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阿難尊者繼續說:“再者,居士,比庫舍斷樂與舍斷苦,先前的喜、憂已滅沒,不苦不樂,舍、念、清淨,成就並住于第四禅。他如是審察、了知:“此第四禅是造作、思念……無上解縛安穩得到達。”這是依第四禅修止觀、斷煩惱的方法。如何證得第四禅呢?第四禅以第叁禅爲基礎。禅修者熟練了第叁禅的五自在之後,可以爲證得第四禅而努力。他先次第地進入初禅到第叁禅,出定後再查第叁禅的兩個禅支:樂與一境性。他思維:“第叁禅接近敵對的喜,同時樂禅支是粗的,所以禅支也弱,它不如第四禅那麼寂靜、殊勝。”如此省思後把心投入似相,然後再查禅支,這時候他將發現樂禅支變得很粗,于是決意把樂平息下來,進入更寂靜、平靜的第四禅。當他有能力進入第四禅之後,應練習長時間安住于第四禅叁個小時、四個小時,乃至更久,然後查禅支。第四禅還是有兩個禅支:舍、一境性。
第叁禅的樂和第四禅的舍都屬于受心所。有叁種受: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受;不苦不樂受也稱爲舍受。一切心必然伴隨著受心所,第四禅也是有受,只是這種受被體驗爲平靜、中舍的受。所以第四禅也是有兩個禅支,只不過是把樂平息下來,變成舍受,而不是去掉。“心一境性”是一切禅定都必定有的禅支。學過《阿毗達摩》的禅修者知道,並沒有一種心所叫做定,定就是心一境性心所。理解這一點很重要:想要培養定力,就要保持心只專注一個所緣的狀態。如果心胡思亂想,那就不叫心一境性,而是心多境性了。禅修者證得第四禅之後,再練習五自在,然後再對第四禅修觀。他先從第四禅出定,再觀照第四禅的名色法。他從辨識第四禅的舍和一境性兩個禅支開始,依次觀照其他的相應名法、名色法,再觀照它們爲無常、苦、無我。這是依照初、二、叁、四禅修習止觀的方法。
接著,阿難尊者繼續說:“再者,居士,比庫以慈俱之心遍滿一方而住,如此第二、如此第叁、如此第四,如是上、下、四隅、一切處,一切如自己,對具一切[有情]的世間以慈俱之心、廣、大、無量、無怨敵、無瞋害遍滿而住。他如是審察、了知:“此慈心解脫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無常、滅法。”他住于其處……無上解縛安穩得到達。”阿難尊者接著講依慈心修定再修觀,乃至斷煩惱、證涅槃的方法。只是修慈心禅那是不可能斷除煩惱的;通過修慈證得的慈心解脫叫做“時解脫”。時,即暫時。因爲禅修者進入慈心禅時,其定力鎮伏了煩惱,使煩惱沒機會現起;但在出定後,若是不如理作意的話,煩惱仍然會生起,所以稱爲“時解脫”,即暫時性的解脫。還有一種解脫叫“非時解脫”,這是指聖道,因爲聖道能徹底斷除煩惱,而非暫時性的鎮伏,故
稱“非時解脫”。
禅那是鎮伏斷,用鎮伏的方式斷除煩惱;聖道是正斷斷,即完全地斷除。這裏的慈心解脫屬于鎮伏斷,即在入慈心禅那期間解脫了五蓋。修習慈心可以證得初禅、第二禅、第叁禅,但不能證得第四禅。慈心的對象是一切衆生,慈心成就則稱爲“梵住”。由于心對一切衆生正確地行道,住于最勝之處,所以稱爲梵住;又由于其心猶如梵天般以無過失的心而住,所以稱爲梵住。它又稱爲無量心,無量是沒有界限的意思。由于成就了慈心禅那,其心對一切衆生沒有界限,他不會說“我對你不散播慈愛。”他對所有衆生沒有界限、沒有限製地散播慈愛,不會把任何衆生排除在外,所以稱爲無量心。同時,衆生是不可數、無限量的,其心緣取無限量的衆生,心對無量的衆生遍滿而住,所以稱爲無量心。
如何修習慈無量心呢?慈無量心的所緣是一切衆生。但對初學者來說,一開始要對一切衆生修慈是不容易的。假如他想到其他衆生對他的不好、委屈、冤枉、加害時,會變得忿忿不平,甚至生起憎恨心,此時是很難對此類衆生散播慈愛的。因此,在散播慈愛時,應先選定對象,先嘗試破除人與人之間的界限。剛開始修慈的時候,不適合對幾種人修慈。哪幾種人呢?1. 討厭者:即你不喜歡的人,經常跟你作對的人,或是你跟他作對的人,這些人不適合作爲修慈的對象。爲什麼呢?因爲若你對他修慈的話,往往會想起他曾經加害你、批評你、毀謗你,或者你討厭他、憎恨他,一想起他就冒火,怎麼可能把慈愛培育起來呢?2. 異性:因爲慈愛是希望對方快樂,所以心能柔和地貼近對方。
如果對方是異性的話,很容易生起貪愛。正如有一位大臣之子到寺院向大長老請求慈心業處,他問大長老:“尊者,我應當對誰修慈?”長老回答:“對你所愛的人修慈。”他認爲所愛的人就是妻子,于是對其妻子修慈,結果整個晚上都在他妻子門口敲門。所以,修慈、悲、喜、舍有成功的時候,也有失敗的時候。如果修慈修出貪愛,那叫失敗,所以不應該對異性修慈。不過,現在有些人是同性戀,對他們也真沒辦法。3. 去世者:不應該對已經死去的人修慈。對死去的人修慈不能證得禅那。4. 極親愛者:對極親愛的人修慈,由于太在意他們的苦、樂而變得緊張,內心將無法平靜。5. 自己:對自己持續地修慈也不行,因爲無論對自己修慈多久,也不能證得禅那。但是在剛開始的時候,對自己修慈容易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如此應先對自己修慈。
在傳統上,有四句話是對自己修慈:願我是沒有怨敵,沒有身體的惱苦;擁有自己的快樂,能保住自己的快樂。用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式對自己修慈是:“願我沒有危難,願我沒有心靈或精神上的痛苦,願我沒有身體的痛苦,願我安穩快樂!”你只需取這四句話中的其中一句,自己先感受一下,先學習祝福自己,先對自己好。唯有能善待自己,才能善待他人。那些對自己散播慈愛都散播不起來的人,往往跟自己過不去,性格容易煩躁,更需要修慈。在此,以第四句“願我安穩快樂!”爲例子。
自己先想想:我希望自己倒黴、痛苦嗎?我希望擁有快樂嗎?只要心理正常的人,都不喜歡自己痛苦,都希望自己快樂、開心,于是你用心去感受。當你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快樂時,再選一位你恭敬的人,要選同性,不要選異性。假如找不到恭敬的人,可以選你感恩的人,也就是曾經真誠地幫助過你的人,或是曾經真心爲你付出的好朋友。總之,只要是你希望對方快樂的人,就可以對他修慈。如果你有他的照片,可以先看他表情快樂的照片,不要看他愁眉苦臉的照片,否則你的慈心較難發出來。沒照片的話,也可以回憶他對你好的那種印象。想像他坐在你前面大約兩、叁米的地方,如果你祝願他沒有心靈的痛苦,就觀想他真的沒有心靈痛苦的樣子,然後再把這種祝願真誠地往對方散播。你心中可以默念“願此善人(或恩人、老師……)沒有內心的痛苦!”專心地祝願,用心去感受對方真的沒有痛苦,你將會感受到這份真誠、良善的祝願不斷地往對方推。重複這種祝願,維持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兩個小時……。
如果禅修者可以持續維持這種良好的祝願,而且對方的影像很清晰,就有可能證得禅那。在帕奧禅林最近就有一位禅修者,我教他修慈,本來只是想調調他的心,結果他修慈可以一坐坐兩個小時乃至更久;再教他查禅支,竟然也可以查到禅支。這是一個修慈成功的例子。有兩種散播慈愛的方法:第一、調心法;第二、根本業處法。調心法是當禅修者可以對一個對象持續散播慈愛時,再教他另選對象,對另外一個人散播慈愛,其目的是讓他的心調柔。根本業處法是禅修者選定一個對象持續散播慈愛直到證得初禅,再上第二禅、第叁禅,也就是以慈心禅那作爲根本業處。無論是調心法還是根本業處法,此時都應該再選另一位恭敬或感恩的人散播慈愛。
如此向幾位恭敬的人散播慈愛後,再選親愛的人爲對象。若是女衆,可以對自己的母親、女兒或姊妹散播慈愛;若是男衆,就對其父親、兒子或兄弟散播慈愛。對敬愛的和親愛的人散播慈愛之後,再對中性者散播慈愛。中性者就是你既不會很喜歡、也不會討厭的人,例如普通朋友。對出家衆來說則是同梵行者、同法者;對在家衆來說則是同事、朋友、所認識的人。嘗試選十位中性者並對他們散播慈愛,而且每一位都應達到相同的程度。也就是說,向親愛的人散播慈愛和向中性的人散播慈愛都一樣,可以毫無障礙。做到這樣之後,再… 《止觀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