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法要▪P9

  ..續本文上一頁=MsoNormal>到了全息階段,由于呼吸更加微細,我們可以把心再調得更微細一點。到了微息階段,很多禅修者會發現呼吸不見了。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他的心還處于之前比較粗的階段。也就是說,能知道呼吸的進出屬于比較粗的階段;當呼吸變得微細時,他感覺沒有對象了,會以爲“我沒有呼吸了”。由于心失去對象,他可能變得昏昏欲睡,或者心跑去尋找其他明顯的所緣,于是變成妄想。本來微息的階段是好事,反而會有妄想插進來。那應該怎麼辦呢?調心不調息,把心再調細一點。在入出息、長短息和全息的階段,就好像一個人坐在門窗全部打開的房間裏,東邊的窗吹來的風他可以體驗到,西邊吹來的風他也可以體驗到。到了微息階段,就好像把所有的門窗都關了,只開著空調在裏面享受。同樣的,在微息階段,由于入與出的呼吸已經不明顯了,他就把心安住在鼻前,並且把心調細,不能再像之前覺知入出息時的心來對待微息。就好像我們很容易看到掉在地上的一枝筆,但是要看清地上的一根頭發,就需要更細心才行。

  

同樣的,當呼吸變得微細的時候,我們要用更細、更平靜、更專注的心覺知它。只要你知道鼻前還有息,把心安住在這裏就行,不要動它,更不要改變它。你就在這裏靜靜地等待,或者靜靜地安享微息。當你可以將心持續地安住在微息上,你的定力就可以提升。在禅修的任何一個階段,禅修者都有可能體驗到光。然而,光不等于禅相。禅相被禅修者體驗爲光,但是光卻並不一定是禅相。光與禅相有什麼區別呢?光可以出現在任何一個地方,但是禅相則必須出現在業處這一帶,如果是修習入出息念,則必須出現在鼻頭這一帶。出現在鼻頭這一帶的光才能稱爲禅相。剛開始的時候,禅修者所體驗的光可能不是出現在鼻頭這一帶,而有可能出現在眼前、頭上或者籠罩在臉部。我們只能把這些現象叫做光,還不是禅相。在這個階段,我們不應該去注意它;如果注意這些光,心容易被這些光引走、拉走。特別是在微息的階段,由于業處一帶的所緣不清晰,光相對就變得明顯,心很容易被明顯的光吸引過去。一旦去注意光,心就被光拉走了。

  

此時,他的心已經偏離了業處,這是錯誤的。只要不是出現在鼻頭一帶的光,就不應該去注意它。也就是說,不是禅相就不應理會它。由于我們過去的巴拉密,或者定力培育到一定的程度,就可能體驗到光。然而,當定力培育到某種程度時,心變得更有力,假如此時你的動機、念頭不正確,心很容易變現出很多東西來。有些禅修者描述道:我看到大片的森林、白雲、很多人,甚至看見天人、佛菩薩等等,這些都是很危險的!在禅修過程中,出現各種景象和體驗是正常的。譬如說當我們的心達到某種平靜時,會感覺身心輕安,會體驗到各種景象,會體驗到光,這都屬于正常現象。體驗這些現象本身並非壞事,但是如果我們去注意它,問題就來了。

  

例如,當你感覺身心輕安愉悅的時候,你可能認爲這是很高的境界,于是你的心不知不覺去注意身心的輕安感受。此時,你的心已經偏離了呼吸。當你看到某些景象、看到光,你的心去追求光的話,又偏離了你的業處。由于這些景象或光都是由心想變現出來的,它們將隨著心的變化而變幻不定。一旦你的心偏離了固定的業處,而去追求變幻的光影,就好像一個迷失的小孩,這是很危險的。許多盲修瞎練的人會發瘋、走火入魔,多數就發生在這個階段。當他們的定力培育到某個階段,但是心卻去追求境界、追求聲色光影,就好像一個剛開始學會走路的小孩,一走出家門就回不了家了,很危險!心也是這樣,應該時時警惕自己,不要追求覺受,不要追求聲色,不要追求光影,更不要追求什麼境界,只管堅守住自己的業處就可以。這就好像燒一鍋水一樣,燒到一定的溫度會聽到水的響聲,這是正常現象,只是水還沒沸騰就不應過急地打開鍋蓋。

  

禅修者體驗到光也類似于聽到燒水的響聲,此時他只應持續地專注自己的呼吸,不要管那些光。不久之後,他將會發現光越來越貼近呼吸,最後只出現在鼻頭一帶,這時才稱爲禅相。在禅相剛開始出現時,有些禅修者可能會遇到轉換所緣的問題。禅相在剛開始出現時通常是灰蒙蒙的,有時出現,有時暗淡,有時消失,這是由于禅相還不穩定的緣故。禅相不穩定,我們的心不能急,不要去管它,還是繼續專注呼吸。因爲此時呼吸是穩定的,禅相是不穩定的。如果太著急去注意不穩定的禅相,由于心放在不穩定的所緣上,心也變得不穩定,定力就會倒退。等到感覺光就是呼吸、呼吸就是光,光和呼吸合二爲一,這時就應該把心投入到禅相當中。一旦把心投入到禅相中,就應該把呼吸忘掉。就好像落難者坐著救生船漂蕩在汪洋大海中,遇到大船時就應放棄救生船,登上那艘大船。同樣的,當禅相出現而且很穩固的時候,就應放棄呼吸,把心專注在禅相上。在剛轉換所緣的時候,由于心面對比較陌生的所緣,有時心會晃動,導致禅相會變暗。這時不要去管它,心還是專注禅相。如果禅相不見了,我們才專注回鼻端一帶的呼吸。等禅相又出現而且穩固了,才把心再投入到禅相中。

  

第一次專注禅相時可能有點晃動,經過第二次、第叁次,我們的心越來越善巧、越來越熟練了,就可以把心持續地專注在禅相上。此時他應練習專注禅相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叁個小時,乃至更久。禅相剛開始出現時,可能像煙、像霧、像雲、像煙圈、像棉花,我們稱爲“取相”。隨著定力的提升,禅相將越來越明亮、越來越晃耀、越來越剔透,甚至像太陽光、像水晶、像寶石一樣,這時稱爲“似相”。禅修者持續地專注似相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叁個小時、四個小時,他將有可能證得初禅。禅那,巴利語jhàna 的音譯。

  

禅那是什麼意思呢?在《清淨道論》中解釋說:“專注所緣爲禅那”或“燒毀敵對法爲禅那”心緊密地專注對象,所以稱爲禅那。又在禅那中已燒毀了被稱爲敵對法的諸蓋,所以稱爲禅那。當禅修者可以穩固地專注人中一帶的似相達到一定的量(例如叁小時)之後,業處導師會教他查“有分”。

  

當然,這裏的“有分”只是個借用名詞,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有分,其真正意思是“心所依處”。但心所依處只是色法,他應該去查在心所依處映現的影子。他應在心髒裏去查有分。當他查到有分之後,應繼續查初禅的五禅支。

  

什麼是禅支呢?禅支,巴利語jhàna

  ga,即禅那的成分。由于初禅是由五個成分組成的,所以稱爲禅支。這五個成分其實是五種心所,也就是五種心的作用。哪五種呢?1.尋——把心投入似相;2.伺——心繼續思維似相;3.喜——喜歡似相;4.樂——體驗似相的快樂;5.一境性——心只專注于似相。當他可以在心所依處查到五禅支,我們就知道他很可能已經證得初禅了。

  

我們回來看《大念處經》:“離諸欲”的“欲”是指五蓋中的第一種——欲欲,也稱爲欲貪,即對欲樂的追求。“諸不善法”是指五蓋,或指除了欲欲之外的其余四種蓋。“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是指初禅已經遠離了包括欲貪在內的諸不善法,或者說禅修者證得初禅時已經鎮伏了五蓋。“有尋、有伺”:是初禅的兩個禅支。“離生喜、樂”:由于遠離了五蓋,從而生起喜與樂。“成就並住于初禅”:透過遠離諸蓋,生起很強的喜與樂,其心持續地專注在固定所緣上,達到心一境性,所以初禅是有尋、有伺、有喜、有樂和一境性。

  

如此,禅修者通過修習入出息念證得初禅。當然,禅修者還可以修習其他的業處證得初禅。例如:修習地遍、水遍、火遍、風遍,或思維叁十二身分、思維白骨,或是取十種不淨來證得初禅。經文繼續教導:禅修者證得初禅後,可以從初禅出定轉修觀。我們以入出息念爲例,講解了如何依照佛陀的教導來專注入出息、長短息、全息和微息,並通過專注禅相證得初禅的方法。當禅修者證得初禅時,就有如這部《八城經》中所說的:“比庫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並住于初禅。”經文到此爲止,可以說禅修者已經證得了初禅。

  

但這部經並不只是以教導證得禅那爲滿足,更重要的是要導向…

《止觀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