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法要▪P5

  ..续本文上一页span>

  

虽然有些弟子也拥有一、两项素质,但却没有像阿难尊者那样同时具有五项素质。佛陀在《长部·大般涅槃经》中称赞阿难尊者说:犹如转轮圣王有四种稀有、未曾有之法,即剎帝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和沙门众见到转轮圣王时都很喜欢;当转轮圣王说话时,他们对其所说感到欢喜,沉默时则感到不满足。同样的,阿难也有四种稀有、未曾有之法,即比库、比库尼、近事男和近事女见到阿难时都很喜欢;当阿难说法时,他们对其所说感到欢喜,沉默时则感到不满足。阿难尊者自从成为佛陀的侍者起,一直到佛陀入般涅槃的25年当中,确实非常尽责而且柔和。阿难尊者自己曾经说过:“二十五年中,我虽处学地,从不生欲想,只见法.善法。二十五年中,我虽处学地,从不生瞋想,只见法.善法。”(Thg.1042-3)在这里可以看出,阿难尊者虽然犹处学地,还是初果圣者,尚未证得第三不来果和第四阿拉汉果(三果圣者才断除对欲乐的贪爱以及瞋恨),但却能够在随侍佛陀的25年当中一直保持内心清净,没有生起贪欲的想法,也没有生起瞋恚。

  

在他的内心中,唯有对佛陀的恭敬和对法的忠诚;正因如此,佛陀选定他作侍者。佛陀的教法能够流传到现在,阿难尊者功不可没!他对佛陀的忠诚,可以说在所有弟子当中是首屈一指的。阿难尊者自己也曾经说过:“二十五年中,随侍于世尊,以慈之身业,

  

如影不离形。二十五年中,随侍于世尊,以慈之语业,初果圣者还有贪、瞋、痴,还会贪着欲乐。在经典里甚至记载有一名证得初果的女子爱上一个猎人并嫁给了他。著名的女施主维萨卡在7岁就证得初果,后来嫁到一个外道家庭中。如影不离形。二十五年中,随侍于世尊,以慈之意业,如影不离形。”(Thg.1044-6)佛陀在将近三分之一的生命当中,和阿难尊者几乎形影不离。阿难尊者在被选为侍者时曾要求佛陀说:“如果有任何问题,允许在任何时候请教世尊;如果

  

大师在我不在的场合所说之法,有权要求世尊为我重说一遍。”也就是说,在佛陀还没选定阿难尊者作其侍者之前,以及阿难尊者不在场时所说的法,佛陀也要为他重说一遍。

  

正因如此,阿难尊者把佛陀所说的全部之法都牢牢地记在心中。因为阿难尊者拥有惊人的记忆力,所以非常胜任作为佛陀教法的司库。佛陀的教法可以分成八万四千法蕴,阿难尊者说他忆持了佛陀所有的教法。阿难尊者说:“八万二千从佛学,两千是从比库们;八万又四千法蕴,为我所转动之法。”(Thg.1027)在佛陀入般涅槃那年的雨安居,僧团决定在王舍城郊的七叶窟举行圣典结集。在圣典结集的前夕,僧团已经选出499位比库,他们都是断尽一切烦恼的阿拉汉圣者,但还有一位是最有资格又最没有资格参加的人,他就是阿难尊者。因为他忆持了佛陀所有的法,圣典结集少不了他;但是他还身处学地,还有贪瞋痴,还没断尽诸漏。当时有一位尊者说:“在这比库僧团中,还有一位比库散发着臭味行走。”他听了这句话之后,心想:“在这比库僧团当中,并没有其他散发着臭味行走的比库,这的确是针对我而说的。”这里所说的臭味是指烦恼。

  

于是他远离独处,就在结集前的那天凌晨断尽了一切烦恼,证得了阿拉汉果。之后他显现神通,出现在预先为他准备好的座位上。雨安居的第一个月,僧众主要在修理房舍。从第二个月开始,连续进行了七个月的经律结集。首先诵出的是《律藏》。为什么要先诵出《律藏》呢?当时,马哈咖沙巴尊者征询大家的意见:“贤友们,我们首先结集什么?是法还是律呢?”那些大阿拉汉说:“马哈咖沙巴尊者,律是佛陀教法的寿命,唯有律住世时,教法才能住世!所以我们先结集律。”因此大家推举持律第一的伍巴离尊者先诵出《律藏》,然后才由阿难尊者诵出除了律藏之外的所有佛陀的教法,接着五百位大阿拉汉再一起合诵,这就是第一次结集。后来,这些经典传承下来,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巴利语三藏。阿难尊者确实有这样的能力把佛陀的教法完整无缺地记忆下来。我们现在仍然能够看到经典,应该感恩阿难尊者。为什么经典一开始都出现“如是我闻”呢?因为这些经典都是由阿难尊者背诵出来的。阿难尊者在每诵出一部经的时候,都会以“我听到的是这样的”作为开场白,表示他只是在记诵佛陀的言教。

  

为什么《律藏》没有出现“如是我闻”呢?虽然《律藏》也是伍巴离尊者从佛陀那里听来的,但却不是由阿难尊者诵出来,而且当时是先诵出《律藏》,然后才诵出《经藏》五部。当时,八城居士第十开始问阿难尊者:“是否有一法为那位世尊、知者、见者、阿拉汉、正自觉者所说?”他尊称世尊为知者、见者、阿拉汉、正自觉者,这些都是指我们的佛陀。为什么称世尊为知者、见者呢?义注中解释:“彼世尊在圆满了三十种巴拉密后,摧毁了一切烦恼,证正觉于无上正自觉,所以称为世尊。能了知不同有情的欲乐随眠故为知者;对一切所知之法如观放在手掌上的余甘子,故为见者。”

  

也就是说,佛陀拥有与弟子所不共的能力,他能够知道有情众生种种的意乐、性格、爱好以及随眠(潜在的烦恼);换言之,世尊才有能力知道某个人的根性,如果世尊看到你而且想了解你的话,他能够知道你的过去生曾经做过什么,你的意趣、倾向、性格如何,于是再教导适合你的法。余甘子(àmalaka)是一种树的果实,呈椭圆形,比橄榄稍大些,可做药材。这种药放在手掌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同样的,由于佛陀具有一切知智,他可以知道一切想要了解的东西,可以看得很清楚,所以称佛陀为知者、见者。“又以宿住等为知者,以天眼为见者。”佛陀可以知道过去许多世所发生的事情,所以为知者;佛陀可以见到一切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东西,例如看到众生的业与果报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众生种种不同的趣,看到天人的景象、鬼界的景象、地狱的景象等,这些都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但佛陀可以清楚地看到。

  

从时间上来说为知者,因为佛陀了解过去、了解未来;从空间上来说为见者,因为佛陀了解世间众生诸趣。“拥有三明或六通为知者。”三明是宿住随念明、有情死生明和漏尽明。宿住随念明是对过去生的了解,俗称宿命通。有情死生明俗称天眼通,能够了解众生由这里死,以什么业投生到那里。六通是指神变通(又称如意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和漏尽通。前面五种通是共凡通,凡夫也可以修习;最后的漏尽通是指断尽一切烦恼,它是佛陀、独觉佛以及一切漏尽弟子才拥有的。“以无障碍的普眼见一切处为见者。”佛陀可以见到一切他想见到的地方、想知道的事情,无有障碍,所以称为见者。

  

“以强力的智慧识知一切法为知者,以极清净的肉眼能见一切有情视域之外、户外等之色为见者。”以强有力的智慧知道一切法为知者,属于意门的范畴;以极清净的肉眼见到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为见者,属于眼门的范畴。我们肉眼所见的范围是有限的,例如可以看到这房间内的事物,墙外的就见不到了;我们的眼睛只能见到有限的光谱、光波,但红外线、紫外线就见不到了,除非透过特殊的仪器才能见到;肉眼也看不到太小的东西,只能借助放大镜或者显微镜。佛陀即使用肉眼也可以看到平时我们视力看不到的东西,例如可以看到很远的东西,但是我们看远处可能变模糊甚至看不到,而佛陀有这样的能力,所以称为见者。“以增长自己利益的、定为足处的通达慧为知者。”

  

通达慧是指通达四圣谛——苦、苦集、苦之灭、导至苦灭之道——的智慧。这种智慧以定为直接原因,通过定力培育出来的。佛陀拥有这种智慧,所以称为知者。“以增长他人利益的、悲为足处的教说慧为见

  

者。”佛陀不仅拥有通达圣谛之慧,还有能增长他人利益、基于大悲心为直接…

《止观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