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tti科系,也就是禅修系吧。這一個系裏面所學習、研究的就是我們手頭這本清淨之道。
而在傳統的上座部佛教裏面,如果講到禅修離不開《清淨道論》,如果離開《清淨道論》很可能是依照個人的經驗發揮出來的。一直以來,從佛教流傳到斯裏蘭卡、流傳到緬甸,一直到覺音論師的年代,對于戒定慧的禅修次第都是非常明顯的、非常明確的,按部就班的、一步一步的。因此也正是因爲有了這種非常明確的禅修體系,因此,覺音論師就把這套體系再引經據典,再根據巴利的叁藏以及義注把它結集出來,因此我們現在就可以看到《清淨道論》。
然而當我們看《清淨道論》的時候,我們又會碰到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跟我們看經藏時有點類似,特別是當我們看到慧學那個部分的時候,如果沒有南傳佛教《阿毗達摩》的基礎的話,我們看起來會覺得很吃力,比如說講到速行,講到五門轉向,講到眼識,講到領受,推度、確定、七個速行跟彼所緣,又講到有分,或者說再講到意門轉向、又講到速行,彼所緣,或者說如果講到禅那的時候,會談到了意門轉向、然後一個遍作、近行、隨順、種姓,然後是速行。這些在《清淨道論》裏面基本上都沒有很詳細的解釋。
然而我們應當知道,覺因論師在編譯這本《清淨道論》的時候,這些其實對當時那些比庫和僧團們,是很基本的概念,都是常識,因此覺因論師沒必要再對他們進行解釋。同樣的,現在我們也用剛才講到的,當我們在看經典的時候,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有時候佛陀並沒有很詳細的解釋,阿難達尊者在結集經藏的時候也沒有進行解釋。
然而,這對于當時那些大阿羅漢們、那些比庫們、那些僧團們,這個也是常識。然而,經過了漫長的歲月的流失,很可能那些常識的東西,大家一致共識的東西很可能慢慢的慢慢的給人淡忘了,特別是一但傳承斷了,只是剩下經典的時候,那麼人家更難理解。
也正是因爲如此,如果我們想要學習叁藏,依照巴利語南傳佛教的傳統學習律藏也好、學習經藏也好、論藏也好,我們必須得要依照義注裏面的解釋。因爲義注裏面它會很詳細的講解原來它的意思,講到每一種勝義法、究竟法的時候,它都會依照相、味、現起、足處。也就是巴利語lakkhana、rasa、paccu-patthana、padatthana 這四分法來解釋。
同樣的,如果我們現在要學習《清淨道論》也必須要具備《阿毗達摩》的知識。《阿毗達摩》對現在南傳上座部佛教那些出家人來說都是常識,真的是常識,這些一點都不爲過。我曾經有一次就到一位長老的ku
i(寮房)裏面去,當時有幾個在家人在那裏,然後那些長老就把帕奧西亞多的講經、他的一些講經說法就給那些居士。當時我就問那些居士說:「你聽得懂帕奧禅師講的經嗎?」換而言之就是現在假如讓我們去看《智慧之光》,看《如實知見》,沒有一定的佛學基礎看得懂嗎?我的意思就是這樣。我問那些居士,那些居士很普通的,他也只是到齋日到寺院裏面去聽經,做供養、持戒等等,我問他聽得懂嗎?他說聽得懂,我感覺到很驚訝。
因爲帕奧禅師的很多講經說法他都是依照《阿毗達摩》,依照批注的。然而這也從另外一個方面反應出對《阿毗達摩》的知識在緬甸的那些普通信衆當中已經是很普及了,他們聽得懂也不足爲怪了。現在目前在緬甸對《阿毗達摩》的研究、學習跟傳習也是非常嚴密的。
如果說一個小沙馬內拉(sàma
era,古譯沙彌)一入學他們所要學的是哪樣呢?基本上他們可以學的是四個部分:
一個部分就是基本上的保護經,就是平時要念誦的那些,就相當于我們的課誦一樣。
第二個他們要背的是巴帝摩卡,就是波羅提木叉。小沙馬內拉五、六歲,七、八歲一進寺院就要教你背,背巴帝摩卡,背227條比庫戒。
第叁要背巴利的文法書,就是那些巴利詞彙詞語的變化,詞語名詞詞彙的變化,動詞詞彙的變化,他們叫dada就是 sadda的意思,sadda也有點類似于聲明的那種。
第四個就是Abhidhammatthasa
gaho翻譯成中文就是《攝阿毗達磨義論》或者《阿毗達摩釋義》。
在緬甸你如果問那些出家有幾年的小沙馬內拉:「你會不會背這部《攝阿毗達磨義論》?」很大部分都可以背出來。在背的時候不僅僅是背,而且那些長老也會教他《阿毗達摩》,他會依照一些附注來去教導這些沙馬內拉,因此,在緬甸的出家人即使在沙馬內拉的階段,他們已經把阿毗達摩的基礎和戒律的基礎已經學進肚子裏了。所以當他成長之後,他要繼續去攻讀其它更高的學位,比如說去考Dhammàcariya法師,或者是考Abhivamsa或考其它的學位呢,那麼這些基礎都是很紮實的。如果他們認爲說不想在教理方面深造而必須在實踐方面深造,他們也可以到一些禅修道場。
目前流傳于緬甸的禅修道場,無論是任何一種教法,比如說Mogok Sayadaw的教法,Ledi Sayadaw的教法,特別是Pa-Auk Sayadaw的教法乃至MahAsi Sayadaw的教法,在這些禅修教法裏面都離不開《阿毗達摩》,我們都可以看到《阿毗達摩》的影子,雖然說他們的分量可能有所差別,但是都離不開《阿毗達摩》以及對義注的引用,因此我們必須要知道,我們要學習《清淨道論》必須要先打好基礎,這種基礎其實就是對《阿毗達摩》的一些基本概念要清楚、要了解。而《阿毗達摩》主要是講究竟法,它不象經藏那樣是以施設法、概念法來講,它是講究竟法、講勝義法。
特別是我們要禅修的時候,在修到毗婆舍那(vipassanà),修到觀智的階段更是離不開《阿毗達摩》,因爲《阿毗達摩》或者我們現在將要學習的《清淨道論》,它都是爲了禅修的。不是只是爲了一種學問才有的,不是爲了學問而學問,而爲了禅修才有這一套學習,而現在也是非常榮幸,直至佛滅到現在二千五百多年,《阿毗達摩》的實修方法、《清淨道論》的傳承,仍然在緬甸非常完整的被保存著、被保留著。因此我們今天仍然能夠依照《清淨道論》的指示,依照《阿毗達摩》裏面的教導,我們還可以一步一步按部就班的來禅修,乃至在今生今世斷盡煩惱,現證涅槃。
(休息)
我們在上一節簡單介紹了《清淨道論》在巴利語系的上座部佛教中的地位,接著我們來講《清淨道論》的大綱,它的內容概要。
我們翻開《清淨道論》這本書的第二頁,清淨之道Visuddhimagga。這裏visuddh是清淨,清淨指的是什麼呢?在巴利語裏說到:
“Tattha visuddh
ti sabbamalavirahitaü, accanta-parisuddhaü nibbànaü veditabbaü.”
「當知稱爲清淨的是指遠離了一切垢,而達到了究竟的清淨,也就是涅槃。」
換而言之,我們說到的「清淨之道」的「清淨」是指涅槃。
“Tatthà visuddhiyà maggo ti Visuddhi-Maggo. Maggo ti adhigamupàyo vuccati.”
「到達清淨的道路,到達涅槃的道路,我們稱爲清淨之道,道是指通往該地的這條道路。」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我們手頭的這本《清淨道論》是講解如何達到證悟涅槃的方法,講如何解脫輪回,如何了生脫死,如何斷除煩惱的道次第。
在《清淨道論》開章的第一頁裏說:
“S
le pati
hàya naro sapa¤¤o, cittaü pa¤¤a¤ ca bhàvayaü, àtàp
nipako bhikkhu, so imaü vija
aye ja
an ti.”
「住立于戒而具有智慧的人,他培育心以及智慧,熱勤而有智慧的比庫,他能夠解開這種結。」
這是巴利語裏面講的意思。
這裏的結也就是我們所說到的煩惱,以愛爲主的愛結(ta
hā)。之所以我們有生老病死,有種種的苦,是因爲我們纏結于輪回當中,我們束縛于各種各樣的愛、煩惱當中,我們應當如何解開這樣的結呢?換而言之,我們應當如何斷除煩惱呢?如何砍斷、如何斬斷導致我們不斷的輪回,不斷受苦的這些結、這些鎖鏈、這些枷鎖呢?
佛陀說:「住于戒而有智慧的人,他培育心與慧。」
住于戒也就是戒清淨的意思。(第叁頁)住于戒也就是安住于戒,也就是我們說的清淨戒,圓滿戒的人,稱爲住戒者。人,就是指我們平時說的有情,這裏有慧的人是指他的結生心是叁因結生的。大家理解什麼是叁因結生心嗎?叁因結生就是在他的結生心以及有分心裏面具足了叁種因,也就是無貪、無嗔、無癡這叁種因。唯有叁因結生的人和天人、梵天人,他才有可能在這一生當中證得禅那以及道果。二因結生以及無因結生的人,都不可能在這一生當中證得任何的道果,乃至禅那都不得。
因此在這裏所說到的有慧的人,這裏的慧是指在他的果報心裏面他所具足的慧根(amoha或者pa¤¤indriya)。「修習心與慧」(cittaü pa¤¤a¤ ca bhàvayaü)這裏的心(cittaü)是指增上心學。
叁學當中我們知道:
第一是增上戒學(adhis
la);
第二是增上心學(adhicitta);
第叁是增上慧學(adhisapa¤¤a)。
在這裏講到的「心與慧」就是增上心學,慧就是增上慧學,換而言之,就是指修習samatha和vipassanà,修習止跟觀。所以,佛陀在這裏說到的「修習心與慧」是指這一個人他在戒清淨的基礎上修習止觀。
接著下面的偈子:
“àtàp
nipako bhikk…
《《清淨道論》-序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