。而非想非非想處心是取無所有處禅心、無所有處定心的微妙、殊勝而證得的。因此,它們的所緣也是不同的。

  在這裏還必須得再說明一下爲什麼有些業處可以證得禅那,有些業處不能證得禅那?我們可以稍微分析一下。所有可以證得色界禅那的,在四十種業處當中有叁十種業處可以證得禅那。哪叁十種呢?大家知道嗎?十遍、十不淨、阿那巴那、身至念、四種梵住、四種無色,這叁十種是可以證得禅那的。

  我們先不講四種無色,除了這四種無色之外,其它的二十六種禅那都是色界的禅那,其中十種遍業處可以證得色界的第四禅,而十種不淨可以證得色界的初禅,身至念也只能證得色界的初禅,阿那巴那可以證得色界的第四禅,慈、悲、喜叁種梵住可以證得色界的第叁禅,而舍心修習可以證得色界的第四禅。

  它們的所緣…

《《清淨道論》-四十業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