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阿难尊者继续说:“再者,居士,比库舍断乐与舍断苦,先前的喜、忧已灭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并住于第四禅。他如是审察、了知:“此第四禅是造作、思念……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这是依第四禅修止观、断烦恼的方法。如何证得第四禅呢?第四禅以第三禅为基础。禅修者熟练了第三禅的五自在之后,可以为证得第四禅而努力。他先次第地进入初禅到第三禅,出定后再查第三禅的两个禅支:乐与一境性。他思维:“第三禅接近敌对的喜,同时乐禅支是粗的,所以禅支也弱,它不如第四禅那么寂静、殊胜。”如此省思后把心投入似相,然后再查禅支,这时候他将发现乐禅支变得很粗,于是决意把乐平息下来,进入更寂静、平静的第四禅。当他有能力进入第四禅之后,应练习长时间安住于第四禅三个小时、四个小时,乃至更久,然后查禅支。第四禅还是有两个禅支:舍、一境性。
第三禅的乐和第四禅的舍都属于受心所。有三种受: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受;不苦不乐受也称为舍受。一切心必然伴随着受心所,第四禅也是有受,只是这种受被体验为平静、中舍的受。所以第四禅也是有两个禅支,只不过是把乐平息下来,变成舍受,而不是去掉。“心一境性”是一切禅定都必定有的禅支。学过《阿毗达摩》的禅修者知道,并没有一种心所叫做定,定就是心一境性心所。理解这一点很重要:想要培养定力,就要保持心只专注一个所缘的状态。如果心胡思乱想,那就不叫心一境性,而是心多境性了。禅修者证得第四禅之后,再练习五自在,然后再对第四禅修观。他先从第四禅出定,再观照第四禅的名色法。他从辨识第四禅的舍和一境性两个禅支开始,依次观照其他的相应名法、名色法,再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这是依照初、二、三、四禅修习止观的方法。
接着,阿难尊者继续说:“再者,居士,比库以慈俱之心遍满一方而住,如此第二、如此第三、如此第四,如是上、下、四隅、一切处,一切如自己,对具一切[有情]的世间以慈俱之心、广、大、无量、无怨敌、无瞋害遍满而住。他如是审察、了知:“此慈心解脱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无常、灭法。”他住于其处……无上解缚安稳得到达。”阿难尊者接着讲依慈心修定再修观,乃至断烦恼、证涅槃的方法。只是修慈心禅那是不可能断除烦恼的;通过修慈证得的慈心解脱叫做“时解脱”。时,即暂时。因为禅修者进入慈心禅时,其定力镇伏了烦恼,使烦恼没机会现起;但在出定后,若是不如理作意的话,烦恼仍然会生起,所以称为“时解脱”,即暂时性的解脱。还有一种解脱叫“非时解脱”,这是指圣道,因为圣道能彻底断除烦恼,而非暂时性的镇伏,故
称“非时解脱”。
禅那是镇伏断,用镇伏的方式断除烦恼;圣道是正断断,即完全地断除。这里的慈心解脱属于镇伏断,即在入慈心禅那期间解脱了五盖。修习慈心可以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但不能证得第四禅。慈心的对象是一切众生,慈心成就则称为“梵住”。由于心对一切众生正确地行道,住于最胜之处,所以称为梵住;又由于其心犹如梵天般以无过失的心而住,所以称为梵住。它又称为无量心,无量是没有界限的意思。由于成就了慈心禅那,其心对一切众生没有界限,他不会说“我对你不散播慈爱。”他对所有众生没有界限、没有限制地散播慈爱,不会把任何众生排除在外,所以称为无量心。同时,众生是不可数、无限量的,其心缘取无限量的众生,心对无量的众生遍满而住,所以称为无量心。
如何修习慈无量心呢?慈无量心的所缘是一切众生。但对初学者来说,一开始要对一切众生修慈是不容易的。假如他想到其他众生对他的不好、委屈、冤枉、加害时,会变得忿忿不平,甚至生起憎恨心,此时是很难对此类众生散播慈爱的。因此,在散播慈爱时,应先选定对象,先尝试破除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刚开始修慈的时候,不适合对几种人修慈。哪几种人呢?1. 讨厌者:即你不喜欢的人,经常跟你作对的人,或是你跟他作对的人,这些人不适合作为修慈的对象。为什么呢?因为若你对他修慈的话,往往会想起他曾经加害你、批评你、毁谤你,或者你讨厌他、憎恨他,一想起他就冒火,怎么可能把慈爱培育起来呢?2. 异性:因为慈爱是希望对方快乐,所以心能柔和地贴近对方。
如果对方是异性的话,很容易生起贪爱。正如有一位大臣之子到寺院向大长老请求慈心业处,他问大长老:“尊者,我应当对谁修慈?”长老回答:“对你所爱的人修慈。”他认为所爱的人就是妻子,于是对其妻子修慈,结果整个晚上都在他妻子门口敲门。所以,修慈、悲、喜、舍有成功的时候,也有失败的时候。如果修慈修出贪爱,那叫失败,所以不应该对异性修慈。不过,现在有些人是同性恋,对他们也真没办法。3. 去世者:不应该对已经死去的人修慈。对死去的人修慈不能证得禅那。4. 极亲爱者:对极亲爱的人修慈,由于太在意他们的苦、乐而变得紧张,内心将无法平静。5. 自己:对自己持续地修慈也不行,因为无论对自己修慈多久,也不能证得禅那。但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对自己修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如此应先对自己修慈。
在传统上,有四句话是对自己修慈:愿我是没有怨敌,没有身体的恼苦;拥有自己的快乐,能保住自己的快乐。用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对自己修慈是:“愿我没有危难,愿我没有心灵或精神上的痛苦,愿我没有身体的痛苦,愿我安稳快乐!”你只需取这四句话中的其中一句,自己先感受一下,先学习祝福自己,先对自己好。唯有能善待自己,才能善待他人。那些对自己散播慈爱都散播不起来的人,往往跟自己过不去,性格容易烦躁,更需要修慈。在此,以第四句“愿我安稳快乐!”为例子。
自己先想想:我希望自己倒霉、痛苦吗?我希望拥有快乐吗?只要心理正常的人,都不喜欢自己痛苦,都希望自己快乐、开心,于是你用心去感受。当你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快乐时,再选一位你恭敬的人,要选同性,不要选异性。假如找不到恭敬的人,可以选你感恩的人,也就是曾经真诚地帮助过你的人,或是曾经真心为你付出的好朋友。总之,只要是你希望对方快乐的人,就可以对他修慈。如果你有他的照片,可以先看他表情快乐的照片,不要看他愁眉苦脸的照片,否则你的慈心较难发出来。没照片的话,也可以回忆他对你好的那种印象。想像他坐在你前面大约两、三米的地方,如果你祝愿他没有心灵的痛苦,就观想他真的没有心灵痛苦的样子,然后再把这种祝愿真诚地往对方散播。你心中可以默念“愿此善人(或恩人、老师……)没有内心的痛苦!”专心地祝愿,用心去感受对方真的没有痛苦,你将会感受到这份真诚、良善的祝愿不断地往对方推。重复这种祝愿,维持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两个小时……。
如果禅修者可以持续维持这种良好的祝愿,而且对方的影像很清晰,就有可能证得禅那。在帕奥禅林最近就有一位禅修者,我教他修慈,本来只是想调调他的心,结果他修慈可以一坐坐两个小时乃至更久;再教他查禅支,竟然也可以查到禅支。这是一个修慈成功的例子。有两种散播慈爱的方法:第一、调心法;第二、根本业处法。调心法是当禅修者可以对一个对象持续散播慈爱时,再教他另选对象,对另外一个人散播慈爱,其目的是让他的心调柔。根本业处法是禅修者选定一个对象持续散播慈爱直到证得初禅,再上第二禅、第三禅,也就是以慈心禅那作为根本业处。无论是调心法还是根本业处法,此时都应该再选另一位恭敬或感恩的人散播慈爱。
如此向几位恭敬的人散播慈爱后,再选亲爱的人为对象。若是女众,可以对自己的母亲、女儿或姊妹散播慈爱;若是男众,就对其父亲、儿子或兄弟散播慈爱。对敬爱的和亲爱的人散播慈爱之后,再对中性者散播慈爱。中性者就是你既不会很喜欢、也不会讨厌的人,例如普通朋友。对出家众来说则是同梵行者、同法者;对在家众来说则是同事、朋友、所认识的人。尝试选十位中性者并对他们散播慈爱,而且每一位都应达到相同的程度。也就是说,向亲爱的人散播慈爱和向中性的人散播慈爱都一样,可以毫无障碍。做到这样之后,再… 《止观法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