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法要▪P18

  ..續本文上一頁span>在此,阿難尊者敘述佛陀教導可以通過無色界定來修止觀。無色界定有四種: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這裏講到了依照四無色界定的前面叁種來修止觀的方法。要依四無色界定來修觀,必須先成就無色界定。成就無色界定要先修前行,即准備工作。什麼是無色界定的前行呢?即四種色界禅那。除非熟習了十四種禦心法的禅修者才有能力直接進入無色界定,一般禅修者想證得無色界定,必須先依次進入初禅、第二禅、第叁禅和第四禅。我們知道,在40種業處中,有30種可以證得禅那;在這30種業處中,有4 種是無色界定,剩下26 種。在這26 種業處中,有11 種只能到達初禅,又有3 種(慈、悲、喜)只能到達第叁禅,而舍無量心只能證得第四禅。換言之,只有11種可以成就初禅、第二禅、第叁禅和第四禅。在這11 種當中,又應排除入出息念和限定虛空遍。也就是說,禅修者想成就無色界定,必須先修習九種遍之一。

  

在這裏簡單地講一下依地遍證得無色界定的方法。要修地遍先須作遍相。《清淨道論》有一品叫《說地遍品》,講到想修地遍的禅修者到河邊去找像黎明顔色的泥,用泥做成一個直徑大約30 公分的圓盤,去除草根、沙子、小石塊,保持表面幹淨,並且磨得像鼓面一樣平坦。之後把這個泥餅放在寺院的邊角或安靜沒有吵雜的地方,稍微傾斜地擺放,然後坐在那裏,微微張開眼睛望著它,內心作意:“地、地、地……”不要注意地的顔色、形狀,也不要注意其硬、粗、重……只是作意地的概念,內心持續地默念:“地、地、地……”要將擺在前面的地的遍相看得很純熟,乃至一閉上眼睛,地的遍相都可以清晰地呈現于意門。換言之,閉上眼睛後,地遍的影像應如睜眼般浮現在面前。此時,你可以閉著眼睛持續專注“地、地、地……”在專注過程中,若地的遍相消失,應再睜開眼睛注視,直到一閉眼,地的遍相都能清晰呈現,才算是成功地取相。取相成功後,可以離開原來的地方,到禅堂或房間中禅坐。

  

通過不斷地專注地的遍相,它將慢慢變得柔和、光潔、明淨,于是“似相”生起。當地的似相穩定時,應嘗試把它擴大。有些人在過去生曾經修過地遍,他可以一下子把地的遍相擴大到無邊無際;如果過去生中沒修過或是不善巧的話,則應慢慢地擴大,乃至整個輪圍世界、遍一切處皆是地。然後,專注于面前的那塊地的遍相:“地、地、地… ”把心投入進去,成就地遍初禅。查到五禅支之後,再依次成就第二禅、第叁禅和第四禅。成就地遍第四禅之後,想要證得無色界定者,從第四禅出定後如此思維:“由于有了色法,人與人之間有爭鬥,會遭受鞭打、刀砍、刑罰等;有了色法,會遭受頭痛、牙痛、喉嚨痛、肩膀痛、腰痛、肚子痛、腳痛等各種病苦。”思維色法的過患後,再思維:“此第四禅是以我厭惡的色法爲所緣,且接近敵對的第叁禅,它不如空無邊處那麼寂靜。”于是除去地遍,只作意于原先地遍所觸及的空間,心中默念:“無邊的虛空、無邊的虛空……”如此證得空無邊處定。對于不善巧的禅修者,也可以去尋找地遍遍相裏的空隙,如同尋找皮膚上的毛孔一樣。看到空隙之後,再嘗試把空隙擴大,乃至無邊無際。此時,地的遍相已經沒有了,剩下的只是無邊的虛空。將心安住于空無邊處,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成就空無邊處定之後,想要修識無邊處定的禅修者應從空無邊處定出定,作意:“空無邊處定接近敵對的第四禅,它不如識無邊處定那麼殊勝。”

  

于是取遍滿無邊虛空的心,專注爲“識、識、識……”或“無邊的識、無邊的識……”從而證得識無邊處定。證得識無邊處定之後,想要修無所有處定的禅修者應從識無邊處定出定,作意“識無邊處定接近敵對的空無邊處定,不如無所有處定那麼寂靜。”于是專注于空無邊處定心的沒有,心中默念“空、空、空……”或“無所有、無所有……”從而成就無所有處定。成就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和無所有處定之後,可以再取空無邊處定的名色法、識無邊處定的名色法和無所有處定的名色法來修觀。先辨識它們的名法,及其心生色法,再觀照它們的無常、苦、無我,乃至證悟涅槃。有些人可能會問:“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和無所有處定不是無色界定嗎,爲什麼還有色法可以修觀呢?”因爲入定者是在五蘊有世間,其心還能産生心生色法,即使無色界定心亦然;除非投生到無色界才完全沒有任何色法。

  

如是,也應辨識由無色界定心所産生的色法,並依之修觀。又有人會問:“爲什麼不教導非想非非想處定呢?”因爲非想非非想處定極度微細,唯有佛陀才能逐一地辨識非想非非想處定的名法,它超越了弟子的範疇。即使像智慧第一的沙利子尊者,也沒能力逐一地辨識非想非非想處定的名法,只能整體觀而已。所以阿難尊者在這裏沒有引述佛陀教導依非想非非想處定修止觀的方法。我們再看經文:“如是說已,八城居士第十對具壽阿難如此說:“阿難尊者,猶如有人尋求一種寶藏,卻一次獲得了十一種寶藏;同樣的,尊者,我尋求一種不死之門,卻一次得聽聞到十一種不死之門。尊者,又猶如有人的家有十一個門,當他的家著火時,即使從任一個門都能使自己安全逃出;同樣的,尊者,我從此十一個不死門的任一個不死門都能使自己安全逃出。””

  

當阿難尊者開示結束後,八城居士第十感歎地說出他聽聞佛法的喜悅。他舉了兩個比喻,第一是尋寶的比喻,第二是逃離火災的比喻。對于第一個比喻,義注解釋說:只通過一次努力即獲得十一種寶藏。譬如有人前往森林尋找寶藏,一位樂于助人者見到後問:“朋友,你去哪裏?”他回答:“我想尋找生活資財。”“朋友,那你過來吧!搬開這塊大石。”他搬開該石後不斷往下挖,發現了十一個裝有珠寶的罐子。如此只通過一次努力即獲得十一種寶藏。同樣的,八城居士第十只問阿難尊者說:“那位世尊、知者、見者、阿拉漢、正自覺者是否說過一法,只要比庫依之精進禅修,即可獲得解脫、斷盡煩惱、證悟涅槃?”結果,阿難尊者一次開示了十一種: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慈心解脫、悲心解脫、喜心解脫、舍心解脫、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和無所有處定。

  

這十一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先入定,出定之後再辨識名色法,並觀照其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乃至斷盡煩惱;即使不能斷盡煩惱,也能證得第叁果,並依所剩下的煩惱投生到梵天界,在梵天界斷盡煩惱。八城居士第十感恩地說:“尊者,那些異學都能爲老師遍求老師的酬勞,我爲何不向具壽阿難作供奉呢?”“那些外學在求學時都知道感恩,知道爲老師尋求報酬,我爲什麼不供養阿難尊者呢?”義注解釋說:外學弟子在向其老師學習技術期間或之前、之後,都會從家中拿錢來酬勞。若家中無錢,其親戚朋友也會幫忙。外學們在不能導向出離的教法中學習技術,都會尋找錢財來供養其師,在這種能夠導向出離的教法中,我爲何不向爲我宣說了十一種生起不死行道的導師作供養呢?

  

“于是,八城的居士第十召集了巴嗒厘子城和韋沙離城的比庫僧,親手以美味的嚼食、啖食侍候令滿足,又各供一套衣給每一位比庫披著,供叁衣給具壽阿難披著,並爲具壽阿難建造了五百精舍。”于是,八城居士第十邀請了當時巴嗒厘子城和韋沙離城兩個大城市的比庫僧衆作供養。嚼食是蔬菜、水果、瓜、豆之類的非主食食物;啖食是指米飯、面、面製品、炒糧、魚、肉等主食。他供養每位比庫一套袈裟,又特別供養叁衣給阿難尊者,同時爲阿難尊者建造了一座價值五百金的精舍,這部經的內容就此結束。

  

佛陀教法的目標是什麼?是斷盡煩惱、解脫生死。正如佛陀說過:“諸比庫,什麼是沙門的目標?諸比庫,沙門的目標是貪的滅盡、嗔的滅盡、癡的滅盡。諸比庫,這稱爲沙門的目標。”“沙門”即是出家人,我們出家的目標也是爲了滅盡貪嗔癡。要如何斷除貪、瞋、癡呢?這部經講的即是!也就是兩大要點——止與觀,通過修止得定,修觀得慧。從這部經我們可以看出,佛陀教法的精要是戒、定、慧。其中的定側重于禅那,這也是佛陀在世時所普遍教導的;其中的慧側重于觀叁界的名色法,如果一個人沒有禅那的話,他只能觀照欲界名色法,色界、無色界的名法則超越了他的範疇。

  

所以,佛陀教法的核心是禅修,而禅修離不開止與觀。想要斷除煩惱、證悟涅槃、出離生死的禅修者,應當致力于修習戒定慧。現在,讓我們一起合掌來作回向。在這裏先簡單地說明回向的意義。我們把在這一期禅修營裏所做的一切布施、持戒、禅修、聽聞佛法、服務、隨喜等的功德善業,轉換成禅修的助緣,成爲我們最終能早日斷盡煩惱、證悟涅槃的助緣!當然,在回向功德的時候,也把這些善業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與一切衆生分享,願一切衆生都能夠平等地得到我們的功德!同時,也祝願一切衆生能夠得聞正法、離苦得樂!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願我此功德,爲證涅槃緣!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瑪欣德尊者講于江西佛學院

  

《止觀法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