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法要▪P12

  ..续本文上一页能超越生与灭两端,所以说是无常。

  

何谓“苦”呢?因为名色法一直都遭到生灭的逼迫,以逼迫性为苦。一个人在禅那当中那么快乐,为什么说是苦呢?这里的苦不是痛苦的苦,也不是心的悲哀、忧伤,而是禅那名法本身也是剎那、剎那生灭的,它们一直也受到生灭的逼迫,这也称为苦。有三种苦:苦苦、变易苦及行苦。苦苦是指身体的痛苦和内心煎熬之苦;变易苦是指即使快乐的感受也会变易消失;行苦是指一切行法以其具有生灭的本质而称为苦。何谓“病”呢?因为名色法必须依诸缘才能维持,是一切身心疾病发生的基地,所以称为病。何谓“疮”呢?包括禅那在内的一切名色法都与苦苦、变易苦及行苦相应,必须缘于目标和相应法才能存在,因此导致经常流烦恼的不净,就好像疮口流出的脓一样,所以称为疮。心缘取目标会产生贪欲等烦恼,这些烦恼就像从名色疮中流出来的脓一样。

  

又由于名色法之前不存在,一旦生起即突然的膨胀,达到住时成熟,到最后的破灭,好像脓疮一样。何谓“箭”呢?由于名色法带来生灭的逼迫,好像身体被箭射中般产生的苦受。或者说名色法好像箭一样,射中我们的身体难以拔出来,正如人想要解脱名色法是很困难的,所以称为箭。何谓“恶”呢?因为名色法是佛陀等一切圣者所诃责的不善法,它会导致损失,是种种恶发生的基地,所以称为恶。何谓“疾”呢?好像患了重病的人不能自己行走,需要其他人扶助才能够走动;同样的,诸蕴不可能不依赖其他诸缘单独存在。同时又由于它们是一切疾病之因,所以称为疾。何谓“敌”呢?拥有主权的人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要去哪里就去哪里,可以随心所欲。但是名色法就像一直跟我们作对的敌人一样,不会跟随我们的意愿,不会接受我们不要衰老、不要生病、不要死亡的命令。所以称名色法为敌。

  

何谓“毁”呢?因为名色法必定走向毁灭,最终被老病死所毁坏,所以称为毁。何谓“空”呢?由于五蕴都没有可称为我、我的、造作的我、自主的我,所以称为空。何谓“无我”呢?由于五蕴根本没有主权,并不存在主宰我、恒常之我、造作之我。由于五蕴、名色法根本没有永恒的实体,所以称为无我。其中,无常、毁两种属于无常相,苦、病、疮、箭、恶和疾六种属于苦相,敌、空和无我三种属于无我相。禅修者通过观照初禅五蕴的无常、苦、无我来培育观智,即是经中讲到的:“其处还有色、有受、有想、有行、有识,他观察那些法为无常、苦、病、疮、箭、恶、疾、敌、毁、空、无我。他使心脱离那些法。”类似的修观方法,在《无碍解道》里更详细地教导了40种观法,缅甸传统称之为To40,即40种思维法。这些修观方法属于“思维智”的观法,禅修者可以运用这40种思维法观照一切过去、现在、未来,内在、外在的名色法为无常、苦、病、疮、箭、恶、疾、敌、毁、空、无我等。如此观照之后,禅修者进一步观照诸行法的生灭。培育生灭随观智,观照诸行法的坏灭,培育坏灭随观智,之后再次第地培育怖畏现起智、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审察随观智和行舍智。如果禅修者如此持续地观照诸行法为无常、苦、无我,其心将能从那些法中解脱出来。

  

请大家继续看《大马伦迦经》:“他使心脱离那些法后,心集中于不死界:“此为寂静,此为殊胜,即一切行的止息,一切依的舍遣,爱尽、离贪、灭、涅槃。”他住于其处,得达诸漏尽。”这一段话正好是对《八城经》“他住于其处,得达诸漏尽。”的最佳补充。“他住于其处”:其心持续地修止及修观。先入定,出定之后再修观。我们再结合《逐一经》。《逐一经》讲到,沙利子尊者先进入禅那,从禅那出定之后再修观,这种方法称为“止观双运法”。

  

当时沙利子尊者修了半个月的止观双运法而证得阿拉汉果。他先进入初禅,从初禅出定之后,逐一地辨识初禅名法,接着再观照这些名法为无常、苦、无我。然后再进入第二禅,从第二禅出定之后,再逐一地辨识第二禅名法,并观照这些名法为无常、苦、无我;然后再进入第三禅……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从非想非非想处定出定后,再把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名法当成一个整体,观照其名法为无常、苦、无我。之后他再进入想受灭定,出定之后再继续修观,从而断尽一切烦恼,证得阿拉汉果。这是在《中部》第111 经《逐一经》中佛陀讲述其上首弟子沙利子尊者证得阿拉汉的方法。

  

《八城经》里说:“若尚未得达诸漏尽,也依其法贪、法喜,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从那世间回来。”一位禅修者持续地修观,将能得达诸漏尽。即使今生不能断尽烦恼,也可以证得第三不来果。

  

不过,三果圣者仍然还有很微细的贪。这里讲到的“法贪”“法喜”是指对止观的欲贪。止观确实能灭尽一切欲贪,成就阿拉汉。即使不能成就阿拉汉,也能成为不来者。由于他尚未舍断对止观的欲贪故,以第四禅之思投生到净居天,不再回来此欲界世间。这是论师们的一致说法。因为对止观的欲贪属于很微细的欲贪,即“欲”。这也是十种修观的随烦恼中的一种,因为禅修者还有可能黏着禅修的殊胜境界。“灭尽五下分结”:什么是五下分结呢?

  

“五下分结”的“下分”是指欲界;“结”是指令他投生到欲界的烦恼。五下分结是:有身见、戒禁取见、疑、欲贪和瞋。这五种烦恼能够使有情投生到欲界,所以称为五下分结。禅修者在证得第三不来道时,已经断尽了这五种烦恼。他早在证得初道入流道时,已经断除了有身见、戒禁取见和疑这三种最粗的烦恼;在第三道时,又断除了欲贪和嗔。第三道能断除对一切欲乐的贪求,包括对钱财、男女、享乐等的贪爱,所以不会再投生到欲界。

  

然而,三果圣者还没有断除色贪(对色界生命的贪)和无色贪(对无色界生命的贪),死后还会投生到色界或无色界梵天。三果圣者也断除了一切嗔,所以不可能会生气、发怒、紧张、担心、忧愁、哭泣。“化生者”:即排除了只会发生在欲界的胎生、卵生和湿生三种诞生方式。三果圣者已经灭尽五下分结,他在这一期生命结束后,不再投生到欲界,将会化生到色界或无色界成为梵天人,并且在那里断尽一切烦恼,最终证般涅槃。

  

在《八城经》中,阿难尊者说到一位比库通过精进、热忱而证得初禅,从初禅出定后,观照初禅的五蕴,以止观双运法断尽一切烦恼。即使不能断尽烦恼,也能证得第三不来果。“居士,这即是一法为那位世尊、知者、见者、阿拉汉、正自觉者所说,若有比库住于不放逸、热忱、自励,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未断尽之漏得断尽,未到达之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阿难尊者说:“就是这种先证得初禅,再从初禅出定修观的方法是我们佛陀所教导的。如果禅修者依之精进修行,将能获得解脱、断尽烦恼、证悟涅槃。”

  

前面介绍了修止禅得定力的方法:一共有40种的止禅业处,其中30种可以证得禅那。例如通过修习入出息念证得初禅。从初禅出定之后,可以辨识初禅名法,再通过观照初禅名色法证悟涅槃。在这部《八城经》里,八城的居士问阿难尊者“是否有一法可以证悟涅槃”,阿难尊者讲了证得初禅并依之修观的方法之后,继续说:“再者,居士,比库寻、伺寂止,内洁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成就并住于第二禅。他如是审察、了知:“此第二禅是造作、思念……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这是证得第二禅并依之修观证悟涅槃的方法。

  

那么,应如何证得第二禅呢?我们接着前一次所讲的证得初禅的方法来开始讨论。止业处依所缘可以分为40种,其中有些业处可以证得第四禅,有些只能证得初禅,有些不能证得禅那。在这40 种业处当中,如果把4 种无色定去掉,再把只能到达近行定的10种业处也去掉,就只剩下26种。这26《止观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