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法要▪P10

  ..续本文上一页断除烦恼、导向涅槃。如果一个人只是修定,哪怕定力再高深、入定时间再久,即使可以入定七天、十五天、一个月或两个月,也仍然不能解脱,因为获得解脱不能只依靠世间定来达成。如何才能断除烦恼、证悟涅槃呢?唯有依靠慧,特别是由观智成就的道智。修止与修观各有侧重。修止可以辅助修观,而在修观的过程中,又可以把定力提升到某种程度。禅修者通过修习止业处达到禅那的阶段,禅那心属于广大心。由于极专注固定的所缘,其心变得寂静、宁静、专一。

  

然而,即使再高的观智,哪怕是行舍智或者随顺智,观智心还是属于欲界心。也就是说,观智不属于色界,也不属于无色界,它们都属于欲界心路过程;同时,观智心必须敏锐,不能过度平静。这说明禅修者必须在出定之后才能修观,进入禅那是不能修观的!如何进入禅那后再修观呢?他必须从禅那出来。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入定呢?因为定很重要!连佛陀都把定列入修学的三大构成部分——戒、定、慧——之一,就像鼎的三个足一样。为什么定那么重要呢?因为拥有定力的心能够如实知见。正如佛陀在《相应部》等许多经中强调:“诸比库,应修习定!诸比库,拥有定力的比库能如实了知。”

  

如实了知什么呢?如实了知名色法,如实了知五取蕴,如实了知四圣谛。正因如此,《清净道论》也说“: 慧的近因是定。”近因是什么意思?即直接原因、主要因素。就像小孩子的近因是其母亲,即和他母亲的关系最亲密。因为得到定力的支助,观智才是强有力的。有些禅修者会问:“如果不培育定力,能否直接修观呢?”回答是:“可以的。但是到了较高的观智,修观将会很辛苦。”有人会问:“佛陀在世时不是也有慧解脱阿拉汉吗?慧解脱者不也是没有定力吗?”其实这是误解。

  

“慧解脱者”是相对于“俱分解脱者”来说的。俱分解脱者是指拥有四种无色界定并证得阿拉汉道果者;慧解脱者是指没有证得无色界定的漏尽者。是否拥有四无色界定是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中部注》中说:“慧解脱者即通过慧而解脱者。他是干观行者,以及从四种禅那出定后证得阿拉汉的四种人。以此共有五种。”因此,慧解脱者并非完全没有定力,或不用修定即可证得。即使一名禅修者拥有四种色界禅那,只要还没达到无色界定,当他证得阿拉汉果时也还是慧解脱者。所以不要把慧解脱者窄化了。又有人会问:“干观行者(又作纯观行者)不是可以不修定吗?”纯观行者这个名词是从《清净道论》中来的。

  

《清净道论》说:“纯观行者或此止行者,应以四界差别中所说的那些把握诸界之门的其中一门,或简略或详尽地把握四界。”因此,无论是纯观行者还是止行者,在修观之前都应先修习四界差别观。修习四界差别观可以达到近行定,这是纯观行者所应达到的定力。的确,现在有些人鼓吹不用修定,并且说修定不但会延迟证果的时间,还容易走火入魔。请注意:证悟圣道必须同时具足八支圣道,八支圣道的最后一支即是正定。假如修定可有可无,那么,八支圣道就可以去掉正定了;或者戒定慧三学只须强调戒与慧就可以,不用定学。如此,佛陀岂不是说了很多废话?我们只要稍微思维一下,就可以知道否定定力或是轻忽定是错误的!

  

正如佛陀在《中部·若希望经》中说:假如比库希望解脱,他就应完全地持戒,致力内心之止,不轻忽禅那,具足观智,增加前往空闲处。既然修定很重要,那应该如何由止修观、由定修慧呢?请看《中部·八城经》里一段经文:“他如是审察、了知:“此初禅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得达诸漏尽。若尚未得达诸漏尽,也依其法贪、法喜,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从那世间回来。”这段经文包含两个内容:第一、由止转修观;第二、由观证得解脱。这段经文对修观说得很简略。然而,作为佛弟子,我们都知道修观是很重要的环节,没有观智就谈不上解脱。应当如何修观呢?由于这部经太简略,所以我们结合其他经一起来学习。

  

如何通过修止而转修观呢?换言之,拥有禅那之后,如何以该定力为基础培育观智呢?在巴利三藏的《经藏》中,教导修习止观的经典很多,本经的义注举出了几部经:“就如这部经,在《大教诲马伦迦经》、《大念处经》、《身至念经》等也如此教导止观。在这部经中,既教导修止又教导修观,并侧重于指导修止,《大马伦迦经》则侧重指导修观;《大念处经》称为教导修观为主之经,而《身至念经》则以修止为主。”《中部》还有一部经叫《逐一经》,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经。透过该经,我们知道佛陀的上首弟子——法将沙利子尊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断尽烦恼的。在这部经中,佛陀提到了观照禅那名法中的心与心所的修法,这与当代缅甸传统依照《阿毗达摩》来修观的禅法是一脉相承的。

  

让我们来看看在这部经中佛陀是如何讲述沙利子尊者修观的。这部经典并没有提到佛陀直接教导他的弟子如何修观,只是叙述沙利子尊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修“逐一法观”,最后得达漏尽圣者——四果阿拉汉。这部经一开始,世尊在很多比库面前称赞沙利子尊者。佛陀说:“诸比库,沙利子是智者;诸比库,沙利子是大慧者;诸比库,沙利子是广慧者;诸比库,沙利子是捷慧者;诸比库,沙利子是速慧者;诸比库,沙利子是利慧者;诸比库,沙利子是决慧者。诸比库,沙利子观半个月的逐一法观。诸比库,这是沙利子逐一法观的方法:“逐一法观”即逐一地观照禅那名法中的心与心所。

  

佛陀说:“诸比库,在此,沙利子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并住于初禅。他对该禅那之法的寻、伺、喜、乐和心一境性,触、受、想、思、心、欲、胜解、精进、念、舍、作意,逐一确定这些法。他对这些法知道生起,知道住立,知道灭去。他如此了知:这些法实如此由无而生,生已消灭。他对这些法不亲近、不离去、不依止、不执着、解脱、离缚、解放心而住。他了知“有更上的出离”,乃多作之为“有”。”这里讲述沙利子尊者加入僧团之后,用了十五天的时间修习这种逐一法观。我们可以透过佛陀赞叹沙利子尊者,来了解这种先修止、后修观的禅法。经文讲到,沙利子尊者从初禅出定之后,逐一地观照初禅的名法:“寻、伺、喜、乐、心一境性”:这些是初禅的五禅支。“触、受、想、思”,再加上“心一境性”。

  

若学过《阿毗达摩》,应该再熟悉不过了,这些都是遍一切心心所。“心”:初禅的禅心。“欲、胜解、精进”:这些是杂心所。“念”:属于美心所。“舍”:中舍性,也是美心所。“作意”:属于遍一切心心所。“逐一确定这些法”:他逐一地辨识这些初禅的名法,确定这是禅那心,确定这是触、受、想、思、心一境性等等。禅修者进入初禅之后,若想转修观,不能直接在禅定中修观,必须先出定。出定之后,再逐一地辨识初禅的名法。初禅有34个名法,即1个心加上33 个心所。

  

34个名法呢?初禅的禅心,然后是触、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寻、伺、胜解、精进、喜、欲,信、念、惭、愧、无贪、无嗔、中舍性,身轻安、心轻安、身轻快性、心轻快性、身柔软性、心柔软性、身适业性、心适业性、身练达性、心练达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慧根,这些是初禅的34个名法。也就是说,在初禅的每个心识剎那里,都包含了34种心理作用。如何观照这些名法呢?禅修者从初禅出定之后,由于初禅的心是很殊胜、强有力的,其心生色法也很强有力,能产生很明亮的智慧之光,也就是佛陀在《增支部》里提到的四种光中的最后一种光。哪四种光呢?月亮光、太阳光、火光和智慧之光。他藉助这种智慧之光逐一地观照这些名法。由于禅修者在修初禅的时候,已经有能力查寻、伺、喜、乐、一境性五禅支。

  

换言之,一位禅修者在练习初禅的时候,已经能够辨识初禅的某些名法,五禅支就是初禅名法中五个明显的心所。他有能力辨识这五禅支之后…

《止观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