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法要▪P2

  ..续本文上一页舍、作意,逐一确定这些法;他对这些法知道生起,知道住立,知道灭去。他如此了知:这些法实如此由无而生,

  

生已消失。他对这些法不亲近、不离去、不依止、不执着、解脱、离缚、解放心而住。他了知“有更上的出离”,乃多作之为“有”。再者,诸比库,沙利子超越一切识无边处,“什么都没有”,成就并住于无所有处。他对该无所有处之法的无所有处想和心一境性,触、受、想、思、心、欲、胜解、精进、念、舍、作意,逐一确定这些法;他对这些法知道生起,知道住立,知道灭去。他如此了知:这些法实如此由无

  

而生,生已消失。他对这些法不亲近、不离去、不依止、不执着、解脱、离缚、解放心而住。他了知“有更上的出离”,乃多作之为“有”。再者,诸比库,沙利子超越一切无所有处,成就并住于非想非非想处。他从该定念出起;他从该定念出起后,对该法过去、灭去、变易,正观该法:这些法实如此由无而生,生已消失。他对这些法不亲近、不离去、不依止、不执着、解脱、离缚、解放心而住。

  

他了知“有更上的出离”,乃多作之为“有”。再者,诸比库,沙利子超越非想非非想处,成就并住于想受灭定。他以慧见到后,灭尽诸漏。他从该定念出起;他从该定念出起后,对该法过去、灭去、变易,正观该法:这些法实如此由无而生,生已消失。他对这些法不亲近、不离去、不依止、不执着、解脱、离缚、解放心而住。他了知“没有更上的出离”,乃多作之为“没有”。诸比库,若有能说正语者,得达自在、得达究竟于圣戒,得达自在、得达究竟于圣定,得达自在、得达究竟于圣慧,得达自在、得达究竟于圣解脱。沙利子即是彼能说正语者,得达自在、得达究竟于圣戒,得达自在、得达究竟于圣定,得达自在、得达究竟于圣慧,得达自在、得达究竟于圣解脱。诸比库,若有能说正语者,是世尊之子,从胸、从口而生、从法生、法造,是法的继承者,而非财物的继承者。诸比库,沙利子能随如来所转的无上*轮而正转。”世尊如此说。那些比库满意与欢喜世尊之所说。

  

第一讲、禅修旨要:今天,大家来禅修营报到后,就要开始投入禅修了。

  

我们准备在这次禅修营中教导和实践上座部佛教的止观禅法。讲到禅修的目标,当然是为了断尽烦恼、灭尽诸苦;想要断烦恼和灭苦,就要修习戒定慧。也就是说: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必须持戒清净,然后在戒清净的基础上培育定力,之后再培育慧。唯有慧才能断烦恼,才能灭苦。换言之,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修习止观,通过止观来断烦恼。在这一期禅修营里,我们将以修习入出息念为根本业处。如果有些禅修者在之前已经修过其他禅修业处,也可以继续修习。例如有些人曾经修过慈心,有些人修习不净,有些人修习四界分别等,都是可以的,不过在作禅修报告时请先说明清楚。既然在座大部分人在以前都曾经参加过禅修营,有一定的禅修经验,在这里,我就只讲一讲在禅修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两大方面。

  

第一、禅修方法:修行应当按照佛陀的教导,要有正确的方法。按照上座部佛教的传统,无论修止也好,修观也好,都要依靠巴利三藏;佛陀在三藏里怎么教导,我们就应当如何来修行实践。然而,在巴利三藏里所看到的教导通常都很简要,所以除了三藏以外,还必须参考义注,例如《清净道论》。在上座部佛教传统中,《清净道论》是一部禅修大全,或者是禅修手册。在缅甸帕奥禅林,以及在这次禅修营里,所有的禅修者都要依据巴利三藏以及《清净道论》,还有各种义注的教导修行。

  

同样的,如果大家修习入出息念或者其他禅修业处,也要依照《清净道论》的教导。假如在禅修方法上与上座部佛教传统有出入,例如《清净道论》教导我们这样修,但是大家却有自己一套不同的禅修方法,或者是从其他导师那里学来的;那么,在这次禅修营期间应把这些方法暂时先放下,只依照巴利三藏及其义注的教导、依照业处导师的指示来修行。也就是说,在禅修方法上,我们必须紧扣经论,紧扣三藏及其义注。第二、禅修心态:还有另外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并非只是有了好的禅修方法就能够修得好。禅修方法就好像一条路,但除了知道这条道路,我们还要知道如何走才能没有危险,才能平安到达目的地。对于禅修,光是知道禅修方法还不够,还必须有良好的禅修态度、正确的禅修心态。

  

什么是正确的禅修心态呢?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中道——不极端、不偏。再具体地说,就是修行的时候五根要平衡,七觉支要平衡。为什么需要特别强调禅修心态呢?因为我们发现:只要禅修者亲近过一些业处导师,在帕奥禅林禅修过,或者参加过止观禅修营,他们基本上都知道如何修,方法也基本正确,但是却仍然可能修出一大堆问题来。为什么呢?关键在于态度有点偏,五根不平衡。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在禅修的高级阶段,五根平衡都是很重要的。相信在座都知道,直到佛陀入般涅槃时,阿难尊者还是初果圣者,他证得入流果已经43年了。在第一次圣典结集的时候,阿难尊者作为一名初果圣者,本来没有资格当选为参加结集的持诵者;但是结集又少不了他,于是当时马哈咖沙巴(Mahàkassapa)尊者及其他的尊者就激励他继续禅修。

  

那天晚上,阿难尊者很精进地修行,整夜经行,但是没有一点进展。到了凌晨,他感觉身体已经非常疲惫了,正要躺下,在双脚已离地、头未至枕的那一刹那,断尽了一切烦恼,成为阿拉汉圣者。为什么呢?因为之前五根还是不平衡,一旦五根达到平衡,他的圣道就出起了。从这个例子说明,即使在禅修的高级阶段,即使一个人已经证得果位,但五根不平衡,还是不能够提升。再以sa尊者为例子,他在第一次听到佛陀说法时就证得初果,之后也是由于五根不平衡,一直没有达到更高的成就,于是佛陀用弹琴的譬喻开示他,这个故事在座都清楚吧!对于禅修,不仅方法要正确,禅修态度也要正确。禅修态度就是中道,或者说五根要平衡。禅修时应如何达到五根平衡呢?五根可以分为三组:第一组是念根;第二组是信根与慧根;第三组是精进根与定根。念根是独立的一组。念根即正念,把心沉入对象。例如修习入出息念,呼吸是我们禅修的对象,也叫做业处,业处就是心工作的地方。如果把心沉入呼吸,好像石头沉入水里一样,叫做正念。正念是修任何业处都需要的。再者,信根与慧根要平衡,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感性和理性要达到平衡。

  

过度感性容易落于迷信;过度理性、慧根太强,容易批判、喜欢批评,这对禅修是两个极端。另外,精进根与定根也要达到平衡。用现在的话来说,精进根是动的,定根是静的。禅修时心过于动容易浮躁,心过于静容易沉滞,变得无力。要动静相宜,感性和理性都要达到平衡,如此,禅修时就很好用功。要如何应用到实际禅修上呢?不同的阶段,信根与慧根的侧重点也略有不同。《清净道论》提到:在修止业处——培育定力的阶段,信根稍强一点是恰当的;在修观——培育智慧的阶段,慧根强一点是恰当的。除了已经修到维巴沙那(vipassanà)阶段的禅修者之外,其他人只要还在培育定力,都可以运用下面这些技巧。在专注呼吸的时候,提升信根就是把心贴近呼吸,或者说用感情去感觉、去爱我们的呼吸。若你真的能够爱你的呼吸,对呼吸有感情,你的心自然对呼吸有兴趣,自然能够紧贴呼吸,你的心和呼吸就达到相应。这就是所说的“在培育定力的时候,信根稍强一点是适当的。”无论是修止、修观,还是平时日常生活,我们和外界只有一种关系——心和对象的关系。无论修行的方法如何变化,也只有一种关系,即心和对象的关系。如果修入出息念,就是心如何面对呼吸;如果修四界差别,就是心如何面对四界——地、水、火、风;如果修慈爱,就是心如何面对一切众生,把慈爱散播出去。除了这种关系之外,就再也没有其他的关系。修行就是要调整这种关系。

  

在修入出息念时,一旦心和呼吸的关系调整好了,你的定力必定能够培育起来,禅修自然会进步。如果我们用感情去面对呼吸,心就会贴紧、融进呼吸。这时,心和对象——呼吸就相应了。如果心和呼吸相应,心就能维持在呼吸上。如果心维持在呼吸上,定力还能不提升吗?为什么说修定时慧根可以稍弱一点呢?慧根偏于理性。理性是面对所缘时,心要和对象保持一段距离,也就是心不会太投入对象,太投入了怕看不清楚。慧根就是心要和对象保持一段距离,然后分析它、评判它、判断它。为什么在修观时慧根要强一点呢?…

《止观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