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未來的期待,也要放下一切負擔,盡量把身與心都投入到自己的業處,投入到法中。無論行立坐臥,保持心專注在自己的業處上。平時要多點經行,要勤經行。
盡量把你的心帶到禅修營來。如果你的心已經來了,就很容易契入這裏的氣氛、契入你的禅修、契入你的業處。在禅修營期間,大家共同來學習一部選自《中部》的經典——《八城經》。之所以選講這部經,是因爲它比較完整、系統地談到了禅修的方法。雖然這部經也是以“如是我聞”開頭,但它卻並非由佛陀直接教導,而是屬于弟子所說的經典。從經文的序分來看,我們知道在說這部經典時佛陀已經入般涅槃了。雖然經文沒有明說,在義注也沒有提到,但是我們卻可以確定是在佛陀入般涅槃以後講的。
爲什麼呢?如果佛陀還在世的話,那麼經文首先會講到“一時,世尊住在某某地方”。另外,這部經是佛陀的侍者阿難尊者說的,如果佛陀還在世的話,阿難尊者會跟隨著佛陀。因此這部經典屬于弟子所說,但是它所講的內容卻是佛陀所教導的。我們來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具壽阿難住在韋沙離城的木瓜村。
韋沙離城,巴利語Vesàl )
當時,阿難尊者就住在韋沙離城南郊不遠處的木瓜村。那個時候,八城的居士第十因辦某事到達巴嗒厘子城。這部經是以經中的主角——八城居士——命名的。
這位居士居住的地方叫“八城”,“第十”是該居士的家姓,因爲在沙拉巴答家族(Sàrappattakula)中排行第十,因此姓“第十”。巴嗒厘子城,巴利語Pà aliputta
佛陀在世時,僧衆們一般都居住在幽靜的地方,例如竹林園、揭德林給孤獨園、基瓦咖芒果園等。園是古代僧衆居住修行的地方,後來由于建築物增多了,稱爲“住處”。住處這一名稱傳到中國以後被稱爲“寺”。在東漢時,迦葉摩騰、竺法蘭等第一批西域人士被迎請來到中原漢地,住在專門招待外賓的“鴻胪寺”,次年移居到洛陽西雍門外的白馬寺,于是,後來把僧衆居住的地方都稱爲寺。當時,住在八城的居士第十來到雞園中一位比庫的住處。來到之後,禮敬該比庫,坐在一邊。坐在一邊的八城居士第十對該比庫如此說:“尊者,具壽阿難現今住在哪裏?我想谒見具壽阿難。”具壽,巴利語àyasmant,直譯爲“擁有壽命者”,在這裏是對出家人、特別是對比庫的尊稱。
在經典裏,我們經常看到當時的比庫們互相尊稱爲具壽,出家人對出家人甚至對在家人則呼爲賢友,比庫們稱呼佛陀爲Bhante(尊者)。但是佛陀臨入般涅槃前,對阿難尊者說:“阿難,就如現在比庫們互相以賢友之語來稱呼,在我去世後則不應如此稱呼。阿難,上座的比庫們可以用名、姓或賢友之語來稱呼下座比庫;下座的比庫們則應以“尊者”或“具壽”來稱呼上座比庫。”現在我們稱某某bhante,就是依照佛陀在入般涅槃之前的叮囑來稱呼的。“居士,具壽阿難住在韋沙離城的木瓜村。”于是,八城的居士第十在巴嗒厘子城辦完事後,來到韋沙離城木瓜村具壽阿難之處。來到之後,禮敬具壽阿難,坐在一邊。坐在一邊的八城居士第十對具壽阿難如此說:“阿難尊者,是否有一法爲那位世尊、知者、見者、阿拉漢、正自覺者所說,”爲什麼這位居士要拜見阿難尊者呢?因爲他對佛陀的教法有信心,他不像現在有些人來找僧人只是爲了閑聊或打發時間。這位居士一發問就問到點上了,他並不是問:“佛陀到底講了多少法?爲什麼要向您說法?”而是問:“佛陀是否曾經講過一種能夠讓人斷盡煩惱的方法呢?”他只是想知道: “到底有沒有讓人斷除煩惱、獲得解脫、證悟涅槃的方法?”
爲什麼他要問阿難尊者呢?因爲阿難尊者在佛陀去世之後,確實最有資格代表佛陀宣說法。在我們苟答馬(Gotama)佛陀的教法裏,除了佛陀是法主、法王之外,在佛陀所有的弟子中,聽聞佛陀宣說最多法的就是阿難尊者,佛陀稱阿難尊者爲“多聞第一”,在這方面其他任何弟子都無法與阿難尊者相比。在所有弟子當中,只有兩位弟子獲得佛陀賦予特別的榮譽:一位是沙利子尊者,佛陀稱他爲“法將”;另一位是阿難尊者,稱爲“法的司庫”。好像一個國家的庫藏大臣、財務部長,掌管一個國家的經濟財富。財務部長對一個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同樣的,阿難尊者掌管著佛法的財富,對佛陀教法的保持與傳續貢獻甚巨。按照傳統的說法,阿難尊者和佛陀都是從都西答天降生人間的,而且還是在同一天出世。阿難尊者36歲那年,也就是佛陀證得正覺的第二年,佛陀回到自己的祖國釋迦國。那時,阿難和阿奴盧塔、跋地亞等七人一起出家。出家之後,他精進地修行。當年雨安居,他聽了本那·滿答尼子(富那樓)尊者的說法之後證得初果,但是在之後的歲月裏,他並沒有再證得更高的果位,這樣在僧團中度過了18年。在佛陀55歲的時候,佛陀需要一名常隨侍者。
當時佛陀說:“我證得正覺已經20年了,在這20年當中雖然有許多侍者,但沒有一個勝任,他們一再表現出其任性。我現在55歲了,需要一名盡責而且忠誠、勝任的侍者。”許多聖弟子聽了,包括沙利子尊者等都紛紛表示希望成爲佛陀的侍者,但是佛陀都沒有答應,因爲佛陀心目中的人選就是阿難。雖然阿難尊者也很想成爲導師的侍者,但卻一直沈默地坐著不表態,直到被問起時。佛陀直接指出阿難是最佳人選。因爲阿難尊者擁有種種優越的素質和條件,他非常謙虛、恭敬、內心柔和,而且擁有驚人的記憶力。後來,佛陀宣布阿難尊者同時具足五項美德,在五個方面是所有弟子中的佼佼者:1.多聞,2.具念,3.具行,4.堅定,5.隨侍。… 《止觀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