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法要▪P7

  ..續本文上一頁底他們所有人皆沒證知,還是一部分人已經證知,一部分人還沒證知?”

  

佛陀回答說:“夠了,蘇跋達,且不管他們是否已經證知。蘇跋達,凡是在法、律中沒有八聖道者,那裏就沒有沙門,沒有第二沙門,沒有第叁沙門,沒有第四沙門。蘇跋達,凡是在法、律之中有八聖道者,那裏就有沙門,第二沙門、第叁沙門、第四沙門。蘇跋達,在此法、律中有八聖道。蘇跋達,只有這裏才有沙門,第二、第叁、第四沙門;其它外道則無沙門。”(D.2.213-4)佛陀在這裏肯定地說:如果修行者想要在一個教法、禅修體系裏修有所成,不能偏離八支聖道。

  

哪八支聖道呢?即: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在《中部·小智解經》中,把這八支聖道分爲叁類:其中,正見與正思維包含在增上慧學裏,正精進、正念和正定包含在增上心學裏,正語、正業與正命屬于增上戒學。也就是說,八支聖道可分爲戒、定、慧叁學。增上戒學對比庫來說是四種遍淨戒,對在家人來說是五戒、八戒、九戒或十戒。總之,我們在持戒的時候,要做到遍淨(完全的清淨)。在戒清淨的基礎上再培育增上心學。什麼是增上心學呢?經典將之解釋爲四種禅那。有時也稱爲“心清淨”。對于心清淨,《清淨道論》定義說:“心清淨名爲包括近行的八種定。”

  

什麼是近行定呢?非常接近禅那的定力稱爲近行定。upa 是靠近、接近;càra是行走;upacàra 是走近禅那、接近安止的意思。samàpatti saü(正確地)+ àpatti(到達,進入)組成,意即正確地到達。古代音譯爲叁摩缽底,意譯爲等至,也就是定。什麼是八定呢?四種色界禅那和四種無色界定稱爲八定。四種色界禅那是:初禅、第二禅、第叁禅和第四禅。四種無色界定是: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所有這些都稱爲心清淨。什麼是增上慧學呢?十六種觀智中的世間觀智。世間觀智有十二種:名色識別智、緣攝受智、思維智、生滅隨觀智、壞滅隨觀智、怖畏現起智、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欲解脫智、審察隨觀智、行舍智和隨順智。若再加上種姓智、道智、果智和省察智,則包括了世間、出世間的一切智慧。

  

《清淨道論》把這十六種觀智歸類爲五種清淨: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道智見清淨和智見清淨。這五種清淨屬于增上慧學,若加上之前作爲慧根(培育觀智的基礎)的戒清淨和心清淨,則成七清淨。七清淨中的第七智見清淨是指四種聖道,即斷除煩惱及證悟涅槃。想要達到智見清淨,必須依次修習前面六種清淨。也即是說,想要斷除煩惱、證悟涅槃,達到智見清淨,必須次第地培育作爲增上慧學的五種清淨;這五種清淨的基礎是心清淨,心清淨的基礎是戒清淨。于是,戒清淨屬于增上戒學,心清淨屬于增上心學,見清淨等五種清淨屬于增上慧學,通過次第地修習叁學,最終達到智見清淨,從而圓滿七清淨的修習。要培育心清淨、修習增上心學必須修止。什麼是止呢?

  

《無礙解道注》中說:“令諸敵對法止息名爲止。”什麼是敵對法呢?即修行的障礙、五蓋或煩惱。令內心種種煩惱平靜、止息下來,稱爲止。要培育增上慧學必須來修觀。什麼是觀呢?《無礙解道注》中說:“通過無常等種種行相觀照,稱爲觀。”培育增上心學必須修止,培育增上慧學必須修觀,止與觀分別可以培育並成就定與慧。定與慧的成就必須建立在戒清淨的基礎上。唯有通過修習戒、定、慧,才能斷除煩惱、證悟涅槃、出離生死、解脫輪回。對于止,古代音譯爲奢摩他。佛陀曾教導過很多修止的方法,《清淨道論》將之歸納爲四十種業處,有些義注也說爲叁十八種。四十種或叁十八種只是開合的不同而已。這些培育定力的方法稱爲“止業處”。

  

什麼是業處呢?其字面意思是“工作的處所”。讓心有個地方工作,從而令諸煩惱平息下來,稱爲止業處。在這裏,我們依照《清淨道論》來討論四十種止業處。哪四十種呢?分別是:十遍、十不淨、十隨念、四梵住、四無色、一想、一差別。十遍——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紅遍、白遍、光明遍和限定虛空遍。十不淨——青瘀相、膨脹相、膿爛相、斷壞相、食殘相、散亂相、斬斫離散相、血塗相、蟲聚相和骸骨相。這是透過屍體腐爛的十個過程來思維厭惡不淨。十隨念——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舍隨念、天隨念、死隨念、身至念、入出息念和寂止隨念。四梵住——慈梵住、悲梵住、喜梵住和舍梵住。這四梵住又稱爲“四無量心”。四無色——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一想——食厭惡想。一差別——四界差別。有些義注也將它們分爲叁十八種,即把白遍與光明遍歸爲一類,把限定虛空遍與空無邊處定歸爲一類,因爲它們的所緣相似。但是在傳統的教學中,還是以四十種業處來教導禅修者。

  

這四十種業處是培養定力時修行的目標。它們並不是依照所達到的定力程度來分,而是依照所緣——心專注的目標來分的。如果依定力達到的層次,可以分爲兩種或九種。兩種是近行定與安止定。九種是欲界的近行定,以及稱爲安止定的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這是依定力所達到的層次來分的。在這四十種業處當中,有叁十種可以證得禅那,其余十種只能證得近行定。哪些業處可以證得禅那呢?十遍、十不淨、身至念、入出息念、四梵住和四無色。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舍隨念、天隨念、死隨念、寂止隨念、食厭惡想和四界差別,這十種業處只能證得近行定,不能證得安止定(禅那)。如果想證得禅那,應該選叁十種安止業處中的其中一種業處作爲心專注的目標。

  

心通過專注特定的目標,達到足夠穩固、平靜、有力、專一的時候,就可以達到禅那。也就是說,如果想要證得禅那,要選對所緣,如果選錯了目標,修一輩子都不能證禅那。例如,你想通過修佛隨念來證禅那,那是不可能的。爲什麼呢?因爲佛隨念的所緣是佛陀的功德,它屬于究竟法,專注究竟法是不可能證得禅那的。在專注呼吸的時候,如果找錯對象,注意呼吸的冷、熱,或是心跟著呼吸進去、出來,也不可能證得禅那。那要怎樣才能證得禅那呢?在這叁十種安止業處當中,除了兩種無色業處(識無邊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是取究竟法證得無色定之外,其他二十八種安止業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所緣都是概念法。通過專注概念法才能證得色界禅那,專注究竟法不可能證色界禅那。

  

例如,呼吸是概念法,但假如你去注意呼吸的輕柔、流動、冷暖等,這些都是呼吸中的四界,屬于究竟法,專注究竟法不能證禅那;但如果只是注意呼吸本身,這是概念法,專注概念法可以證得禅那。又比如思維身體的叁十二個部分,這些都是概念法,專注概念法可以證得禅那。如果想要培育定力達到禅那的階段,就必須選其中的一種業處,這種業處的所緣必須是概念法,通過專注概念法來證得禅那。在這些業處當中,有些業處對初學者來說會有點困難。例如修十不淨,要先找屍體,屍體越醜陋、越難看、越難聞越好。但是有些人一看到屍體會惡心作嘔、會害怕。他的心充滿害怕、恐懼,怎麼能安下心來禅修呢?況且現在要找屍體也不容易,很可能人剛死就送去殡儀館了。如果要修遍禅也不容易,例如修地遍要先做地的遍相,修白遍要先做白色的遍相,然後再專注,不容易成就。

  

在所有可以證得禅那的業處當中,最簡單的要算是入出息念(安般念)。因爲我們都有呼吸,懂得修行的人,只要把心放在呼吸上就可以修行了。呼吸是最簡單的、不假外求的,只要正念一生起,把心專注在呼吸上,就是在修習入出息念了。爲什麼稱爲入出息念呢?入出息念是由巴利語ànàpànassat, i 意譯過來的,音譯爲安那…

《止觀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