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法要▪P5

  ..續本文上一頁span>

  

雖然有些弟子也擁有一、兩項素質,但卻沒有像阿難尊者那樣同時具有五項素質。佛陀在《長部·大般涅槃經》中稱贊阿難尊者說:猶如轉輪聖王有四種稀有、未曾有之法,即剎帝利衆、婆羅門衆、居士衆和沙門衆見到轉輪聖王時都很喜歡;當轉輪聖王說話時,他們對其所說感到歡喜,沈默時則感到不滿足。同樣的,阿難也有四種稀有、未曾有之法,即比庫、比庫尼、近事男和近事女見到阿難時都很喜歡;當阿難說法時,他們對其所說感到歡喜,沈默時則感到不滿足。阿難尊者自從成爲佛陀的侍者起,一直到佛陀入般涅槃的25年當中,確實非常盡責而且柔和。阿難尊者自己曾經說過:“二十五年中,我雖處學地,從不生欲想,只見法.善法。二十五年中,我雖處學地,從不生瞋想,只見法.善法。”(Thg.1042-3)在這裏可以看出,阿難尊者雖然猶處學地,還是初果聖者,尚未證得第叁不來果和第四阿拉漢果(叁果聖者才斷除對欲樂的貪愛以及瞋恨),但卻能夠在隨侍佛陀的25年當中一直保持內心清淨,沒有生起貪欲的想法,也沒有生起瞋恚。

  

在他的內心中,唯有對佛陀的恭敬和對法的忠誠;正因如此,佛陀選定他作侍者。佛陀的教法能夠流傳到現在,阿難尊者功不可沒!他對佛陀的忠誠,可以說在所有弟子當中是首屈一指的。阿難尊者自己也曾經說過:“二十五年中,隨侍于世尊,以慈之身業,

  

如影不離形。二十五年中,隨侍于世尊,以慈之語業,初果聖者還有貪、瞋、癡,還會貪著欲樂。在經典裏甚至記載有一名證得初果的女子愛上一個獵人並嫁給了他。著名的女施主維薩卡在7歲就證得初果,後來嫁到一個外道家庭中。如影不離形。二十五年中,隨侍于世尊,以慈之意業,如影不離形。”(Thg.1044-6)佛陀在將近叁分之一的生命當中,和阿難尊者幾乎形影不離。阿難尊者在被選爲侍者時曾要求佛陀說:“如果有任何問題,允許在任何時候請教世尊;如果

  

大師在我不在的場合所說之法,有權要求世尊爲我重說一遍。”也就是說,在佛陀還沒選定阿難尊者作其侍者之前,以及阿難尊者不在場時所說的法,佛陀也要爲他重說一遍。

  

正因如此,阿難尊者把佛陀所說的全部之法都牢牢地記在心中。因爲阿難尊者擁有驚人的記憶力,所以非常勝任作爲佛陀教法的司庫。佛陀的教法可以分成八萬四千法蘊,阿難尊者說他憶持了佛陀所有的教法。阿難尊者說:“八萬二千從佛學,兩千是從比庫們;八萬又四千法蘊,爲我所轉動之法。”(Thg.1027)在佛陀入般涅槃那年的雨安居,僧團決定在王舍城郊的七葉窟舉行聖典結集。在聖典結集的前夕,僧團已經選出499位比庫,他們都是斷盡一切煩惱的阿拉漢聖者,但還有一位是最有資格又最沒有資格參加的人,他就是阿難尊者。因爲他憶持了佛陀所有的法,聖典結集少不了他;但是他還身處學地,還有貪瞋癡,還沒斷盡諸漏。當時有一位尊者說:“在這比庫僧團中,還有一位比庫散發著臭味行走。”他聽了這句話之後,心想:“在這比庫僧團當中,並沒有其他散發著臭味行走的比庫,這的確是針對我而說的。”這裏所說的臭味是指煩惱。

  

于是他遠離獨處,就在結集前的那天淩晨斷盡了一切煩惱,證得了阿拉漢果。之後他顯現神通,出現在預先爲他准備好的座位上。雨安居的第一個月,僧衆主要在修理房舍。從第二個月開始,連續進行了七個月的經律結集。首先誦出的是《律藏》。爲什麼要先誦出《律藏》呢?當時,馬哈咖沙巴尊者征詢大家的意見:“賢友們,我們首先結集什麼?是法還是律呢?”那些大阿拉漢說:“馬哈咖沙巴尊者,律是佛陀教法的壽命,唯有律住世時,教法才能住世!所以我們先結集律。”因此大家推舉持律第一的伍巴離尊者先誦出《律藏》,然後才由阿難尊者誦出除了律藏之外的所有佛陀的教法,接著五百位大阿拉漢再一起合誦,這就是第一次結集。後來,這些經典傳承下來,形成我們現在看到的巴利語叁藏。阿難尊者確實有這樣的能力把佛陀的教法完整無缺地記憶下來。我們現在仍然能夠看到經典,應該感恩阿難尊者。爲什麼經典一開始都出現“如是我聞”呢?因爲這些經典都是由阿難尊者背誦出來的。阿難尊者在每誦出一部經的時候,都會以“我聽到的是這樣的”作爲開場白,表示他只是在記誦佛陀的言教。

  

爲什麼《律藏》沒有出現“如是我聞”呢?雖然《律藏》也是伍巴離尊者從佛陀那裏聽來的,但卻不是由阿難尊者誦出來,而且當時是先誦出《律藏》,然後才誦出《經藏》五部。當時,八城居士第十開始問阿難尊者:“是否有一法爲那位世尊、知者、見者、阿拉漢、正自覺者所說?”他尊稱世尊爲知者、見者、阿拉漢、正自覺者,這些都是指我們的佛陀。爲什麼稱世尊爲知者、見者呢?義注中解釋:“彼世尊在圓滿了叁十種巴拉密後,摧毀了一切煩惱,證正覺于無上正自覺,所以稱爲世尊。能了知不同有情的欲樂隨眠故爲知者;對一切所知之法如觀放在手掌上的余甘子,故爲見者。”

  

也就是說,佛陀擁有與弟子所不共的能力,他能夠知道有情衆生種種的意樂、性格、愛好以及隨眠(潛在的煩惱);換言之,世尊才有能力知道某個人的根性,如果世尊看到你而且想了解你的話,他能夠知道你的過去生曾經做過什麼,你的意趣、傾向、性格如何,于是再教導適合你的法。余甘子(àmalaka)是一種樹的果實,呈橢圓形,比橄榄稍大些,可做藥材。這種藥放在手掌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同樣的,由于佛陀具有一切知智,他可以知道一切想要了解的東西,可以看得很清楚,所以稱佛陀爲知者、見者。“又以宿住等爲知者,以天眼爲見者。”佛陀可以知道過去許多世所發生的事情,所以爲知者;佛陀可以見到一切我們肉眼看不見的東西,例如看到衆生的業與果報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到衆生種種不同的趣,看到天人的景象、鬼界的景象、地獄的景象等,這些都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的,但佛陀可以清楚地看到。

  

從時間上來說爲知者,因爲佛陀了解過去、了解未來;從空間上來說爲見者,因爲佛陀了解世間衆生諸趣。“擁有叁明或六通爲知者。”叁明是宿住隨念明、有情死生明和漏盡明。宿住隨念明是對過去生的了解,俗稱宿命通。有情死生明俗稱天眼通,能夠了解衆生由這裏死,以什麼業投生到那裏。六通是指神變通(又稱如意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和漏盡通。前面五種通是共凡通,凡夫也可以修習;最後的漏盡通是指斷盡一切煩惱,它是佛陀、獨覺佛以及一切漏盡弟子才擁有的。“以無障礙的普眼見一切處爲見者。”佛陀可以見到一切他想見到的地方、想知道的事情,無有障礙,所以稱爲見者。

  

“以強力的智慧識知一切法爲知者,以極清淨的肉眼能見一切有情視域之外、戶外等之色爲見者。”以強有力的智慧知道一切法爲知者,屬于意門的範疇;以極清淨的肉眼見到我們看不見的東西爲見者,屬于眼門的範疇。我們肉眼所見的範圍是有限的,例如可以看到這房間內的事物,牆外的就見不到了;我們的眼睛只能見到有限的光譜、光波,但紅外線、紫外線就見不到了,除非透過特殊的儀器才能見到;肉眼也看不到太小的東西,只能借助放大鏡或者顯微鏡。佛陀即使用肉眼也可以看到平時我們視力看不到的東西,例如可以看到很遠的東西,但是我們看遠處可能變模糊甚至看不到,而佛陀有這樣的能力,所以稱爲見者。“以增長自己利益的、定爲足處的通達慧爲知者。”

  

通達慧是指通達四聖谛——苦、苦集、苦之滅、導至苦滅之道——的智慧。這種智慧以定爲直接原因,通過定力培育出來的。佛陀擁有這種智慧,所以稱爲知者。“以增長他人利益的、悲爲足處的教說慧爲見

  

者。”佛陀不僅擁有通達聖谛之慧,還有能增長他人利益、基于大悲心爲直接…

《止觀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