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法要▪P9

  ..续本文上一页=MsoNormal>到了全息阶段,由于呼吸更加微细,我们可以把心再调得更微细一点。到了微息阶段,很多禅修者会发现呼吸不见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心还处于之前比较粗的阶段。也就是说,能知道呼吸的进出属于比较粗的阶段;当呼吸变得微细时,他感觉没有对象了,会以为“我没有呼吸了”。由于心失去对象,他可能变得昏昏欲睡,或者心跑去寻找其他明显的所缘,于是变成妄想。本来微息的阶段是好事,反而会有妄想插进来。那应该怎么办呢?调心不调息,把心再调细一点。在入出息、长短息和全息的阶段,就好像一个人坐在门窗全部打开的房间里,东边的窗吹来的风他可以体验到,西边吹来的风他也可以体验到。到了微息阶段,就好像把所有的门窗都关了,只开着空调在里面享受。同样的,在微息阶段,由于入与出的呼吸已经不明显了,他就把心安住在鼻前,并且把心调细,不能再像之前觉知入出息时的心来对待微息。就好像我们很容易看到掉在地上的一枝笔,但是要看清地上的一根头发,就需要更细心才行。

  

同样的,当呼吸变得微细的时候,我们要用更细、更平静、更专注的心觉知它。只要你知道鼻前还有息,把心安住在这里就行,不要动它,更不要改变它。你就在这里静静地等待,或者静静地安享微息。当你可以将心持续地安住在微息上,你的定力就可以提升。在禅修的任何一个阶段,禅修者都有可能体验到光。然而,光不等于禅相。禅相被禅修者体验为光,但是光却并不一定是禅相。光与禅相有什么区别呢?光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地方,但是禅相则必须出现在业处这一带,如果是修习入出息念,则必须出现在鼻头这一带。出现在鼻头这一带的光才能称为禅相。刚开始的时候,禅修者所体验的光可能不是出现在鼻头这一带,而有可能出现在眼前、头上或者笼罩在脸部。我们只能把这些现象叫做光,还不是禅相。在这个阶段,我们不应该去注意它;如果注意这些光,心容易被这些光引走、拉走。特别是在微息的阶段,由于业处一带的所缘不清晰,光相对就变得明显,心很容易被明显的光吸引过去。一旦去注意光,心就被光拉走了。

  

此时,他的心已经偏离了业处,这是错误的。只要不是出现在鼻头一带的光,就不应该去注意它。也就是说,不是禅相就不应理会它。由于我们过去的巴拉密,或者定力培育到一定的程度,就可能体验到光。然而,当定力培育到某种程度时,心变得更有力,假如此时你的动机、念头不正确,心很容易变现出很多东西来。有些禅修者描述道:我看到大片的森林、白云、很多人,甚至看见天人、佛菩萨等等,这些都是很危险的!在禅修过程中,出现各种景象和体验是正常的。譬如说当我们的心达到某种平静时,会感觉身心轻安,会体验到各种景象,会体验到光,这都属于正常现象。体验这些现象本身并非坏事,但是如果我们去注意它,问题就来了。

  

例如,当你感觉身心轻安愉悦的时候,你可能认为这是很高的境界,于是你的心不知不觉去注意身心的轻安感受。此时,你的心已经偏离了呼吸。当你看到某些景象、看到光,你的心去追求光的话,又偏离了你的业处。由于这些景象或光都是由心想变现出来的,它们将随着心的变化而变幻不定。一旦你的心偏离了固定的业处,而去追求变幻的光影,就好像一个迷失的小孩,这是很危险的。许多盲修瞎练的人会发疯、走火入魔,多数就发生在这个阶段。当他们的定力培育到某个阶段,但是心却去追求境界、追求声色光影,就好像一个刚开始学会走路的小孩,一走出家门就回不了家了,很危险!心也是这样,应该时时警惕自己,不要追求觉受,不要追求声色,不要追求光影,更不要追求什么境界,只管坚守住自己的业处就可以。这就好像烧一锅水一样,烧到一定的温度会听到水的响声,这是正常现象,只是水还没沸腾就不应过急地打开锅盖。

  

禅修者体验到光也类似于听到烧水的响声,此时他只应持续地专注自己的呼吸,不要管那些光。不久之后,他将会发现光越来越贴近呼吸,最后只出现在鼻头一带,这时才称为禅相。在禅相刚开始出现时,有些禅修者可能会遇到转换所缘的问题。禅相在刚开始出现时通常是灰蒙蒙的,有时出现,有时暗淡,有时消失,这是由于禅相还不稳定的缘故。禅相不稳定,我们的心不能急,不要去管它,还是继续专注呼吸。因为此时呼吸是稳定的,禅相是不稳定的。如果太着急去注意不稳定的禅相,由于心放在不稳定的所缘上,心也变得不稳定,定力就会倒退。等到感觉光就是呼吸、呼吸就是光,光和呼吸合二为一,这时就应该把心投入到禅相当中。一旦把心投入到禅相中,就应该把呼吸忘掉。就好像落难者坐着救生船漂荡在汪洋大海中,遇到大船时就应放弃救生船,登上那艘大船。同样的,当禅相出现而且很稳固的时候,就应放弃呼吸,把心专注在禅相上。在刚转换所缘的时候,由于心面对比较陌生的所缘,有时心会晃动,导致禅相会变暗。这时不要去管它,心还是专注禅相。如果禅相不见了,我们才专注回鼻端一带的呼吸。等禅相又出现而且稳固了,才把心再投入到禅相中。

  

第一次专注禅相时可能有点晃动,经过第二次、第三次,我们的心越来越善巧、越来越熟练了,就可以把心持续地专注在禅相上。此时他应练习专注禅相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乃至更久。禅相刚开始出现时,可能像烟、像雾、像云、像烟圈、像棉花,我们称为“取相”。随着定力的提升,禅相将越来越明亮、越来越晃耀、越来越剔透,甚至像太阳光、像水晶、像宝石一样,这时称为“似相”。禅修者持续地专注似相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四个小时,他将有可能证得初禅。禅那,巴利语jhàna 的音译。

  

禅那是什么意思呢?在《清净道论》中解释说:“专注所缘为禅那”或“烧毁敌对法为禅那”心紧密地专注对象,所以称为禅那。又在禅那中已烧毁了被称为敌对法的诸盖,所以称为禅那。当禅修者可以稳固地专注人中一带的似相达到一定的量(例如三小时)之后,业处导师会教他查“有分”。

  

当然,这里的“有分”只是个借用名词,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有分,其真正意思是“心所依处”。但心所依处只是色法,他应该去查在心所依处映现的影子。他应在心脏里去查有分。当他查到有分之后,应继续查初禅的五禅支。

  

什么是禅支呢?禅支,巴利语jhàna

  ga,即禅那的成分。由于初禅是由五个成分组成的,所以称为禅支。这五个成分其实是五种心所,也就是五种心的作用。哪五种呢?1.寻——把心投入似相;2.伺——心继续思维似相;3.喜——喜欢似相;4.乐——体验似相的快乐;5.一境性——心只专注于似相。当他可以在心所依处查到五禅支,我们就知道他很可能已经证得初禅了。

  

我们回来看《大念处经》:“离诸欲”的“欲”是指五盖中的第一种——欲欲,也称为欲贪,即对欲乐的追求。“诸不善法”是指五盖,或指除了欲欲之外的其余四种盖。“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是指初禅已经远离了包括欲贪在内的诸不善法,或者说禅修者证得初禅时已经镇伏了五盖。“有寻、有伺”:是初禅的两个禅支。“离生喜、乐”:由于远离了五盖,从而生起喜与乐。“成就并住于初禅”:透过远离诸盖,生起很强的喜与乐,其心持续地专注在固定所缘上,达到心一境性,所以初禅是有寻、有伺、有喜、有乐和一境性。

  

如此,禅修者通过修习入出息念证得初禅。当然,禅修者还可以修习其他的业处证得初禅。例如:修习地遍、水遍、火遍、风遍,或思维三十二身分、思维白骨,或是取十种不净来证得初禅。经文继续教导:禅修者证得初禅后,可以从初禅出定转修观。我们以入出息念为例,讲解了如何依照佛陀的教导来专注入出息、长短息、全息和微息,并通过专注禅相证得初禅的方法。当禅修者证得初禅时,就有如这部《八城经》中所说的:“比库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并住于初禅。”经文到此为止,可以说禅修者已经证得了初禅。

  

但这部经并不只是以教导证得禅那为满足,更重要的是要导向…

《止观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