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法要▪P8

  ..續本文上一頁般那念。但許多人都錯誤地把它簡略爲安般念,甚至訛讀爲“安波念”。ànàpàna 是組合詞,由assasati(入息)和passasati(出息)組成,即入出息、呼吸。sati 是念,把心沈入對象稱爲念。入出息念即把心沈入呼吸,或把心投入呼吸。只要我們把心念放在呼吸上,就是在修入出息念。修入出息念必須依照佛陀的教導。佛陀是如何教導入出息念呢?

  

“諸比庫,于此,比庫前往林野,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閑處,結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置念于面前。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出息。”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入息。”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出息。””在這段經文中,佛陀教導了禅修者從尋找禅坐的地方一直到證得禅那的過程。如果我們再結合《清淨道論》的解釋,入出息念的修法將變得很清楚。

  

其中,“諸比庫”、“比庫”特指當時說法的對象;當知在此也包括一切禅修者。“于此”:在佛陀的教法中。“林野”:古代翻譯爲阿蘭若,包括遠離村莊的山林、郊野。“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閑處”:無論是林野、樹下或空閑處,都有個共同的特點:安靜、幽靜、少噪音、少吵雜。爲什麼佛陀要求禅修者去這些地方呢?因爲這些遠離聲音的地方容易培育定力。爲什麼培育定力必須遠離聲音呢?佛陀說過:“聲音是禅那之刺。”所以修行的時候必須先找一個安靜的地方。然而,生活在大都市裏的人想要找個安靜的地方是很不容易的,大家對此應該深有體會。初學者在培育定力時很容易受到聲音的幹擾。如果聲音無法避免,那應該怎麼辦呢?我們是通過根門(感官)來了知外在世界的,眼看到外面的顔色,耳聽到外面的聲音,鼻嗅氣味,舌頭嘗味道,身觸到各種的感覺,心想各種的對象,這些稱爲六門——眼、耳、鼻、舌、身、意。

  

六門有個特點,如果你認真地看,其他諸門的力量會減弱;如果你的意門很強,其他五門則會變弱。當聲音撞擊耳門的時候,如果我們作意它,耳門心路過程會變得強,心(意門)會變弱。當我們在修入出息念的時候,如果外面傳來聲音,若心力偏弱的話,耳門心路過程會變強,聲音會把我們的心拉走。應該怎麼辦呢?我們可以通過減弱耳門心路過程,不去注意聲音,並通過加強意門心路過程的作用、加強心的力量來減低外在聲音的幹擾。爲什麼需要這樣呢?如果一個人想要追求完美的話,在此世界上幾乎找不到任何一個地方是安靜的。如果你到過緬甸帕奧禅林,你會發現即使坐在禅堂裏,也可能會聽到建築的聲音,一會兒開電鋸,一會兒釘東西,很吵雜。就算你躲到森林裏,還是會有鳥叫、風聲等等,要找一個完全安靜的地方是很難的。這時候我們應該把心更強有力地投入禅修的所緣,從而減低外在的幹擾。同時我們也應如此思維:畢竟這個社會、這個世間是不圓滿的,如果一定要追求完美,只會增加自己的痛苦。通過這樣如理作意來減低外在的幹擾。

  

接著佛陀又說:“結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這裏講禅坐的姿勢。“結跏趺而坐”是指在行、立、坐、臥四種身體姿勢中,坐姿是最好的。行走容易疲勞,站著也是,而且不利于長時間入定,躺臥雖然舒服,但是躺著不久就昏昏欲睡,不容易提升精進力。在行、立、坐、臥四種姿勢中,坐姿是最恰當的,因爲不容易疲勞,又可以保持精進力,有利于長時間入定,所以佛陀鼓勵采用坐姿。坐姿可以選擇結跏趺坐。怎樣的坐姿最舒服呢?能雙盤的建議雙盤,不能雙盤的用單盤,如果連單盤都覺得有困難的話就散盤,或者是一只腳在前、一只腳在後也可以,但不要把兩腳伸直對著佛像。建議大家把坐墊墊高一點,若是地板太涼,可以拿毯子或毛巾鋪在地上,坐墊置于臀部下面,這樣坐容易保持身體重心平衡。如果直接坐在地上,由于身體的重心偏後,爲了保持平衡,上身會越坐越往前傾。如果把後面的坐墊墊高一點,容易使上身保持長時間正直。

  

至于雙手,疊掌也可以,放下來也可以,放在膝蓋上也可以。總之,坐姿要坐得舒服。“保持其身正直”:正直是腰不彎下來,也不歪向一邊。“置念于面前”:把心念建立在面前。什麼是面前?業處就是面前,把心念安置在業處這個地方。“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佛陀在這句話點出了修入出息念的要點:除了入息、出息之外,不要注意其他行相——不要注意呼吸的冷暖等,或呼吸與皮膚接觸的觸覺——只是對呼吸本身保持正念、正知,了了分明。禅修者做好種種准備工作之後,開始正式修習入出息念。接下來的經文講解修習入出息念的次第。

  

可分爲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入出息階段:“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第二階段——長短息的階段:“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第叁階段——全息階段:“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出息。””第四階段——微息階段:“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入息。”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出息。””根據這段經文,禅修者修習入出息念的次第大致分爲四個階段:入出息、長短息、全息和微息。入出息是最明顯的,它比較粗,這時心就注意入和出的呼吸。等呼吸稍微平靜、緩慢之後,我們知道這是“長息”;有時候呼吸稍微急促一點,知道這是“短息”。等呼吸更加緩慢,但仍然知道它的入和出時,可注意全息——呼吸從頭到尾的整個過程。如果呼吸變得若有若無、若隱若現、綿綿密密時,我們不用去管它的入和出,只知道有“息”就可以了,這時叫“微息”。雖然修入出息念基本上可以分爲這四個階段,但也並非千篇一律。

  

在具體實踐中,應該根據呼吸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我發現有好一部分的禅修者在專注呼吸的時候,可以很快地進入微息階段,對他們來說不一定需要經過長短息和全息。如果發現呼吸很明顯,應注意入息與出息;等呼吸變得微細時,若繼續注意入出息反而會感覺很勉強,心也無法變得更平靜,此時可以直接進入微息的階段。在《清淨道論》中提到:“如其他的業處越往上[所緣]越明顯,但此入出息念業處則不然。此業處越往上修習,其所緣越微細,甚至變成不現起。”(Vm.1.229)以地遍爲例子:在開始修習地遍時,注視地的遍相;但一閉上眼睛,地的遍相轉瞬即逝或漆黑一片。你必須經常睜眼注視,使地的遍相在心中逐漸形成,但剛開始時是不清晰的。通過數數修習、不斷專注,地的遍相會越來越清楚。

  

經過遍作相與取相,到了似相的階段,地的遍相就很清楚了。假如在修入出息念的時候,越專注呼吸越清楚,最後變成在喘粗氣,這豈不是有問題?修習

  

入出息念時,呼吸應該越來越微細,微細到連自己都感覺不到,這是好事情。然而,如果禅修者在微息階段把握不好的話,心很容易跑開。無論是入出息、長短息、全息或者微息,我們都應根據呼吸的具體相狀來調整心。在禅修的整個過程,我們用不著調整呼吸或改變呼吸。呼吸處于怎樣的狀態,我們就怎樣看待它,不要去幹涉。幹涉它往往會令心躁動,我們只須平靜地對待它就可以,需要調的是我們的心。例如在入出息的階段,由于呼吸明顯,我們的心可以清楚地覺知呼吸。到了長短息階段,由于呼吸稍微緩慢一點,我們的心也跟著微細一點。

  

《止觀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