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原因的教说慧。教说慧是指能够教导他人的智慧。有三种圣者:正自觉者、独觉佛和佛弟子。这三种圣者拥有各别的智慧。作为佛陀的弟子,虽然也可能拥有通达慧和教说慧,但却是通过听闻佛陀的教导才拥有的,不像佛陀可以没有导师
的指导而通达。虽然佛陀的弟子也能够教导佛法,但那只是依照佛陀已宣说的义理和已施设的名言而教导,并不属于自己智慧的范畴。虽然独觉佛拥有无师教导、自己证悟四圣谛的通达慧,但却没有教说慧;也就是说,独觉佛有智慧使自己证悟四圣谛,却没有能力教导他人。因此,唯有正自觉者才拥有圆满的通达慧和教说慧。
由于有了通达慧,佛陀可以无师证悟四圣谛;由于有了教说慧,佛陀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方便教导法,使其弟子觉悟。独觉佛唯有在没有佛法的时期才出现,有佛法的时期只有佛陀的弟子,不可能出现独觉佛。为什么呢?因为佛陀犹如一国之主,不可能同时还有其他的国王。独觉佛哪怕只是听闻到菩萨出生都要入般涅槃。在佛陀的教法期中,除了佛陀,所有一切众生想要断除烦恼、证悟出世间法,都必须通过听闻佛陀的教法。通过听闻佛陀音声言教而修学证果的人称为弟子或声闻(sàvaka)。现在佛陀已经入灭了,但佛陀的教法仍然存在。
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已不可能再有佛陀出世了,也不可能有独觉佛,假如现在还有圣者住世的话,那只有佛陀的弟子。作为佛陀的弟子,必须通过听闻佛陀的教法才有可能证悟。“以已杀敌及有资格接受资具等为阿拉汉。”阿拉汉(arahant)有五种含义:已远离一切烦恼者、已杀死烦恼贼者、已破坏轮回之辐者、有资格者、没有隐密的身、语、意不善行者。大家如果了解“阿拉汉”的这五种含义,在修习佛随念时很有帮助。如果你专注“阿拉汉”这一佛陀的功德,首先要了解阿拉汉的五种意思。例如取其中的“有资格者”——佛陀有资格接受一切人与天的恭敬、礼拜,有资格接受衣服、饮食、住所以及药品等的供养——故称为阿拉汉。
我们可以通过如此忆念佛陀的功德来修习佛随念。“正确地、自己觉悟诸圣谛为正自觉者。”因为正确地、不颠倒地、无需他人教导而只通过自己觉悟四圣谛,所以称为正自觉者。“知障碍法为知者,见出离法为见者,已杀烦恼敌为阿拉汉,自己觉悟一切法为正自觉者。”有五种障碍:业障、烦恼障、果报障、毁谤障和违令障。任何人只要有这五种障碍的其中一种,将无法证得禅那和圣道果。因为佛陀知道哪些是障碍法,所以称为知者;又佛陀清楚哪些是导向出离之法,所以称为见者;又因为已经杀了诸烦恼敌,所以为阿拉汉;又因为是自己觉悟一切法,所以为正自觉者。这四项功德是依佛陀的四无畏来说的。第一种无畏:佛陀可以在任何场合毫无畏惧地说他已经完全证悟,没有人敢说他还没证悟。第二种无畏:佛陀敢说他已经断尽一切烦恼,没有人敢说他还没有断烦恼。第三种无畏:佛陀敢说哪些障碍法必定是障碍,没有人敢说不成障碍法。第四种无畏:佛陀敢说这条道路能导向出离,没有人敢说依之修行不能出离。
所以佛陀能在任何大众中无畏地作师子吼,说出此四种所作。这四种所作即他知道障碍法,见到出离之法,已杀尽烦恼敌,已完全觉悟一切法。因为这四种所作,佛陀称为知者、见者、阿拉汉、正自觉者。这些是对世尊功德的赞颂,在其他经典中也可以看到用“知者、见者、阿拉汉、正自觉者”来称赞佛陀。八城的居士第十继续问:“若有比库住于不放逸、热忱、自励,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未断尽之漏得断尽,未到达之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呢?”一名禅修者只要通过精进努力,能够使还没有解脱的心获得解脱,没有断除的烦恼得以断除,还没有证悟涅槃的可以证悟。这句话可以用四圣谛来解释:没有解脱的是生死轮回。生死是苦,轮回是苦,因为还没有解脱轮回,所以不能如实知见苦圣谛。
诸漏、烦恼是苦之集、令苦生起的原因。一个人还没有断除烦恼,他不能如实了知苦之集圣谛。解缚安稳是指苦灭圣谛。能够到达涅槃、到达无上解缚安稳的是道圣谛。如果一个人通达灭圣谛和道圣谛,他即到达无上解缚安稳。解缚安稳是指涅槃。因为众生一直都束缚在生死轮回中,被种种烦恼捆绑着,不能自由;但是涅槃已完全没有烦恼、没有生死、没有种种灾祸。
这整句话的意思是:八城的居士第十问阿难尊者:“佛陀是否曾经教导过一种精要之法,只要一名禅修者依之修行,就可以得解脱、可以断烦恼、可以证涅槃呢?”阿难尊者回答说:“居士,有一法为那位世尊、知者、见者、阿拉汉、正自觉者所说,若有比库住于不放逸、热忱、自励,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未断尽之漏得断尽,未到达之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阿难尊者给他一个肯定的答复:“确实有的!我们的佛陀确实说过这样的法。”
“阿难尊者,有哪一法为那位世尊、知者、见者、阿拉汉、正自觉者所说,若有比库住于不放逸、热忱、自励,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未断尽之漏得断尽,未到达之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呢?”这位八城的居士接着问:“我们的佛陀到底说过哪一种法,只要禅修者依之修行,可以得解脱、可以断烦恼、可以证涅槃呢?”八城的居士第十接着问:“阿难尊者,有哪一法为那位世尊、知者、见者、阿拉汉、正自觉者所说,若有比库住于不放逸、热忱、自励,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未断尽之漏得断尽,未到达之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呢?”
阿难尊者回答说:“居士,于此,比库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并住于初禅。他如是审察、了知:“此初禅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得达诸漏尽。若尚未得达诸漏尽,也依其法贪、法喜,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从那世间回来。居士,这即是一法为那位世尊、知者、见者、阿拉汉、正自觉者所说,若有比库住于不放逸、热忱、自励,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未断尽之漏得断尽,未到达之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在这一段话中,阿难尊者把佛陀当年所教导的法进行总结。我们把这段话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居士,于此,比库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并住于初禅。”第二部分:“他如是审察、了知:“此初禅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
第三部分:“他住于其处,得达诸漏尽。若尚未得达诸漏尽,也依其法贪、法喜,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从那世间回来。”第一部分教导如何证得禅那,属于修止的部分;第二部分属于修观,由止转修观的部分;第三部分属于解脱的部分。所以这段话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学习、探讨,而这三个部分恰好是阿难尊者对佛陀所教导的禅修次第进行的总结。因为八城的居士第十想了解的并不是佛陀所宣说的详尽教法,他只是想知道“佛陀是否曾经说过一法,如果一名比库依之精进修行,能获得解脱、断除烦恼、证悟涅槃?”阿难尊者也给他一个精要的回答,其中的第三部分就是八城居士所想要知道的“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未断尽之漏得断尽,未到达之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的答案。如何才能“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未断尽之漏得断尽,未到达之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呢?阿难尊者把佛陀所教导的禅修方法总结为止与观两种。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想要断尽烦恼,必须修习止观,只有通过修习止观,才能够断除一切烦恼。一个人修习止观,即使不能断烦恼,也可以证得第三不来果,也就是经文中讲到的“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从那世间回来”。
我们来学习如何才能“得达诸漏尽”?换言之,如何才能使还没有解脱的心获得解脱,没有断尽的烦恼得以断尽,没有证悟的涅槃得以证悟?如果一个人想要断除烦恼、证悟涅槃,必须有系统地修行。
在《长部·大般涅槃经》记载,当时有一位名叫苏跋达的游方沙门问佛陀:“现在有多位沙门、婆罗门为僧团之首、大众之首、大众之师,有名、有声望、创教祖师、受多人尊敬,他们所有人皆声称自己已经证知。到… 《止观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