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法要▪P2

  ..續本文上一頁舍、作意,逐一確定這些法;他對這些法知道生起,知道住立,知道滅去。他如此了知:這些法實如此由無而生,

  

生已消失。他對這些法不親近、不離去、不依止、不執著、解脫、離縛、解放心而住。他了知“有更上的出離”,乃多作之爲“有”。再者,諸比庫,沙利子超越一切識無邊處,“什麼都沒有”,成就並住于無所有處。他對該無所有處之法的無所有處想和心一境性,觸、受、想、思、心、欲、勝解、精進、念、舍、作意,逐一確定這些法;他對這些法知道生起,知道住立,知道滅去。他如此了知:這些法實如此由無

  

而生,生已消失。他對這些法不親近、不離去、不依止、不執著、解脫、離縛、解放心而住。他了知“有更上的出離”,乃多作之爲“有”。再者,諸比庫,沙利子超越一切無所有處,成就並住于非想非非想處。他從該定念出起;他從該定念出起後,對該法過去、滅去、變易,正觀該法:這些法實如此由無而生,生已消失。他對這些法不親近、不離去、不依止、不執著、解脫、離縛、解放心而住。

  

他了知“有更上的出離”,乃多作之爲“有”。再者,諸比庫,沙利子超越非想非非想處,成就並住于想受滅定。他以慧見到後,滅盡諸漏。他從該定念出起;他從該定念出起後,對該法過去、滅去、變易,正觀該法:這些法實如此由無而生,生已消失。他對這些法不親近、不離去、不依止、不執著、解脫、離縛、解放心而住。他了知“沒有更上的出離”,乃多作之爲“沒有”。諸比庫,若有能說正語者,得達自在、得達究竟于聖戒,得達自在、得達究竟于聖定,得達自在、得達究竟于聖慧,得達自在、得達究竟于聖解脫。沙利子即是彼能說正語者,得達自在、得達究竟于聖戒,得達自在、得達究竟于聖定,得達自在、得達究竟于聖慧,得達自在、得達究竟于聖解脫。諸比庫,若有能說正語者,是世尊之子,從胸、從口而生、從法生、法造,是法的繼承者,而非財物的繼承者。諸比庫,沙利子能隨如來所轉的無上*輪而正轉。”世尊如此說。那些比庫滿意與歡喜世尊之所說。

  

第一講、禅修旨要:今天,大家來禅修營報到後,就要開始投入禅修了。

  

我們准備在這次禅修營中教導和實踐上座部佛教的止觀禅法。講到禅修的目標,當然是爲了斷盡煩惱、滅盡諸苦;想要斷煩惱和滅苦,就要修習戒定慧。也就是說:無論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都必須持戒清淨,然後在戒清淨的基礎上培育定力,之後再培育慧。唯有慧才能斷煩惱,才能滅苦。換言之,在戒清淨的基礎上修習止觀,通過止觀來斷煩惱。在這一期禅修營裏,我們將以修習入出息念爲根本業處。如果有些禅修者在之前已經修過其他禅修業處,也可以繼續修習。例如有些人曾經修過慈心,有些人修習不淨,有些人修習四界分別等,都是可以的,不過在作禅修報告時請先說明清楚。既然在座大部分人在以前都曾經參加過禅修營,有一定的禅修經驗,在這裏,我就只講一講在禅修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兩大方面。

  

第一、禅修方法:修行應當按照佛陀的教導,要有正確的方法。按照上座部佛教的傳統,無論修止也好,修觀也好,都要依靠巴利叁藏;佛陀在叁藏裏怎麼教導,我們就應當如何來修行實踐。然而,在巴利叁藏裏所看到的教導通常都很簡要,所以除了叁藏以外,還必須參考義注,例如《清淨道論》。在上座部佛教傳統中,《清淨道論》是一部禅修大全,或者是禅修手冊。在緬甸帕奧禅林,以及在這次禅修營裏,所有的禅修者都要依據巴利叁藏以及《清淨道論》,還有各種義注的教導修行。

  

同樣的,如果大家修習入出息念或者其他禅修業處,也要依照《清淨道論》的教導。假如在禅修方法上與上座部佛教傳統有出入,例如《清淨道論》教導我們這樣修,但是大家卻有自己一套不同的禅修方法,或者是從其他導師那裏學來的;那麼,在這次禅修營期間應把這些方法暫時先放下,只依照巴利叁藏及其義注的教導、依照業處導師的指示來修行。也就是說,在禅修方法上,我們必須緊扣經論,緊扣叁藏及其義注。第二、禅修心態:還有另外一點需要注意的是,並非只是有了好的禅修方法就能夠修得好。禅修方法就好像一條路,但除了知道這條道路,我們還要知道如何走才能沒有危險,才能平安到達目的地。對于禅修,光是知道禅修方法還不夠,還必須有良好的禅修態度、正確的禅修心態。

  

什麼是正確的禅修心態呢?用一句話來說就是中道——不極端、不偏。再具體地說,就是修行的時候五根要平衡,七覺支要平衡。爲什麼需要特別強調禅修心態呢?因爲我們發現:只要禅修者親近過一些業處導師,在帕奧禅林禅修過,或者參加過止觀禅修營,他們基本上都知道如何修,方法也基本正確,但是卻仍然可能修出一大堆問題來。爲什麼呢?關鍵在于態度有點偏,五根不平衡。無論是初學者,還是在禅修的高級階段,五根平衡都是很重要的。相信在座都知道,直到佛陀入般涅槃時,阿難尊者還是初果聖者,他證得入流果已經43年了。在第一次聖典結集的時候,阿難尊者作爲一名初果聖者,本來沒有資格當選爲參加結集的持誦者;但是結集又少不了他,于是當時馬哈咖沙巴(Mahàkassapa)尊者及其他的尊者就激勵他繼續禅修。

  

那天晚上,阿難尊者很精進地修行,整夜經行,但是沒有一點進展。到了淩晨,他感覺身體已經非常疲憊了,正要躺下,在雙腳已離地、頭未至枕的那一刹那,斷盡了一切煩惱,成爲阿拉漢聖者。爲什麼呢?因爲之前五根還是不平衡,一旦五根達到平衡,他的聖道就出起了。從這個例子說明,即使在禅修的高級階段,即使一個人已經證得果位,但五根不平衡,還是不能夠提升。再以sa尊者爲例子,他在第一次聽到佛陀說法時就證得初果,之後也是由于五根不平衡,一直沒有達到更高的成就,于是佛陀用彈琴的譬喻開示他,這個故事在座都清楚吧!對于禅修,不僅方法要正確,禅修態度也要正確。禅修態度就是中道,或者說五根要平衡。禅修時應如何達到五根平衡呢?五根可以分爲叁組:第一組是念根;第二組是信根與慧根;第叁組是精進根與定根。念根是獨立的一組。念根即正念,把心沈入對象。例如修習入出息念,呼吸是我們禅修的對象,也叫做業處,業處就是心工作的地方。如果把心沈入呼吸,好像石頭沈入水裏一樣,叫做正念。正念是修任何業處都需要的。再者,信根與慧根要平衡,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感性和理性要達到平衡。

  

過度感性容易落于迷信;過度理性、慧根太強,容易批判、喜歡批評,這對禅修是兩個極端。另外,精進根與定根也要達到平衡。用現在的話來說,精進根是動的,定根是靜的。禅修時心過于動容易浮躁,心過于靜容易沈滯,變得無力。要動靜相宜,感性和理性都要達到平衡,如此,禅修時就很好用功。要如何應用到實際禅修上呢?不同的階段,信根與慧根的側重點也略有不同。《清淨道論》提到:在修止業處——培育定力的階段,信根稍強一點是恰當的;在修觀——培育智慧的階段,慧根強一點是恰當的。除了已經修到維巴沙那(vipassanà)階段的禅修者之外,其他人只要還在培育定力,都可以運用下面這些技巧。在專注呼吸的時候,提升信根就是把心貼近呼吸,或者說用感情去感覺、去愛我們的呼吸。若你真的能夠愛你的呼吸,對呼吸有感情,你的心自然對呼吸有興趣,自然能夠緊貼呼吸,你的心和呼吸就達到相應。這就是所說的“在培育定力的時候,信根稍強一點是適當的。”無論是修止、修觀,還是平時日常生活,我們和外界只有一種關系——心和對象的關系。無論修行的方法如何變化,也只有一種關系,即心和對象的關系。如果修入出息念,就是心如何面對呼吸;如果修四界差別,就是心如何面對四界——地、水、火、風;如果修慈愛,就是心如何面對一切衆生,把慈愛散播出去。除了這種關系之外,就再也沒有其他的關系。修行就是要調整這種關系。

  

在修入出息念時,一旦心和呼吸的關系調整好了,你的定力必定能夠培育起來,禅修自然會進步。如果我們用感情去面對呼吸,心就會貼緊、融進呼吸。這時,心和對象——呼吸就相應了。如果心和呼吸相應,心就能維持在呼吸上。如果心維持在呼吸上,定力還能不提升嗎?爲什麼說修定時慧根可以稍弱一點呢?慧根偏于理性。理性是面對所緣時,心要和對象保持一段距離,也就是心不會太投入對象,太投入了怕看不清楚。慧根就是心要和對象保持一段距離,然後分析它、評判它、判斷它。爲什麼在修觀時慧根要強一點呢?…

《止觀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