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i¤¤à
apaccayà nàmar
pa§, nàmar
papaccayà salàyatana§, salàyatanapaccayà phasso, phassapaccayà vedanà, vedanàpaccayà ta
hà, ta
hàpaccaya upàdàna§, upàdànapaccayàbhavo,bhavapaccayàjàti,jàtipaccayàjaràmara
a-soka-parideva-dukkha-domanass,upàyasàsambhavanti.”
就是我們平時所說到的: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愁,悲,苦,憂,惱,如是純大苦蘊集。」
我們經常看到經典裏面都是這麼樣講。然而我們在講到這些經文或者閱讀這些經文的時候,如果我們不留意,以爲這些只是在說教或者這些只是基本概念而已,然而佛陀所說的法他並不只是創造一些名相或者講一些抽象的思辨,抽象的思維。佛陀講的法都是爲了斷除煩惱的或者導向苦的究竟寂滅的,因此在講到緣起的時候,其實也是爲了導向滅苦的。然而如果我們從經典裏面只是聽這一段話,我們很可能不能理解無明如何緣行,行如何緣識,識如何緣名色,名色如何緣六處,六處如何緣觸,觸如何緣受,受如何緣愛,愛如何緣取,取如何緣有,有如何緣生,生如何緣老,死,愁,悲,苦,憂,惱。
在我們閱讀這些經典的時候,我們就必須得理解,其實在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套很詳盡的修行方法。我們不能夠認爲說佛陀在世的時候,如果是聲聞乘就是學四聖谛,緣覺乘、獨覺乘就學緣起,菩薩乘就學波羅密,我們不能夠這樣理解,緣起其實是屬于四聖谛的其中一個部分。我們的身心,佛陀在經藏裏面解構爲五蘊或者稱爲五取蘊: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跟識取蘊。
在《阿毗達摩》裏面又把它歸類爲色法、心法、心所有法,或者說有時候也稱爲名色法。這裏的名色也就是我們在十二支緣起裏面所說到的名色法。這就構成了我們現在所謂的身心,所謂的生命,所謂的人:男人、女人等等。如果我們要透視五蘊,要解脫煩惱,我們還必須得要追因,五蘊的因,名色法的因,名色法的因就是緣起。因此我們應當知道佛陀在世的時候,緣起法已經是每一位比庫都修習的,都實踐的。然而因爲阿難達尊者在結集的時候,他不可能把佛陀所說的很細節的內容都講出來。因此,即使佛陀在世的時候,都有很多類似于義注,類似于對佛陀的教法進行解釋的這些經典,這些經典有些已經也收入了經藏。
比如說在《中部》就有《分別聖谛經》。《中阿含》裏有這部經《正見經》,這些都是沙利補答尊者講的。在經藏的《小部》裏面也有講到《無礙解道》(Pa
isambhidàmagga),在這一部經典裏面就非常詳細的講解了如何禅修的方法,觀智如何成熟的方法,就是《清淨道論》裏面所說的十六種觀智,其實它的來源就是在《無礙解道》裏面。後來當佛陀入滅之後,其它的弟子他們對于佛陀教法的解釋,在巴利的傳承裏面,就給編入了A
hakathà,A
hakathà就是稱爲義注的。
佛陀在世的時候那些弟子們的言行可以編進經藏,舉個例子比如剛才所說的《分別聖谛經》,或者阿難達尊者所說到的《八乘經》,這些都是在《中部》裏面或者說《長部》也有一些是弟子們所說的。當佛滅之後,那些阿拉漢們他們對于佛經的解釋就不能夠再編入經藏,因此這一部類對于佛陀叁藏的解釋就編成了義注。義注也就是對經典的解釋,對經典實修的指導。如果我們要看經典,有的時候離開了批注,離開了義注,我們有時很難去理解。
因此,現在在上座部佛教裏面,目前基本上對叁藏會有二種看法。第一種看法是依照傳統的看法,這種傳統的看法現在整個緬甸跟斯裏蘭卡的許多的僧團依然是非常嚴格的遵守這種傳統。這種傳統就是當他們在解釋經典的時候,在講經說法開示的時候,他們都會先把經文先背誦出來,然後再依照義注裏面的意思講解,然後再具體的結合實修,或者結合信衆的根基,或者結合具體的邀請,再對經義進行分析,進行運用。
現在基本上整個緬甸對于義注、對a
hakathà的重視可以說是無以複加的。一般的大長老們在開示的時候,他們講經說法都離不開義注。有時候我們也曾經看到了某一些的作品,有一些講經的作品,如果我們在對比那些批注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批注的解釋很精彩,然後再看他們的一些作品,我們會發現到有一些離開了批注而講的、發揮的、他們的個人成份會很多,很多的水份在那裏。因此在傳統上,無論是在緬甸,或者在斯裏蘭卡的很多僧團裏面這種依注而講經的傳統仍然完整而嚴密的保存著。然而在泰國目前的講經方法,一般來說他們就很少依照批注。
因此當我們去看泰國那些阿姜們,就是那些禅修老師們他們所講的經典,都是很貼近生活,很貼近我們的人心,反爾那種學術的味道,學者的味道,非常嚴謹的味道沒有那麼濃。如果我們看緬甸的,無論是看雷迪西亞多的或帕奧西亞多,他們都是很嚴謹的一板一眼、一字一眼的依照叁藏以及義注來講經說法,然後再結合實際的禅修來指導禅修者進行實踐。因此,我們現在目前在上座部佛教裏面,無論是在禅法或教學方面分爲有二大流派,一個流派是依照批注的,依照傳統的,而另外一派是依照經驗的,這一點在泰國的禅法或泰國的教學裏面顯得更爲明顯。
那我們就大概講解跟介紹了上座部佛教的叁藏以及批注跟義注,之後我們現在再回到我們今天准備要討論的《清淨道論》,其實准確翻譯應該是清淨之道。我們剛才大體的介紹了上座部佛教的經典總集之後,現在我想請大家來思考一下《清淨道論》到底是屬于哪一類呢?是屬于叁藏還是屬于批注?(答批注)。對,是屬于批注。在巴利的傳承裏面從來都沒有把《清淨道論》當成是叁藏的其中一種。雖然它翻譯成中文的時候叫它《清淨道論》,其實這裏的論並不是我們平時理解的律經論或經律論的論,這裏的論嚴格來說我們也可以說是清淨道注可能會更好一點,然而真正它的名字叫Visuddhimagga,Visuddhimagga應當是清淨之道。我們在學習《清淨道論》的時候,我們會碰到《清淨道論》主要講的是引述一些經典,然後再進行解釋。如果我們繼續在看《清淨道論》,特別是看到後面講慧學的那一部分,我們會發現到它長篇大論都是摘錄或者抄錄,或者是把論藏裏面的那些義注都把它完整的整編在一起。因此,有時候我們可以把《清淨道論》稱爲藏外經典,但它的性質並不是屬于經藏也不是屬于論藏,而是屬于義注的這一部分。
如果我們學習《清淨道論》,我們會知道《清淨道論》對禅修的指示,對叁藏的分析,從《清淨道論》裏面我們也可以看到其實有很多實修的方法,很多很詳細的實修的那些指示都很完整的保留在目前以巴利語爲載體的叁藏的義注裏面。然而無論如何,在巴利的義注它都不能夠偏離叁藏而講,不會天馬行空地講,他們基本上在講批注的時候,都是先一句經文,然後就講它的批注是什麼。比如說,我們看阿那巴那那一章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其實阿那巴那那一章,對阿那巴那的講解,它是依照《長部》《大念處經》或者《相應部》的《阿那巴那相應》和《安般相應》那一部分的經文來講的。比如,佛陀說:
「諸比庫,于此,比庫前往阿蘭若,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閑處,結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使正念現起于面前。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
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
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
這些經文,然後在我們《清淨道論》裏面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每一字每一字都有解釋,這種解釋的方法其實就是巴利叁藏傳統裏面對經文的解釋方法,因此《清淨道論》其實我們可以把它當做爲是在整個巴利叁藏的義注裏面,有關戒定慧禅修次第的那些內容的整編和結集。而且我們看《清淨道論》的時候,如果我們了解《清淨道論》,我們再去看其它的義注,我們發現很多都是在其它的部分裏已經出現了,《清淨道論》只是把它抽出來而已。相當于精選或者說是選集,一個義注的選集。因此在斯裏蘭卡的史書叫做Mahavamsa,大史裏面就稱它爲叁藏以及義注的精要,就是這麼來的。
在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傳統裏面,目前基本上分爲兩大類,如果說南傳佛教整個教法它分爲叁大類:
一個叫做pariyatti。
一個是叫做patipatti。
第叁個叫pativedha。
pariyatti就是教理,直接翻譯就是教理或學習;patipatti直接翻譯是行道,也說是我們所說的禅修。pativedha直譯爲通達,也就是我們說的證量、證果。就是教、行、證這叁種教法、叁種次第。
目前在緬甸的寺院跟緬甸的僧團基本上可分爲兩大類僧團:
第一類是叫做pariyatti的僧團或者叫pariyatti寺院。
第二類叫做patipatti寺院。
pariyatti的寺院就是以學叁藏、學經教爲主,patipatti寺院我們也可以稱爲禅修中心,他們是以修行爲主、禅修爲主。在pariyatti裏面,又可以分爲以主攻《阿毗達摩》的、以主攻《清淨道論》的。比如說,現在在仰光的上座部佛教弘法大學(International Theravada Buddhist Missionary University)裏面有一個專門的科系,我們叫它Patipa…
《《清淨道論》-序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