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意思就是pàrihàriya kamma
hāna運用的業處,運用的意思。因爲這裏說到的有勤智比庫的智nipako,智是指pàrihàriyapa¤¤à,這種智能是通過學習,學習教理、學習叁藏,通過在業處導師那裏把取業處,通過詢問、通過問業處,通過自己的學習等等而得來的智慧。
那麼我們就知道,一個禅修者他必須得要具足的素質,這種素質就是他沒有果報障,他必須得是叁因結生,他要有巴拉密,他要有過去禅修的資糧、資本、本錢,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他今生必須得要精進,第叁點他只是有過去的巴拉密,只是有精進,那也不行,多少人忙修瞎練,修出問題來的,是不是?他還必須得去親近一位禅修導師,一位有經驗的老師,要通過發問、通過學習,通過把取業處,有了這樣的指導,有了這樣的知識,有了這樣的智慧,才去禅修,那禅修是修什麼呢?修止觀。也就是這裏所說的「修習心與慧」。培育止觀,修習止觀。
因此這首偈頌呢,如果我們現在大概來理解:我們如果想要斷除煩惱就應該解開這種生死的結,生死的糾纏,要證入涅槃,要達到清淨,我們必須要具備有很多種條件:
第一、 我們要有巴拉密。
第二、 第二要精進。
第叁、 第叁要通過親近善知識,親近導師,勤奮的學習,然後再依照導師的指導,在這一條通往涅槃的道路上,次第的修習戒,修習定,修習慧。戒定慧這叁樣東西就是通往涅槃的道路,也就是清淨之道。
因此,這首偈頌它主要是講我們要證悟涅槃,我們必須得修行戒定慧。特別是我們講到剛才那四種人當中後面那兩種人。第叁種人是所引導者,這裏的引導就是他必須得在導師的指引下,一步一步很有系統的、很有次第的禅修,所引導者。第四種人是文句爲最者,雖然他不可能在今生證得任何道果,乃至禅那都不行,然而不等于說他不能禅修,他更需要禅修,一個人窮,他更需要賺錢。因此,如果我們的道糧很少的話,我們更需要禅修。
因此在這首偈頌裏面,我們看書的第叁頁,講到的叁學,其中:戒是闡明增上戒學,定是闡明增上心學,慧是闡明增上慧學。而且下面也分別用各種的方法來解釋,都是解釋戒定慧的。
我們現在再來講一下如何用戒定慧來斷除煩惱。
煩惱有叁個層次,有叁類煩惱:
第一種是違犯性的煩惱。什麼是違犯性煩惱呢?違犯性的煩惱是指已經呈現于身門,跟語門,或者口門的這些煩惱。呈現于身門的比如說一個人可能很憤怒,然後他去殺害生命,殺生就是屬于違犯性的行爲;由于貪著、貪愛、無明他去拿不是屬于他自己的東西,不與取、偷盜、偷搶,這也是屬于違犯性的煩惱;因爲貪染、因爲愛著他去邪淫,或行淫這也是屬于違犯性的煩惱;因爲憤怒他罵人,也是屬于呈現于語門的煩惱。因此我們可以說,違犯性的煩惱依照四分法來說它包括了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妄語這四種,也就是平時說的殺生、偷盜、邪淫和妄語。或者用七分法也就是殺生、不與取、欲邪行、妄語、惡口、兩舌跟绮語這七種是屬于違犯性的煩惱。
第二種是困擾性的煩惱。困擾性的煩惱是浮現于意門的煩惱。比如說,當一個人産生了貪愛,然而他還沒有動作,還沒有呈現于身門與語門,還沒有動作,還沒有說出來,有愛染這種執著,當一個人嗔恨,比如說,他很煩燥、很討厭、很憂慮,這種稱爲困擾性的煩惱,是已經呈現于意門的煩惱。
第叁種是潛伏性的煩惱。潛伏性的煩惱是並沒有呈現于身、語、意叁門的煩惱,然而沒有呈現于身語意叁門的煩惱並不等于說這個人沒有煩惱,那麼這種也可以稱爲隨眠的(anusaya)煩惱,稱爲潛伏性的煩惱。
這叁種煩惱我們分別可以用叁樣東西來對治:用戒,我們可以斷除違犯性的煩惱,這種斷除叫做彼分斷。爲什麼稱爲彼分斷呢?因爲有了犯戒的所緣出現,當犯戒的所緣出現,這時候我們生起一個念頭,這樣的東西不能做,這樣的話不能說,這種一分一分地斷除了煩惱。以善去對治各種已經呈現于身門與語門的惡,巴利叫做(tada
ga pahàna),也就是彼分斷,是有針對性的,有針對性的斷,有針對性的避免,有針對性的離,遠離。因此我們持戒是能夠避免身跟語的違犯,而且戒也是只有身門的違犯跟語門的違犯我們稱爲犯戒,純意業的不叫犯戒。
第二種困擾性的煩惱我們可以用定來斷除,這種定稱爲鎮伏斷。當我們在入定的時候,修禅那,禅修的時候,如果是在安止速行裏面,無論是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那個時候是沒有任何的貪嗔癡生起的。入禅那裏面沒有任何的貪嗔癡生起,由于安止的力量,由于心專注的力量,定力的力量,定力的功德,任何的貪嗔癡不可能于心流當中出現,心流當中生起。這種稱爲鎮伏斷,是由于定力的那種強大的力量而伏斷了煩惱。同樣的,如果在修習vipassanà、修習觀智、修習正念的時候也有這樣的能力,然而,它的力量特別是在平時修習正念的時候,它的力量也許沒有禅那那麼強,但是在修習vipassanà的時候我們乃至也可以把煩惱也做爲觀智的目標,都可以。然而在修入定的時候,在修禅那當中,是不可能有任何的乃至五蓋的生起。
雖然說持戒持得很清淨,可以避免身與語的違犯,身與語的違犯性的煩惱,雖然說,一個人可以入定,乃至到四禅八定非常精通,然而當他不如理作意的時候,還是會有煩惱生起。或者說一個人正念非常強,行、住、坐、臥都保持正念,乃至定力也是很強,經常住于定中,然而只要他還沒有證得任何的聖道聖果,只要他還是凡夫,煩惱一定會生起,只是以潛伏性的方式而存在。就好象說我們看到一片土地,這片土地凡是有草全部都把它除掉了,現在看到的是在陽光太陽底下的一片土地,並沒有任何的草,然而可能在土裏面還是有很多草根,只要下了一兩場大雨,草就冒出來了。因此如果我們只是持戒,只是修定,還不夠,我們必須得修慧,唯有修慧,直到證悟了聖道聖果,其中的聖道就能夠斷除煩惱。
因此所有的煩惱是通過聖道,道智來斷的。道智斷除的煩惱是一斷永斷,叫做samuccheda,就是肯定性的、決定性的、不會退轉的斷除,因此稱爲正斷斷。這裏的正是完全的意思,斷是斬斷、砍斷。爲了我們要證悟涅槃,爲了斷除煩惱,因此,我們必須得修習戒定慧。我們知道在《清淨道論》裏面就是講我們如何斷煩惱、如何修習戒定慧乃至證悟涅槃的這條道路。
我們今天就先講到這裏。
我們大家一起來回向,就是以我們持戒的功德,禅修的功德,聞法的功德,學習的功德,禮敬的功德,讓這些的功德都能夠導致我們盡早的斷除煩惱,而成爲我們證悟涅槃的助緣,同時我們也把我們所做的一切功德回向給一切的衆生,願一切的衆生,都能夠平等的毫無遺漏的得到我們所做的一切功德!
下面我用巴利語,就是用佛陀的語言來念誦: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
ipattiyà Buddha§ p
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
ipattiyà Dhamma§ p
jemi
Imàya dhammànudhamma-pa
ipattiyà Sa
gha§ p
jemi
Addhàimàyapa
ipattiyàjà
i-jarà-mara
amhàparimuccissàmi .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佛!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法!
以此法隨法行,我禮敬僧!
切實依此而行,我將解脫生、老、死!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願我些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些功德。爲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清淨道論》-序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