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序品▪P2

  ..续本文上一页i¤¤à

  apaccayà nàmar

  pa§, nàmar

  papaccayà salàyatana§, salàyatanapaccayà phasso, phassapaccayà vedanà, vedanàpaccayà ta

  hà, ta

  hàpaccaya upàdàna§, upàdànapaccayàbhavo,bhavapaccayàjàti,jàtipaccayàjaràmara

  a-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àyasàsambhavanti.”

  就是我们平时所说到的: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纯大苦蕴集。」

  我们经常看到经典里面都是这么样讲。然而我们在讲到这些经文或者阅读这些经文的时候,如果我们不留意,以为这些只是在说教或者这些只是基本概念而已,然而佛陀所说的法他并不只是创造一些名相或者讲一些抽象的思辨,抽象的思维。佛陀讲的法都是为了断除烦恼的或者导向苦的究竟寂灭的,因此在讲到缘起的时候,其实也是为了导向灭苦的。然而如果我们从经典里面只是听这一段话,我们很可能不能理解无明如何缘行,行如何缘识,识如何缘名色,名色如何缘六处,六处如何缘触,触如何缘受,受如何缘爱,爱如何缘取,取如何缘有,有如何缘生,生如何缘老,死,愁,悲,苦,忧,恼。

  在我们阅读这些经典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得理解,其实在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套很详尽的修行方法。我们不能够认为说佛陀在世的时候,如果是声闻乘就是学四圣谛,缘觉乘、独觉乘就学缘起,菩萨乘就学波罗密,我们不能够这样理解,缘起其实是属于四圣谛的其中一个部分。我们的身心,佛陀在经藏里面解构为五蕴或者称为五取蕴: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跟识取蕴。

  在《阿毗达摩》里面又把它归类为色法、心法、心所有法,或者说有时候也称为名色法。这里的名色也就是我们在十二支缘起里面所说到的名色法。这就构成了我们现在所谓的身心,所谓的生命,所谓的人:男人、女人等等。如果我们要透视五蕴,要解脱烦恼,我们还必须得要追因,五蕴的因,名色法的因,名色法的因就是缘起。因此我们应当知道佛陀在世的时候,缘起法已经是每一位比库都修习的,都实践的。然而因为阿难达尊者在结集的时候,他不可能把佛陀所说的很细节的内容都讲出来。因此,即使佛陀在世的时候,都有很多类似于义注,类似于对佛陀的教法进行解释的这些经典,这些经典有些已经也收入了经藏。

  比如说在《中部》就有《分别圣谛经》。《中阿含》里有这部经《正见经》,这些都是沙利补答尊者讲的。在经藏的《小部》里面也有讲到《无碍解道》(Pa

  isambhidàmagga),在这一部经典里面就非常详细的讲解了如何禅修的方法,观智如何成熟的方法,就是《清净道论》里面所说的十六种观智,其实它的来源就是在《无碍解道》里面。后来当佛陀入灭之后,其它的弟子他们对于佛陀教法的解释,在巴利的传承里面,就给编入了A

  hakathà,A

  hakathà就是称为义注的。

  佛陀在世的时候那些弟子们的言行可以编进经藏,举个例子比如刚才所说的《分别圣谛经》,或者阿难达尊者所说到的《八乘经》,这些都是在《中部》里面或者说《长部》也有一些是弟子们所说的。当佛灭之后,那些阿拉汉们他们对于佛经的解释就不能够再编入经藏,因此这一部类对于佛陀三藏的解释就编成了义注。义注也就是对经典的解释,对经典实修的指导。如果我们要看经典,有的时候离开了批注,离开了义注,我们有时很难去理解。

  因此,现在在上座部佛教里面,目前基本上对三藏会有二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依照传统的看法,这种传统的看法现在整个缅甸跟斯里兰卡的许多的僧团依然是非常严格的遵守这种传统。这种传统就是当他们在解释经典的时候,在讲经说法开示的时候,他们都会先把经文先背诵出来,然后再依照义注里面的意思讲解,然后再具体的结合实修,或者结合信众的根基,或者结合具体的邀请,再对经义进行分析,进行运用。

  现在基本上整个缅甸对于义注、对a

  hakathà的重视可以说是无以复加的。一般的大长老们在开示的时候,他们讲经说法都离不开义注。有时候我们也曾经看到了某一些的作品,有一些讲经的作品,如果我们在对比那些批注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批注的解释很精彩,然后再看他们的一些作品,我们会发现到有一些离开了批注而讲的、发挥的、他们的个人成份会很多,很多的水份在那里。因此在传统上,无论是在缅甸,或者在斯里兰卡的很多僧团里面这种依注而讲经的传统仍然完整而严密的保存着。然而在泰国目前的讲经方法,一般来说他们就很少依照批注。

  因此当我们去看泰国那些阿姜们,就是那些禅修老师们他们所讲的经典,都是很贴近生活,很贴近我们的人心,反尔那种学术的味道,学者的味道,非常严谨的味道没有那么浓。如果我们看缅甸的,无论是看雷迪西亚多的或帕奥西亚多,他们都是很严谨的一板一眼、一字一眼的依照三藏以及义注来讲经说法,然后再结合实际的禅修来指导禅修者进行实践。因此,我们现在目前在上座部佛教里面,无论是在禅法或教学方面分为有二大流派,一个流派是依照批注的,依照传统的,而另外一派是依照经验的,这一点在泰国的禅法或泰国的教学里面显得更为明显。

  那我们就大概讲解跟介绍了上座部佛教的三藏以及批注跟义注,之后我们现在再回到我们今天准备要讨论的《清净道论》,其实准确翻译应该是清净之道。我们刚才大体的介绍了上座部佛教的经典总集之后,现在我想请大家来思考一下《清净道论》到底是属于哪一类呢?是属于三藏还是属于批注?(答批注)。对,是属于批注。在巴利的传承里面从来都没有把《清净道论》当成是三藏的其中一种。虽然它翻译成中文的时候叫它《清净道论》,其实这里的论并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律经论或经律论的论,这里的论严格来说我们也可以说是清净道注可能会更好一点,然而真正它的名字叫Visuddhimagga,Visuddhimagga应当是清净之道。我们在学习《清净道论》的时候,我们会碰到《清净道论》主要讲的是引述一些经典,然后再进行解释。如果我们继续在看《清净道论》,特别是看到后面讲慧学的那一部分,我们会发现到它长篇大论都是摘录或者抄录,或者是把论藏里面的那些义注都把它完整的整编在一起。因此,有时候我们可以把《清净道论》称为藏外经典,但它的性质并不是属于经藏也不是属于论藏,而是属于义注的这一部分。

  如果我们学习《清净道论》,我们会知道《清净道论》对禅修的指示,对三藏的分析,从《清净道论》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实有很多实修的方法,很多很详细的实修的那些指示都很完整的保留在目前以巴利语为载体的三藏的义注里面。然而无论如何,在巴利的义注它都不能够偏离三藏而讲,不会天马行空地讲,他们基本上在讲批注的时候,都是先一句经文,然后就讲它的批注是什么。比如说,我们看阿那巴那那一章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其实阿那巴那那一章,对阿那巴那的讲解,它是依照《长部》《大念处经》或者《相应部》的《阿那巴那相应》和《安般相应》那一部分的经文来讲的。比如,佛陀说:

  「诸比库,于此,比库前往阿兰若,前往树下,或前往空闲处,结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使正念现起于面前。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

  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

  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

  这些经文,然后在我们《清净道论》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每一字每一字都有解释,这种解释的方法其实就是巴利三藏传统里面对经文的解释方法,因此《清净道论》其实我们可以把它当做为是在整个巴利三藏的义注里面,有关戒定慧禅修次第的那些内容的整编和结集。而且我们看《清净道论》的时候,如果我们了解《清净道论》,我们再去看其它的义注,我们发现很多都是在其它的部分里已经出现了,《清净道论》只是把它抽出来而已。相当于精选或者说是选集,一个义注的选集。因此在斯里兰卡的史书叫做Mahavamsa,大史里面就称它为三藏以及义注的精要,就是这么来的。

  在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统里面,目前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如果说南传佛教整个教法它分为三大类:

  一个叫做pariyatti。

  一个是叫做patipatti。

  第三个叫pativedha。

  pariyatti就是教理,直接翻译就是教理或学习;patipatti直接翻译是行道,也说是我们所说的禅修。pativedha直译为通达,也就是我们说的证量、证果。就是教、行、证这三种教法、三种次第。

  目前在缅甸的寺院跟缅甸的僧团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僧团:

  第一类是叫做pariyatti的僧团或者叫pariyatti寺院。

  第二类叫做patipatti寺院。

  pariyatti的寺院就是以学三藏、学经教为主,patipatti寺院我们也可以称为禅修中心,他们是以修行为主、禅修为主。在pariyatti里面,又可以分为以主攻《阿毗达摩》的、以主攻《清净道论》的。比如说,现在在仰光的上座部佛教弘法大学(International Theravada Buddhist Missionary University)里面有一个专门的科系,我们叫它Patipa…

《《清净道论》-序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