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法要▪P13

  ..續本文上一頁n>種業處都可以證得色界禅那,其中11 種還可以依次證得初禅到第四禅的。哪11種呢?十遍和入出息念。有11種只能證得初禅。哪11 種呢?十不淨和身至念。剩下4種是:慈、悲、喜、舍四梵住;其中慈、悲、喜可以依次證得初禅到第叁禅,舍梵住直接證得第四禅。這是依禅那來分別業處。

  

如果禅修者通過專注一種可以證得第四禅的業處來修習的話,隨著定力的提升,他可以依次證得初禅、第二禅、第叁禅和第四禅。那麼,初、二、叁、四禅是依什麼來區別的呢?依禅支。如此,想修定依次證得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不用改變所緣,只需去掉某些禅支即可。我們明白這個要點之後,接著講證得第二禅的方法。我們繼續以入出息念爲例子來學習。禅修者持續地專注出現在鼻頭或人中一帶的似相,而且四種無色界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是依所緣來分的,因爲四無色定的所緣各不相同。若依禅支分別,四種無色界定都包括在第四禅之中,因爲它們都只有“舍”和“一境性”兩個禅支。正因如此,佛陀說到正定時只提及四種禅那,沒有提及無色界定,乃是依禅支而說的。

  

關于禅定的似相,它明亮、晃耀猶如太陽,或者如十五的月亮、寶石、水晶球等等,因人而異。當他能穩固地專注似相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比如兩個小時、叁個小時、四個小時,業處導師會指導他查有分,也就是在心所依處裏去查透明意界。透明意界可以反映我們所看到的景象。例如看到一個人走過來,這時候在我們眼睛的瞳孔裏會反映出這個人的影像。同樣的,我們的心在想什麼,會在心所依處的有分意界反映出什麼影像。例如,你在禅坐時想到今天中午吃什麼,雖然說你想的那個東西捉摸不到,但是在你的有分意界裏已呈現出那個影像了。

  

當我們專注似相的時候,如果鼻頭一帶出現很明亮的似相,在有分裏也會映現出這個影像。這就是查“有分”的原理。有人會問:“爲什麼要查有分呢?”因爲禅那速行心屬于意門心,所有意門心皆依心所依處生起,所以查意門心需要在心所依處裏查。如果是眼識,應在眼門裏去查。爲什麼呢?因爲擁有五蘊生命者(例如人、動物等)的一切心都必須依靠依處才能生起。既然禅那心屬于意門心,我們就應在心所依處裏查禅支。禅修者有能力辨識初禅的五禅支——尋、伺、喜、樂、一境性之後,應當練習初禅的五自在。哪五種呢?轉向自在、入定自在、住定自在、出定自在和省察自在。

  

轉向自在:隨心所欲地將心轉向于諸禅支。入定自在:隨心所欲地進入初禅。住定自在:隨心所欲地住于初禅多長時間。出定自在:隨心所欲地按預定時間出定。省察自在:隨心所欲地省察諸禅支。轉向自在和省察自在有什麼區別呢?轉向自在是把心轉向禅支,省察自在是檢查禅支;轉向自在是指意門轉向心,省察自在是指速行心。如何練習五自在呢?在實際教學中通常會這樣教導禅修者:先閉上眼睛專注呼吸,若禅相很快出現,你就下個決意:“讓我入定叁個小時。”決意後即把心投入到似相當中。可以順利地將心投入似相並進入初禅,這是“入定自在”。心持續地專注似相不晃動,這是“住定自在”。

  

當你突然生起一個念頭“現在時間到了。”然後很快地把心轉向位于“有分”的諸禅支,這是“轉向自在”。能清楚查到五禅支,這是“省察自在”。當你出定時,發現入定的時間正好是叁個小時,這是“出定自在”。練習五自在之後,才應進一步練習第二禅;沒有練習初禅五自在,不要急于上更高的禅那。就像爬山一樣,一只腳還沒站穩就想擡另一只腳往上踩,可能會摔下去。練習初禅五自在之後,若想要證得更高的禅那,他應當爲第二禅而努力。如何證得第二禅呢?他先進入初禅,例如一個小時,出定之後查五禅支。查到五禅支之後,如此思維:“由于初禅接近敵對的五蓋,而且還有尋與伺兩個粗的禅支,所以其禅支弱,它不如第二禅那麼寂靜、殊勝。”這樣省察後,再專注鼻頭一帶的似相,入定大約五至十分鍾,出定後再去查禅支。

  

這時他將發現五禅支中的尋與伺非常粗劣,喜、樂、一境性顯得很微細。爲什麼尋與伺兩個禅支很粗呢?因爲尋與伺的作用是投入所緣和持續不斷地思維所緣,它們都是動搖的。于是他決心:“讓我去掉尋與伺,進入第二禅。”當他去掉尋、伺之後再把心投入似相。當他專注似相大約半小時或一小時,出定之後感覺一下有沒有比初禅更殊勝。若感覺更殊勝,在下一坐他可以練習進入第二禅,從第二禅出定之後再查禅支。若能成功地進入第二禅,他將發現第二禅確實查不到尋與伺這兩個禅支,他體驗到極強的喜和美妙的樂受。雖然初禅也有喜與樂,但是由于有更粗的尋與伺,他體驗到初禅的喜與樂不如第二禅那麼明顯。例如在晚上開燈,燈光顯得很明亮;但是在大白天開燈,燈光感覺就不亮了。其實燈光都是一樣亮的,只是在白天有更強的陽光,燈光就顯得不亮了。

  

第二禅也是,由于沒有更粗的尋與伺的動搖,所以能體驗到很強的喜與樂。剛開始學習進入第二禅時先不要急著練習五自在,而應練習長時間安住于第二禅,例如兩個小時、叁個小時乃至更久,成功以後再查禅支。第二禅有叁個禅支:喜、樂、一境性。查到禅支後再練習五自在。證得了第二禅,就如經文裏所說的:“尋、伺寂止”:第二禅已經止息了尋和伺,沒有尋、伺了。“內潔淨”:內心潔淨。“心專一性”:內心專注、專一。“無尋、無伺”:第二禅已經沒有尋、伺。“定生喜、樂”:從與第二禅相應的定力而生起喜與樂受。“成就並住于第二禅”:證得並安住于第二禅。經文繼續說:“他如是審察、了知:“此第二禅是造作、思念……。”禅修者從第二禅出定之後,可繼續修名色法。

  

他思維:“第二禅同樣也是造作、思念的。”如前所述,第二禅也是由種種因緣和合才生起的,而且也是思念分別的。即使禅定境界再高,還是有爲法,還是生滅法,于是對第二禅的五蘊修觀。“他住于其處,得達諸漏盡。若尚未得達諸漏盡,也依其法貪、法喜,滅盡五下分結,成爲化生者,在那裏般涅槃,不再從那世間回來。”禅修者觀照第二禅名色法可以斷盡煩惱、證阿拉漢果。即使不能,也可以證得第叁不來果。“居士,這即是一法爲那位世尊、知者、見者、阿拉漢、正自覺者所說,若有比庫住于不放逸、熱忱、自勵,未解脫之心得解脫,未斷盡之漏得斷盡,未到達之無上解縛安穩得到達。”

  

阿難尊者轉述佛陀所教導的依第二禅修止觀的方法。

  

接著,阿難尊者又說:“再者,居士,比庫離喜,住于舍,念與正知,以身受樂,正如聖者們所說的:“舍、具念、樂住。”成就並住于第叁禅。他如是審察、了知:此第叁禅是造作、思念……無上解縛安穩得到達。”這是阿難尊者講述依第叁禅修止觀、斷煩惱的方法。如何依第叁禅修止觀呢?先要證得第叁禅,才有能力依之修觀。當禅修者修習了第二禅的五自在之後,可以爲證得第叁禅而努力。他先次第進入初禅、第二禅,在第二禅住定大約一個小時,出定之後思維“第二禅接近敵對的尋與伺,而且還有喜的激動;喜是粗的,所以禅支也弱,它不如第叁禅那麼寂靜。”如此思維之後,再把心投入似相大約五到十分鍾,然後再查第二禅的叁個禅支,他將發現其中的喜禅支是很粗的。

  

“喜”是心的興奮、激動。雖然“喜”也很好,但相對于樂來說,喜顯然是很粗的。于是他決定去掉喜禅支,爲證得第叁禅而努力。他把心再投入似相,練習進入第叁禅。如果他可以進入第叁禅,應該練習長時間安住于第叁禅叁個小時、四個小時,乃至更久。成功證得第叁禅之後,再查禅支。第叁禅有兩個禅支:樂、一境性。第叁禅的樂受比第二禅更明顯。雖然第二禅也有樂,但由于有更粗的喜在激蕩著,會使樂沒有那麼純粹。第叁禅的樂是一種滲透性的快樂,這種樂是很殊勝的,甚至被說成是世間最美妙的快樂,因爲第四禅就沒有樂受,已經是平靜的舍受了。當他查到第叁禅的禅支後,再練習五自在,然後依第叁禅來修止觀。

  

接著,…

《止觀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