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法要▪P8

  ..续本文上一页般那念。但许多人都错误地把它简略为安般念,甚至讹读为“安波念”。ànàpàna 是组合词,由assasati(入息)和passasati(出息)组成,即入出息、呼吸。sati 是念,把心沉入对象称为念。入出息念即把心沉入呼吸,或把心投入呼吸。只要我们把心念放在呼吸上,就是在修入出息念。修入出息念必须依照佛陀的教导。佛陀是如何教导入出息念呢?

  

“诸比库,于此,比库前往林野,前往树下,或前往空闲处,结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置念于面前。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在这段经文中,佛陀教导了禅修者从寻找禅坐的地方一直到证得禅那的过程。如果我们再结合《清净道论》的解释,入出息念的修法将变得很清楚。

  

其中,“诸比库”、“比库”特指当时说法的对象;当知在此也包括一切禅修者。“于此”:在佛陀的教法中。“林野”:古代翻译为阿兰若,包括远离村庄的山林、郊野。“前往树下,或前往空闲处”:无论是林野、树下或空闲处,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安静、幽静、少噪音、少吵杂。为什么佛陀要求禅修者去这些地方呢?因为这些远离声音的地方容易培育定力。为什么培育定力必须远离声音呢?佛陀说过:“声音是禅那之刺。”所以修行的时候必须先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然而,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想要找个安静的地方是很不容易的,大家对此应该深有体会。初学者在培育定力时很容易受到声音的干扰。如果声音无法避免,那应该怎么办呢?我们是通过根门(感官)来了知外在世界的,眼看到外面的颜色,耳听到外面的声音,鼻嗅气味,舌头尝味道,身触到各种的感觉,心想各种的对象,这些称为六门——眼、耳、鼻、舌、身、意。

  

六门有个特点,如果你认真地看,其他诸门的力量会减弱;如果你的意门很强,其他五门则会变弱。当声音撞击耳门的时候,如果我们作意它,耳门心路过程会变得强,心(意门)会变弱。当我们在修入出息念的时候,如果外面传来声音,若心力偏弱的话,耳门心路过程会变强,声音会把我们的心拉走。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通过减弱耳门心路过程,不去注意声音,并通过加强意门心路过程的作用、加强心的力量来减低外在声音的干扰。为什么需要这样呢?如果一个人想要追求完美的话,在此世界上几乎找不到任何一个地方是安静的。如果你到过缅甸帕奥禅林,你会发现即使坐在禅堂里,也可能会听到建筑的声音,一会儿开电锯,一会儿钉东西,很吵杂。就算你躲到森林里,还是会有鸟叫、风声等等,要找一个完全安静的地方是很难的。这时候我们应该把心更强有力地投入禅修的所缘,从而减低外在的干扰。同时我们也应如此思维:毕竟这个社会、这个世间是不圆满的,如果一定要追求完美,只会增加自己的痛苦。通过这样如理作意来减低外在的干扰。

  

接着佛陀又说:“结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这里讲禅坐的姿势。“结跏趺而坐”是指在行、立、坐、卧四种身体姿势中,坐姿是最好的。行走容易疲劳,站着也是,而且不利于长时间入定,躺卧虽然舒服,但是躺着不久就昏昏欲睡,不容易提升精进力。在行、立、坐、卧四种姿势中,坐姿是最恰当的,因为不容易疲劳,又可以保持精进力,有利于长时间入定,所以佛陀鼓励采用坐姿。坐姿可以选择结跏趺坐。怎样的坐姿最舒服呢?能双盘的建议双盘,不能双盘的用单盘,如果连单盘都觉得有困难的话就散盘,或者是一只脚在前、一只脚在后也可以,但不要把两脚伸直对着佛像。建议大家把坐垫垫高一点,若是地板太凉,可以拿毯子或毛巾铺在地上,坐垫置于臀部下面,这样坐容易保持身体重心平衡。如果直接坐在地上,由于身体的重心偏后,为了保持平衡,上身会越坐越往前倾。如果把后面的坐垫垫高一点,容易使上身保持长时间正直。

  

至于双手,叠掌也可以,放下来也可以,放在膝盖上也可以。总之,坐姿要坐得舒服。“保持其身正直”:正直是腰不弯下来,也不歪向一边。“置念于面前”:把心念建立在面前。什么是面前?业处就是面前,把心念安置在业处这个地方。“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佛陀在这句话点出了修入出息念的要点:除了入息、出息之外,不要注意其他行相——不要注意呼吸的冷暖等,或呼吸与皮肤接触的触觉——只是对呼吸本身保持正念、正知,了了分明。禅修者做好种种准备工作之后,开始正式修习入出息念。接下来的经文讲解修习入出息念的次第。

  

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入出息阶段:“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第二阶段——长短息的阶段:“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第三阶段——全息阶段:“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第四阶段——微息阶段:“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根据这段经文,禅修者修习入出息念的次第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入出息、长短息、全息和微息。入出息是最明显的,它比较粗,这时心就注意入和出的呼吸。等呼吸稍微平静、缓慢之后,我们知道这是“长息”;有时候呼吸稍微急促一点,知道这是“短息”。等呼吸更加缓慢,但仍然知道它的入和出时,可注意全息——呼吸从头到尾的整个过程。如果呼吸变得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绵绵密密时,我们不用去管它的入和出,只知道有“息”就可以了,这时叫“微息”。虽然修入出息念基本上可以分为这四个阶段,但也并非千篇一律。

  

在具体实践中,应该根据呼吸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我发现有好一部分的禅修者在专注呼吸的时候,可以很快地进入微息阶段,对他们来说不一定需要经过长短息和全息。如果发现呼吸很明显,应注意入息与出息;等呼吸变得微细时,若继续注意入出息反而会感觉很勉强,心也无法变得更平静,此时可以直接进入微息的阶段。在《清净道论》中提到:“如其他的业处越往上[所缘]越明显,但此入出息念业处则不然。此业处越往上修习,其所缘越微细,甚至变成不现起。”(Vm.1.229)以地遍为例子:在开始修习地遍时,注视地的遍相;但一闭上眼睛,地的遍相转瞬即逝或漆黑一片。你必须经常睁眼注视,使地的遍相在心中逐渐形成,但刚开始时是不清晰的。通过数数修习、不断专注,地的遍相会越来越清楚。

  

经过遍作相与取相,到了似相的阶段,地的遍相就很清楚了。假如在修入出息念的时候,越专注呼吸越清楚,最后变成在喘粗气,这岂不是有问题?修习

  

入出息念时,呼吸应该越来越微细,微细到连自己都感觉不到,这是好事情。然而,如果禅修者在微息阶段把握不好的话,心很容易跑开。无论是入出息、长短息、全息或者微息,我们都应根据呼吸的具体相状来调整心。在禅修的整个过程,我们用不着调整呼吸或改变呼吸。呼吸处于怎样的状态,我们就怎样看待它,不要去干涉。干涉它往往会令心躁动,我们只须平静地对待它就可以,需要调的是我们的心。例如在入出息的阶段,由于呼吸明显,我们的心可以清楚地觉知呼吸。到了长短息阶段,由于呼吸稍微缓慢一点,我们的心也跟着微细一点。

  

《止观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