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道論》-四十業處
寶峰禅寺禅修營
2007年6月4日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等覺者! (叁遍)
根據上座部佛教的傳統,無論我們是在講經,還是在做任何的功德、做羯摩乃至到在書裏面,當我們打開第一頁,上面肯定會出現有“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這樣的字眼,它是什麼意思呢?這裏想跟大家先來討論一下。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在發的這一張(紙上面)巴利語的那一頁,就是有《隨喜功德》那一頁的第一行跟第二行,第一行是巴利語,用羅馬體的巴利語,第二行是它的意思。
第一行是namo,namo是禮敬、恭敬的意思,這也是我們經常念到的。
Tassa,它是作爲一種謂格,巴利語有八個格,名詞有八個格,這個是謂格,它的詞根是ta,ta的意思是他、那位;tassa就是給他,爲了那一位,所以用英文來說就是“to him”(給他),這裏的ta(他)是指佛陀、世尊。
接著下面的是bhagavato,古代翻譯成「婆伽梵」或者「婆伽婆」,它的意思是世尊,要分析來說就是bhaga+vant,bhaga的意思是祥瑞、吉祥、賢的,再加vant是具足,所以是bhagavant,這裏也是作爲爲格,所以是bhagavato,因爲古代一直都翻譯爲「世尊」,連玄奘大師也翻譯爲「世尊」,所以我們也順古不新翻,因此,我們也翻譯成「世尊」。
Arahato,araha是有資格、應當、堪任、堪能、有能力的意思,古代有時候也翻譯成「應供」,其實「應」才是它本身的意思,現在來說就是「資格」的意思,他有資格領受一切的禮敬、供養、恭敬。在古代,翻譯成「阿羅漢」,有時候也翻譯成「阿羅诃」。
Sammàsambuddha,sammà是正,正確的正,與邪相對。比如我們說到的八聖道:正見(sammàdi
hi)、正思維(sammàsa
kappo)、正語(sammàvàcà)、正業(sammàkammanto)、正命(sammà-àj
vo)、正精進(sammàvàyàmo)、正念(sammàsati)、正定(sammàsamàdhi),這裏的正都一樣的是sammà,梵文叫做samyak。接著sambuddha,這裏的sam是等的意思,平等的等,buddha它是名詞的形式,它的動詞形式是budh,是覺悟、醒悟的意思,它的名詞形式是覺者,覺悟了的人,所以古代翻譯成「佛陀」,也就是覺者。
在《清淨道論》裏把sambuddha解釋成「自覺」,因爲一切的佛陀都是無師的,沒有導師的而自己覺悟了真理的、覺悟了聖谛的,所以也可以稱爲自覺者。在這裏sammàsambuddha的意思是正等覺或者正自覺都可以。然後再加上後面的ssa,這裏的ssa跟前面的tassa的ssa都是同一個格謂。Tassa是對他、給他,是表示我們禮敬的對象,我們禮敬的目標,是給他,他是誰呢?他就是世尊、他就是阿拉漢、他就是正等覺者,所以古代把sammàsambuddha也翻譯成「叁藐叁菩陀」,或者「叁藐叁菩達」。
如果說要用古代的音譯來說,就是「那摩達薩,婆伽梵多,阿羅诃多,叁藐叁菩陀(或者叁藐叁婆陀)」的意思。因此,我們一般不論是在上課,還是講經,都會先用巴利語來禮敬我們的世尊――佛陀。
這句話在巴利聖典,在經典裏面是非常常用的。當一些在家居士,乃至婆羅門,當他們聽到了對佛陀功德的稱贊之後,他們都心不由衷地都發出了“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這樣的感歎,對世尊的禮敬,從心而生的禮敬。
大家已經知道了我們無論是在做任何有功德、有利益的事情的時候,我們都先禮敬世尊、阿拉漢、正等覺者。現在大家一起上課,在上課之前也讓我們一起合掌來禮敬世尊、阿拉漢、正等覺者。
各位法師,各位大德:
現在開始,就繼續來講我們講課的內容就是《清淨道論》。
在上一節課,我們簡單地討論跟學習了《清淨道論》在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傳統當中對于教理跟對禅修方面的地位,接著我們又分析了《清淨道論》的意思,就是《清淨道論》(Visuddhi Magga)的語義,同時我們也根據《清淨道論》論本裏的《序品》講到了那一首偈頌,就是「住戒有慧人,修習心與慧,有勤智比庫,彼當解此結。」大概的分析,因此,在上一節課可以說是略講了清淨之道是什麼意思。清淨之道,這裏的清淨是指「遠離了一切穢垢的究竟清淨的涅槃」的意思。道就是通往涅槃之道,證悟涅槃的道路,也就是戒、定、慧,換一句話說就是在戒清淨的基礎上修習止、觀。這是在上一節課簡單地討論過,所以可以說是略講。
今天將進一步來學習在《清淨道論》裏面所揭示的道次第。一般上來說,有些人如果只是從字面上來看可能會認爲《清淨道論》是南傳上座部佛教教理的集大全,或者說可以稱它爲南傳佛教的百科全書。很多各國的佛教學者都去研究它、學習它,然而,《清淨道論》的真正意義並不只是停留在它的完整系統、它的文字上、字面上而已,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禅修者可以由一個凡夫通過不斷地修習禅修的資糧、修習止觀而在今生今世證得涅槃、斷除煩惱的一種過程,也就是我們平常所提到的道次第,修道的次第、行道的過程。
正如我們在上一節課談到,《清淨道論》所說的總綱,所說的內容就是戒、定、慧這叁種內容。有時候我們也可以把《清淨道論》裏面的清淨理解成七清淨。因此,我們也可以說《清淨道論》在一方面它是在指導修習戒、定、慧的方法,在另一方面它也可以說是在講述修習七清淨的方法。
七清淨的方法在《長部》和《中部》都有記載。在《中部》有一部專門講七清淨的經典,這部經典叫做《傳車經》。在北傳佛教的《中阿含經》裏面也有一部叫做《七車經》的,這部經是通過對話的方式來講述七清淨,而這七清淨也是一種次第的關系,它不是一躍而成的,而是一步一步的。
在《傳車經》裏面,通過兩位阿拉漢的對話,而且用比喻來說明修行七清淨的次第。當時沙利補答(Sàriputta,舍利弗)尊者就問本那滿答尼補答(Pu
amantàn
putta,富樓那滿慈子)(*錄音中是說:馬哈咖比那(Mahàkappina,摩诃劫賓那))尊者說,因爲當時他們兩位還不認識,以前素未謀面,但是沙利補答尊者就聽到了本那滿答尼補答尊者非常有辯才、非常有智慧,而且本那滿答尼補答尊者是四無礙解第一的弟子。因此,他也慕名而去,然後聽說本那滿答尼補答尊者已經去到一棵樹下作午間的休息。休息之後,沙利補答尊者就去到他那裏,互相問候之後,他就問:
「Avuso(這是佛世尊在世的時候比庫們互相稱呼的,就是賢友、朋友、同修的意思。),你證悟涅槃是不是通過修行戒清淨而證悟的?」
本那滿答尼補答尊者說:
「不是,我不是通過修行戒清淨而證悟的。」
沙利補答尊者接著說:「那你是不是通過修習心清淨而證得的?」
「也不是通過修行心清淨。」
「那是修行見清淨呢?」
「也不是通過修行見清淨。」
……
從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一直問到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道智見清淨,智見清淨七種清淨都問了,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那接著他說:
「那這樣的話,你是不是不用這七種清淨?」
他說:「不是,我必須要通過這七種清淨而達到涅槃的,證悟涅槃的。」
「那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我問你是不是通過戒清淨?您說不是。心清淨?不是。那問你說離開這七清淨又不是,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于是本那滿答尼補答尊者就舉了一個例子來回答:
「比如說現在有一個國王,他要從這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他必須要從這裏到一個地方;之後他要坐馬車去下一個地方;他到達了那個地方,他要下馬車,下了馬車之後,他要換另外一輛馬車;然後再坐到另外一個地方又再下馬;一共他坐了七輛車才到達那個地方。」
就正如現在我們如果想要去緬甸的帕奧禅林的話。那麼,我們必須要先在寶峰寺坐車到靖安縣或者坐車到南昌;到南昌之後,還要坐飛機到廣州或昆明;再由昆明坐飛機到仰光;到達了仰光之後還要坐汽車,坐到毛淡棉;毛淡棉還要再坐車到帕奧禅林。
就是說要經過這麼一站、一站地換乘一種交通工具,通過這樣才能夠到達我們要去的目的地,它的意思就是這麼樣。
「同樣地,如果你問我說一個人只是通過戒清淨就能夠證悟涅槃,那得到的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就比如說我現在只是坐這裏的巴士到達靖安縣,是不是通過這樣就到達了緬甸帕奧禅林呢?得到的答案當然是「不是」啦,那麼,它是一步、一步的。這裏說的這七種清淨,它是一種次第的關系,而這次第是缺一不可的。
這七種清淨其實也是在講叁樣東西,它就是戒、定、慧。戒、定、慧也是次第的關系。首先,我們必須得修行戒,要清淨戒行,鎮服粗重的煩惱,之後我們才修習心。戒在經典裏面通常也叫做adhis
la,就是增上戒、增上戒學,爲什麼稱增上(adhi)呢?因爲「戒」它必須得要更殊勝的,必須得增上的,不是爲了戒而戒。
因此,在《大般涅槃經》(Mahàparinibbànasuttaü)裏面,世尊強調了不止七次,在一部經裏面強調了不止七次,說到了:
「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修習戒,能得大果報大功德的定。完全修習了…
《《清淨道論》-四十業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