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n>种业处都可以证得色界禅那,其中11 种还可以依次证得初禅到第四禅的。哪11种呢?十遍和入出息念。有11种只能证得初禅。哪11 种呢?十不净和身至念。剩下4种是:慈、悲、喜、舍四梵住;其中慈、悲、喜可以依次证得初禅到第三禅,舍梵住直接证得第四禅。这是依禅那来分别业处。
如果禅修者通过专注一种可以证得第四禅的业处来修习的话,随着定力的提升,他可以依次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和第四禅。那么,初、二、三、四禅是依什么来区别的呢?依禅支。如此,想修定依次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不用改变所缘,只需去掉某些禅支即可。我们明白这个要点之后,接着讲证得第二禅的方法。我们继续以入出息念为例子来学习。禅修者持续地专注出现在鼻头或人中一带的似相,而且四种无色界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是依所缘来分的,因为四无色定的所缘各不相同。若依禅支分别,四种无色界定都包括在第四禅之中,因为它们都只有“舍”和“一境性”两个禅支。正因如此,佛陀说到正定时只提及四种禅那,没有提及无色界定,乃是依禅支而说的。
关于禅定的似相,它明亮、晃耀犹如太阳,或者如十五的月亮、宝石、水晶球等等,因人而异。当他能稳固地专注似相持续一段很长的时间,比如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四个小时,业处导师会指导他查有分,也就是在心所依处里去查透明意界。透明意界可以反映我们所看到的景象。例如看到一个人走过来,这时候在我们眼睛的瞳孔里会反映出这个人的影像。同样的,我们的心在想什么,会在心所依处的有分意界反映出什么影像。例如,你在禅坐时想到今天中午吃什么,虽然说你想的那个东西捉摸不到,但是在你的有分意界里已呈现出那个影像了。
当我们专注似相的时候,如果鼻头一带出现很明亮的似相,在有分里也会映现出这个影像。这就是查“有分”的原理。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查有分呢?”因为禅那速行心属于意门心,所有意门心皆依心所依处生起,所以查意门心需要在心所依处里查。如果是眼识,应在眼门里去查。为什么呢?因为拥有五蕴生命者(例如人、动物等)的一切心都必须依靠依处才能生起。既然禅那心属于意门心,我们就应在心所依处里查禅支。禅修者有能力辨识初禅的五禅支——寻、伺、喜、乐、一境性之后,应当练习初禅的五自在。哪五种呢?转向自在、入定自在、住定自在、出定自在和省察自在。
转向自在:随心所欲地将心转向于诸禅支。入定自在:随心所欲地进入初禅。住定自在:随心所欲地住于初禅多长时间。出定自在:随心所欲地按预定时间出定。省察自在:随心所欲地省察诸禅支。转向自在和省察自在有什么区别呢?转向自在是把心转向禅支,省察自在是检查禅支;转向自在是指意门转向心,省察自在是指速行心。如何练习五自在呢?在实际教学中通常会这样教导禅修者:先闭上眼睛专注呼吸,若禅相很快出现,你就下个决意:“让我入定三个小时。”决意后即把心投入到似相当中。可以顺利地将心投入似相并进入初禅,这是“入定自在”。心持续地专注似相不晃动,这是“住定自在”。
当你突然生起一个念头“现在时间到了。”然后很快地把心转向位于“有分”的诸禅支,这是“转向自在”。能清楚查到五禅支,这是“省察自在”。当你出定时,发现入定的时间正好是三个小时,这是“出定自在”。练习五自在之后,才应进一步练习第二禅;没有练习初禅五自在,不要急于上更高的禅那。就像爬山一样,一只脚还没站稳就想抬另一只脚往上踩,可能会摔下去。练习初禅五自在之后,若想要证得更高的禅那,他应当为第二禅而努力。如何证得第二禅呢?他先进入初禅,例如一个小时,出定之后查五禅支。查到五禅支之后,如此思维:“由于初禅接近敌对的五盖,而且还有寻与伺两个粗的禅支,所以其禅支弱,它不如第二禅那么寂静、殊胜。”这样省察后,再专注鼻头一带的似相,入定大约五至十分钟,出定后再去查禅支。
这时他将发现五禅支中的寻与伺非常粗劣,喜、乐、一境性显得很微细。为什么寻与伺两个禅支很粗呢?因为寻与伺的作用是投入所缘和持续不断地思维所缘,它们都是动摇的。于是他决心:“让我去掉寻与伺,进入第二禅。”当他去掉寻、伺之后再把心投入似相。当他专注似相大约半小时或一小时,出定之后感觉一下有没有比初禅更殊胜。若感觉更殊胜,在下一坐他可以练习进入第二禅,从第二禅出定之后再查禅支。若能成功地进入第二禅,他将发现第二禅确实查不到寻与伺这两个禅支,他体验到极强的喜和美妙的乐受。虽然初禅也有喜与乐,但是由于有更粗的寻与伺,他体验到初禅的喜与乐不如第二禅那么明显。例如在晚上开灯,灯光显得很明亮;但是在大白天开灯,灯光感觉就不亮了。其实灯光都是一样亮的,只是在白天有更强的阳光,灯光就显得不亮了。
第二禅也是,由于没有更粗的寻与伺的动摇,所以能体验到很强的喜与乐。刚开始学习进入第二禅时先不要急着练习五自在,而应练习长时间安住于第二禅,例如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乃至更久,成功以后再查禅支。第二禅有三个禅支:喜、乐、一境性。查到禅支后再练习五自在。证得了第二禅,就如经文里所说的:“寻、伺寂止”:第二禅已经止息了寻和伺,没有寻、伺了。“内洁净”:内心洁净。“心专一性”:内心专注、专一。“无寻、无伺”:第二禅已经没有寻、伺。“定生喜、乐”:从与第二禅相应的定力而生起喜与乐受。“成就并住于第二禅”:证得并安住于第二禅。经文继续说:“他如是审察、了知:“此第二禅是造作、思念……。”禅修者从第二禅出定之后,可继续修名色法。
他思维:“第二禅同样也是造作、思念的。”如前所述,第二禅也是由种种因缘和合才生起的,而且也是思念分别的。即使禅定境界再高,还是有为法,还是生灭法,于是对第二禅的五蕴修观。“他住于其处,得达诸漏尽。若尚未得达诸漏尽,也依其法贪、法喜,灭尽五下分结,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不再从那世间回来。”禅修者观照第二禅名色法可以断尽烦恼、证阿拉汉果。即使不能,也可以证得第三不来果。“居士,这即是一法为那位世尊、知者、见者、阿拉汉、正自觉者所说,若有比库住于不放逸、热忱、自励,未解脱之心得解脱,未断尽之漏得断尽,未到达之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
阿难尊者转述佛陀所教导的依第二禅修止观的方法。
接着,阿难尊者又说:“再者,居士,比库离喜,住于舍,念与正知,以身受乐,正如圣者们所说的:“舍、具念、乐住。”成就并住于第三禅。他如是审察、了知:此第三禅是造作、思念……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这是阿难尊者讲述依第三禅修止观、断烦恼的方法。如何依第三禅修止观呢?先要证得第三禅,才有能力依之修观。当禅修者修习了第二禅的五自在之后,可以为证得第三禅而努力。他先次第进入初禅、第二禅,在第二禅住定大约一个小时,出定之后思维“第二禅接近敌对的寻与伺,而且还有喜的激动;喜是粗的,所以禅支也弱,它不如第三禅那么寂静。”如此思维之后,再把心投入似相大约五到十分钟,然后再查第二禅的三个禅支,他将发现其中的喜禅支是很粗的。
“喜”是心的兴奋、激动。虽然“喜”也很好,但相对于乐来说,喜显然是很粗的。于是他决定去掉喜禅支,为证得第三禅而努力。他把心再投入似相,练习进入第三禅。如果他可以进入第三禅,应该练习长时间安住于第三禅三个小时、四个小时,乃至更久。成功证得第三禅之后,再查禅支。第三禅有两个禅支:乐、一境性。第三禅的乐受比第二禅更明显。虽然第二禅也有乐,但由于有更粗的喜在激荡着,会使乐没有那么纯粹。第三禅的乐是一种渗透性的快乐,这种乐是很殊胜的,甚至被说成是世间最美妙的快乐,因为第四禅就没有乐受,已经是平静的舍受了。当他查到第三禅的禅支后,再练习五自在,然后依第三禅来修止观。
接着,… 《止观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