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依照同样的方法继续辨识——“识”:初禅的禅心。初禅禅心是识知似相。“触”:心与似相的接触。“受”:体验似相的乐受。“想”:知道“这是似相”。“思”:心对似相采取行动。“一境性”:心只专注一个目标——似相。“名命根”:维持相应名法的生命。“作意”:使心导向似相。“寻”:把心投入似相。“伺”:持续地省察似相。“胜解”:确定这是似相。“精进”:心对似相的努力。
“喜”:五禅支之一,心喜欢似相。“欲”:心欲求、需要似相。“信”:心对似相有信心。“念”:把心沉入似相不忘失。“惭”:厌恶恶行。“愧”:害怕作恶。“无贪”:不贪求、不执着目标。“无瞋”:心不对抗目标。“中舍性”:心保持平等。“身轻安、心轻安”:心所与心安宁平静。“身轻快性、心轻快性”:心所与心敏锐、不沉重。“身柔软性、心柔软性”:心所与心柔软、不僵硬。“身适业性、心适业性”:心所与心适合工作。“身练达性、心练达性”:心所与心健全、无残缺。“身正直性、心正直性”:心所与心正直、不狡诈。“慧根”:心清楚地觉知似相。
这34个名法是初禅心具有的名法。禅修者先从初禅出定之后,再逐一地辨识这34 个初禅名法。这些初禅名法依何生起呢?依心所依处色生起。须知在五蕴有世间,所有的名法都必须依靠色法才能生起。眼识必须依眼依处而生,眼依处是色法;耳识必须依耳依处而生,鼻识、舌识、身识必须依鼻、舌、身依处而生,其余所有的意识都必须依心所依处而生起。也就是说,禅修者除了辨识名法之外,还必须观照名法所依靠生起的所依身,所依身是色法。当他辨识初禅的名法之后,还必须辨识心所依处里的四界以及四界所造色,继续修色业处。他辨识了初禅名法,再辨识色法,成就名色分别智,了知此身心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这些初禅名法必须具足所缘、依处、作意等诸缘才能生起。没有所缘,禅那不会生起;没有作意,没有依处,禅那也不会生起。所谓禅那名法也是造作的、因缘和合的。这也是佛陀教法的高明之处!
修定外道也能够入定,但他们认为定境是非常殊胜、寂静、愉悦、快乐的,并执着这就是解脱。唯有佛陀才教导我们从定中出来之后,连禅那本身也要观照其为诸缘和合的。只要是诸缘和合之法,必定具有生相、住相、灭相。因为诸缘和合而生,诸缘离散即灭,但这还是粗略之说。若从细而说,禅那名法具有生灭相,它们是剎那、剎那生灭的。当他了知禅那名法也是诸缘和合、具生灭相,即可对禅那名法修观。而《中部.八城经》的经文更详细提到:“他如是审察、了知:“此初禅是造作、思念。””“造作”:是经造作而生。
“思念”:思念分别。禅修者须辨识名法与色法,并了知名色法是诸缘和合的。禅那心必须以色法作为依处,色法是具毁灭性的。正如佛陀所说的:以变坏故为色法。即使禅那再殊胜,它仍然必须依靠极快速变坏的色法才能生起,仍然是诸缘和合、造作出来的。同时,禅那的所缘属于概念法,概念法也是由心想而生的。由于初禅须以色法为依处,其所缘是由心想而生,而且必须通过作意才能证得,所以说:“此初禅是造作、思念。”请继续看经文:“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只要是因缘和合之法,皆具有共同的特征——无常。有生必有灭,生灭即无常;凡无常者,皆具坏灭性。
我们再来看《逐一经》中沙利子尊者如何观照的那段经文。佛陀说:“他对这些法知道生起,知道住立,知道灭去。他如此了知:这些法实如此由无而生,生已消灭。”诸缘和合,诸行法生起;诸缘坏灭,诸行法也坏灭。于是,禅修者了知禅那名法也是因缘和合的,是造作的、思念的,是生法、灭法、无常法。他可以依此观照初禅名法。佛陀在《中部》第64经《大马伦迦经》中教导了更详细的观禅修行方法。这部经也是教导先进入初禅,从初禅出定后再修观的方法。佛陀说:“阿难,哪种道、哪种行道能舍断五下分结呢?阿难,在此,比库远离依、舍断不善法,止息一切身的粗恶,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并住于初禅。然而,其处还有色、有受、有想、有行、有识。”“依”:即所依,在此是指色、声、香、味、触五种欲。“其处”:在证入初禅之时。“色”:由初禅心产生的心生色法。“受”:初禅的受是乐受。
“想”:心所之一。“行”:包括寻、伺、喜、一境性等心所。“识”:初禅禅心。佛陀教导禅修者辨识初禅的五蕴,也即是初禅名色法——初禅有34个名法: 1个心,加上33个心所;或者1个心加上1受,1想,再加上31个行,构成了初禅的四种名蕴;由初禅心所生的心生色法属于色蕴——这就是初禅的五蕴。“他观察那些法为无常、苦、病、疮、箭、恶、疾、敌、毁、空、无我。他使心脱离那些法。”当禅修者辨识初禅的五蕴之后,应继续对其修观。如何观照呢?他先进入初禅以提升定力,出定后再反观禅那本身、观照禅那的名色法。为什么要先入定呢?因为禅修者进入禅那,出定后其心仍然强有力,此时他可藉助明亮、晃耀的智慧之光来对禅那名色法修观。
学习过《阿毗达摩》的禅修者知道,欲界意门心路过程的速行最多是7个,7个之后往往落入有分。禅那心路过程属于广大心路过程,虽然禅那速行心也是极快速地生灭,但却不容易落入有分,能接连生起无数次。进入禅那给我们的体验是,心能稳固地专注在一个对象上不会间断。通过修定培育强有力之心,再取任何名色法作为修观对象,都能观照得很清楚。同时,由于禅那心是强有力的,若禅修者取禅那心本身作为观照的目标,目标就显得特别清楚。如此,拥有定力的心是强有力的,再以之来观照很强的定心本身,自然是很清楚的,犹如明眼之人在大白天观看放在手中的宝石一样。正因如此,古代的圣贤们通常是先修禅定、再修观禅。
没有证得过禅那的禅修者,是无能力观照禅那名法的,因为这超越了他的体验。同时,欲界心与禅那心对比,显然是低劣的、软弱的。直接用欲界心与用得到了禅那帮助的心来观照所缘,两者的清晰度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佛陀教导我们修观禅,是要如实的知见诸法。修观不能掺杂想象的成分,不能掺杂概念的东西,必须如实地了知、如实地见到。好像一个人拥有良好的视力,就能够明察秋毫;如果患了近视眼,前面来了一个人都看不清楚,或者不敢确定是谁来了。佛陀经常赞叹修定也是如此,定力可以带来许多利益,使禅修者能够如实知见。
观智的所缘(目标)是名色法,名色法极快速地、剎那剎那地生灭,没有定力的话将很难看清楚。看不清楚的话,想培育更高的观智就更困难了。所以佛陀经常强调先修习定,由定转修慧、由止禅转修观禅的原因即是如此。先修定、再修观还有个好处,即能破除对定境的贪着。如果一个人只是修定,由于定境的殊胜、快乐、寂静,心未免容易产生贪着。但是到了修观的阶段,他会发现即使定境多么殊胜、平静、喜悦,仍然是无常、苦、无我,因为它是因缘造作之法。如此,有能力取禅那为目标修观的禅修者,不仅有能力破除对定境的执着,还有能力破除对由于修定而投生到色界、无色界梵天的生命的执着。这些都超越了纯观行者的能力范围。
所以,纯观行者只能观照欲界名色法,只能破除对欲界生命的贪求;但止观行者却有能力观照三界名色法,还有能力破除对三界生命的执着。当禅修者观照初禅五蕴的时候,可以依照“无常”等来观照。何谓“无常”呢?初禅名法有生有灭,其开始是生,结束是灭;也即是名法的寿命以生起为起点,以坏灭为终点。任何名色法到了坏灭的时候,都不可能超越坏灭的那一点。名色法在生起之前不存在,坏灭之后没有去处。人死了可以把尸体堆在一起,但名色法灭去之后不会堆积在一起,它们不复存在了。名色法的存在只是在生、住、灭的剎那之间,在生之前没有,在灭之后也没有,哪怕你想要它再停留多一剎那也不可能,所以不是恒常的。由于它们不… 《止观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