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爲修觀的目的是要把心從種種對象(諸行法)中抽離出來才能夠解脫。我們必須客觀、理性、有智慧地觀照諸行法的無常、苦、無我,這叫做修觀。但是修止與修觀不同,我們不要把修觀的方法用在修止上,也不要把修止的方法用在修觀上,否則會搞錯。一旦搞錯了,就調整不好心和對象的關系,禅修就不能上去。對于修止,在培育定力的階段不要太理性,不要太多的分析,不要經常讓心抽離對象。有些人在修入出息念時喜歡評判自己的呼吸:現在我的呼吸會不會太快了?會不會太微弱了?現在是不是有光了?禅相出來了沒有?太多的評判對培育定力不是很好。你們應當把心打開,投進呼吸,去愛你的呼吸,完全地把你的心融入呼吸,你的定力一定能夠提升!在“阿毗達摩”裏,定叫做“心一境性”(ekaggatà)。
什麼是“心一境性”呢?“境”是對象,“性”是狀態;心保持只有一個對象的狀態叫做定。任何的禅那必定有“心一境性”這個禅支。禅支的意思是這種心所的作用已經很強了。如果我們的心持續地維持在一個對象上,只有一個固定的對象,沒有其他對象,這種狀態就叫做定。如果想要讓心持續地維持在一個對象上,必須讓心與對象相應,達到同一個水平。如何達到同一個水平呢?如果心對于對象沒有感覺、沒有興趣,心慢慢會昏沈,或者心可能會去找其他有興趣的東西,變成妄想。禅修者在禅修過程中會出現這些現象,多數是由于心對呼吸沒有興趣,所以心表現爲無力或者到處亂跑。在培育定力的時候,心對呼吸要有感情。心對呼吸越有感情,越能夠貼近呼吸;當心貼近呼吸維持到一定的狀態時,定力就培育起來了。這就是信根與慧根平衡的具體運用方法。在座的大多數人都已經有了禅修經驗,在具體運用的時候,不用想太多的東西,只要用心去愛你的呼吸、去感受你的呼吸、去貼近你的呼吸,這樣就可以了。
不要太多分析、不要太多妄想、不要太多計劃、不要太多追憶,只是單純就可以。如果能夠做到這樣的話,在修定時你的心就能夠平衡,這就是正確的態度。還有另外一組是精進根與定根也要平衡,這對禅修者來說也很重要。如何平衡精進根與定根呢?就是要平衡動與靜的關系。在禅修的時候,我們對大家說不要太努力、不要太用力。但是,這並不等于說要大家懶洋洋,懶洋洋又偏到另外一邊去了。我們要大家盡自己的能力,能夠專注幾分就算幾分,而不是拼。我們不鼓勵大家拼,只是要你把精力投入到禅修就可以了。呼吸本身是很柔和、輕盈的,如果心一定要去抓呼吸,去用力呼吸,用僵硬的心對待輕柔的呼吸,心和呼吸能相應嗎?呼吸是輕盈、柔和的,我們的心也要保持平靜、單純,要這樣才對。修行態度不正確或修行不當容易産生禅病。什麼是禅病呢?有些人一專注就感覺頭暈、氣脹、肌肉繃緊,甚至身體變得僵硬,這就是禅病。爲什麼會這樣呢?就是精進力過度,或者用力過度導致的。在禅修的時候,心過度平靜不行,這樣心沒有力,禅坐會昏昏欲睡、點頭哈腰。就像一潭死水,水不流動容易長青苔,容易變肮髒。心過度動、過度用力也不行,會産生許多沒必要的問題。我們來這裏禅修是爲了解決問題,而不是想帶著一大堆禅病回家。我們對禅修不應抱有過多的期望。有一句話叫“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我並不是想在沒正式禅修之前就先潑大家冷水。但是,如果你對這次禅修營抱有過高的期待,那我就真的不客氣對你說:“我要潑你冷水,因爲你帶著一顆貪求的心來這裏禅修,你的心態已經錯了。”
修行是爲了離貪,爲了去除煩惱。假如你抱著一大堆煩惱,抱著貪求的心、有所得的心、想要證得什麼境界的心前來,你的修行有進步才怪呢!你沒有染上禅病回去就算不錯了。修行是能夠做到幾分就做幾分。就好像農民種莊稼一樣,他只管耕耘,用不著問收獲。假如他種了一棵樹,然後在樹旁邊立一根尺,每天去量量看今天長了幾厘米,昨天長了幾厘米,這樣的話他能過得開心嗎?同樣的,修行也是這樣。如果你常常想:今天修得怎麼樣?昨天修得怎麼樣?明天修得怎麼樣?你不會過得開心的!我們要做快樂的修行人,不要做愁眉苦臉的修行人;我們要做開開心心的修行人,不要做個有一大堆煩惱、妄想執著的禅修者。修行是要我們放下,不是叫我們拿起什麼東西來。很多人就是抱著要拿起什麼東西、得到什麼東西的態度來修行,這種態度是錯誤的!只要你依照正確的方法,擁有正確的態度,你的禅修必定會有進步、會有體驗。精進並不是叫你的心緊緊地抓住對象,或追求什麼境界。你的心越能夠放下,越單純、越簡單,心對呼吸的專注力就能提升。過度精進容易導致不良後果。如果在限定的期間內沒有達成你的要求,沒有實現你的期待,隨之而來的往往是沮喪、追悔、煩躁,甚至自暴自棄。
當你想到修行不但沒有給你帶來利益,反而産生副作用時,還會想要繼續修行嗎?那時候你可能對你禅修的方法沒有信心,甚至對佛教、對佛法都沒有信心了,這是很不應該的。修行一定要中道,中道就是平等地行道。猶如汽車奔馳在高速公路上,車開得太快容易出事,開得太慢也不行,必須恰到好處。當車速爲110公裏或120公裏時是恰當的,這時用不著拼命踩油門,否則容易出事,到時候你不是平安到達目的地,而是躺在醫院、甚至在墳場裏。所以修行一定要平衡、要中道。在佛陀教導的七覺支當中,有一種覺支叫“喜覺支”。覺支,巴利語sambojjha ga ga ga
或是修出一大堆問題的原因。如果你把禅修態度調好、調正確,修行修不上去才怪呢!如果你現在走的道路正確,而且開車的技術也很娴熟善巧的話,最終必能順利地到達目的地。因爲在座大部分禅修者已經有禅修經驗,在方法方面不用我多說,在這裏只是特別強調禅修態度而已。
不過,對于第一次來禅修的人,我現在教你們方法。方法很簡單,也許用一兩分鍾就可以講完。在禅坐時,先盤腿而坐,無論是雙盤、單盤、散盤,姿勢一定要坐得舒服,建議臀部稍微墊高一點,上身保持正直。坐得舒服是坐姿最重要的一點,坐得不舒服,硬撐也沒用。在用心方面,只須單純地在人中一帶區域覺知呼吸就可以了,盡你的能力,能夠覺知幾分就幾分。方法就這麼簡單,但是做起來可不容易。鼻頭、人中一帶的呼吸是我們的業處,用心在這裏覺知呼吸就是修習入出息念的方法。但是有兩點要注意,第一、心不要跟著呼吸吸進體內,也不要跟著呼出體外;第二、不要用眼睛看呼吸,用眼睛看是錯誤的方法,要用心去覺知呼吸。如果想要了解更具體的禅修方法,大家可以參考《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第叁篇<業處篇>。希望大家利用時間先把<業處篇>從頭到尾閱讀一遍,裏面談到了禅修方法以及禅修心態。你們照著書上講的去修行、去實踐就不會錯。若是有人修其他業處,例如慈心或四界,那就在作禅修報告時另當別論。今天晚上講禅修方法和禅修心態就講到這裏。順便提醒大家一下,這裏是密集禅修營,作息時間和大家在各自的寺院、各自的家裏不同。
大家要有心理准備,要將原來的作息時間調整爲禅修營的作息時間,該休息就休息,該禅修就禅修。一定要保證睡眠。在整個禅修營期間實行禁語,不要說話,不要看到熟人就聊,即使你自己不會心動,別人也會受幹擾。我們來這裏是爲了體驗法,要先放下一切對過去的追憶,放下一切對… 《止觀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