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法要▪P7

  ..续本文上一页底他们所有人皆没证知,还是一部分人已经证知,一部分人还没证知?”

  

佛陀回答说:“够了,苏跋达,且不管他们是否已经证知。苏跋达,凡是在法、律中没有八圣道者,那里就没有沙门,没有第二沙门,没有第三沙门,没有第四沙门。苏跋达,凡是在法、律之中有八圣道者,那里就有沙门,第二沙门、第三沙门、第四沙门。苏跋达,在此法、律中有八圣道。苏跋达,只有这里才有沙门,第二、第三、第四沙门;其它外道则无沙门。”(D.2.213-4)佛陀在这里肯定地说:如果修行者想要在一个教法、禅修体系里修有所成,不能偏离八支圣道。

  

哪八支圣道呢?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在《中部·小智解经》中,把这八支圣道分为三类:其中,正见与正思维包含在增上慧学里,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包含在增上心学里,正语、正业与正命属于增上戒学。也就是说,八支圣道可分为戒、定、慧三学。增上戒学对比库来说是四种遍净戒,对在家人来说是五戒、八戒、九戒或十戒。总之,我们在持戒的时候,要做到遍净(完全的清净)。在戒清净的基础上再培育增上心学。什么是增上心学呢?经典将之解释为四种禅那。有时也称为“心清净”。对于心清净,《清净道论》定义说:“心清净名为包括近行的八种定。”

  

什么是近行定呢?非常接近禅那的定力称为近行定。upa 是靠近、接近;càra是行走;upacàra 是走近禅那、接近安止的意思。samàpatti saü(正确地)+ àpatti(到达,进入)组成,意即正确地到达。古代音译为三摩钵底,意译为等至,也就是定。什么是八定呢?四种色界禅那和四种无色界定称为八定。四种色界禅那是: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和第四禅。四种无色界定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所有这些都称为心清净。什么是增上慧学呢?十六种观智中的世间观智。世间观智有十二种:名色识别智、缘摄受智、思维智、生灭随观智、坏灭随观智、怖畏现起智、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审察随观智、行舍智和随顺智。若再加上种姓智、道智、果智和省察智,则包括了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智慧。

  

《清净道论》把这十六种观智归类为五种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和智见清净。这五种清净属于增上慧学,若加上之前作为慧根(培育观智的基础)的戒清净和心清净,则成七清净。七清净中的第七智见清净是指四种圣道,即断除烦恼及证悟涅槃。想要达到智见清净,必须依次修习前面六种清净。也即是说,想要断除烦恼、证悟涅槃,达到智见清净,必须次第地培育作为增上慧学的五种清净;这五种清净的基础是心清净,心清净的基础是戒清净。于是,戒清净属于增上戒学,心清净属于增上心学,见清净等五种清净属于增上慧学,通过次第地修习三学,最终达到智见清净,从而圆满七清净的修习。要培育心清净、修习增上心学必须修止。什么是止呢?

  

《无碍解道注》中说:“令诸敌对法止息名为止。”什么是敌对法呢?即修行的障碍、五盖或烦恼。令内心种种烦恼平静、止息下来,称为止。要培育增上慧学必须来修观。什么是观呢?《无碍解道注》中说:“通过无常等种种行相观照,称为观。”培育增上心学必须修止,培育增上慧学必须修观,止与观分别可以培育并成就定与慧。定与慧的成就必须建立在戒清净的基础上。唯有通过修习戒、定、慧,才能断除烦恼、证悟涅槃、出离生死、解脱轮回。对于止,古代音译为奢摩他。佛陀曾教导过很多修止的方法,《清净道论》将之归纳为四十种业处,有些义注也说为三十八种。四十种或三十八种只是开合的不同而已。这些培育定力的方法称为“止业处”。

  

什么是业处呢?其字面意思是“工作的处所”。让心有个地方工作,从而令诸烦恼平息下来,称为止业处。在这里,我们依照《清净道论》来讨论四十种止业处。哪四十种呢?分别是: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一想、一差别。十遍——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红遍、白遍、光明遍和限定虚空遍。十不净——青瘀相、膨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和骸骨相。这是透过尸体腐烂的十个过程来思维厌恶不净。十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死随念、身至念、入出息念和寂止随念。四梵住——慈梵住、悲梵住、喜梵住和舍梵住。这四梵住又称为“四无量心”。四无色——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一想——食厌恶想。一差别——四界差别。有些义注也将它们分为三十八种,即把白遍与光明遍归为一类,把限定虚空遍与空无边处定归为一类,因为它们的所缘相似。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还是以四十种业处来教导禅修者。

  

这四十种业处是培养定力时修行的目标。它们并不是依照所达到的定力程度来分,而是依照所缘——心专注的目标来分的。如果依定力达到的层次,可以分为两种或九种。两种是近行定与安止定。九种是欲界的近行定,以及称为安止定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这是依定力所达到的层次来分的。在这四十种业处当中,有三十种可以证得禅那,其余十种只能证得近行定。哪些业处可以证得禅那呢?十遍、十不净、身至念、入出息念、四梵住和四无色。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死随念、寂止随念、食厌恶想和四界差别,这十种业处只能证得近行定,不能证得安止定(禅那)。如果想证得禅那,应该选三十种安止业处中的其中一种业处作为心专注的目标。

  

心通过专注特定的目标,达到足够稳固、平静、有力、专一的时候,就可以达到禅那。也就是说,如果想要证得禅那,要选对所缘,如果选错了目标,修一辈子都不能证禅那。例如,你想通过修佛随念来证禅那,那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佛随念的所缘是佛陀的功德,它属于究竟法,专注究竟法是不可能证得禅那的。在专注呼吸的时候,如果找错对象,注意呼吸的冷、热,或是心跟着呼吸进去、出来,也不可能证得禅那。那要怎样才能证得禅那呢?在这三十种安止业处当中,除了两种无色业处(识无边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是取究竟法证得无色定之外,其他二十八种安止业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所缘都是概念法。通过专注概念法才能证得色界禅那,专注究竟法不可能证色界禅那。

  

例如,呼吸是概念法,但假如你去注意呼吸的轻柔、流动、冷暖等,这些都是呼吸中的四界,属于究竟法,专注究竟法不能证禅那;但如果只是注意呼吸本身,这是概念法,专注概念法可以证得禅那。又比如思维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这些都是概念法,专注概念法可以证得禅那。如果想要培育定力达到禅那的阶段,就必须选其中的一种业处,这种业处的所缘必须是概念法,通过专注概念法来证得禅那。在这些业处当中,有些业处对初学者来说会有点困难。例如修十不净,要先找尸体,尸体越丑陋、越难看、越难闻越好。但是有些人一看到尸体会恶心作呕、会害怕。他的心充满害怕、恐惧,怎么能安下心来禅修呢?况且现在要找尸体也不容易,很可能人刚死就送去殡仪馆了。如果要修遍禅也不容易,例如修地遍要先做地的遍相,修白遍要先做白色的遍相,然后再专注,不容易成就。

  

在所有可以证得禅那的业处当中,最简单的要算是入出息念(安般念)。因为我们都有呼吸,懂得修行的人,只要把心放在呼吸上就可以修行了。呼吸是最简单的、不假外求的,只要正念一生起,把心专注在呼吸上,就是在修习入出息念了。为什么称为入出息念呢?入出息念是由巴利语ànàpànassat, i 意译过来的,音译为安那…

《止观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