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超越生與滅兩端,所以說是無常。
何謂“苦”呢?因爲名色法一直都遭到生滅的逼迫,以逼迫性爲苦。一個人在禅那當中那麼快樂,爲什麼說是苦呢?這裏的苦不是痛苦的苦,也不是心的悲哀、憂傷,而是禅那名法本身也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它們一直也受到生滅的逼迫,這也稱爲苦。有叁種苦:苦苦、變易苦及行苦。苦苦是指身體的痛苦和內心煎熬之苦;變易苦是指即使快樂的感受也會變易消失;行苦是指一切行法以其具有生滅的本質而稱爲苦。何謂“病”呢?因爲名色法必須依諸緣才能維持,是一切身心疾病發生的基地,所以稱爲病。何謂“瘡”呢?包括禅那在內的一切名色法都與苦苦、變易苦及行苦相應,必須緣于目標和相應法才能存在,因此導致經常流煩惱的不淨,就好像瘡口流出的膿一樣,所以稱爲瘡。心緣取目標會産生貪欲等煩惱,這些煩惱就像從名色瘡中流出來的膿一樣。
又由于名色法之前不存在,一旦生起即突然的膨脹,達到住時成熟,到最後的破滅,好像膿瘡一樣。何謂“箭”呢?由于名色法帶來生滅的逼迫,好像身體被箭射中般産生的苦受。或者說名色法好像箭一樣,射中我們的身體難以拔出來,正如人想要解脫名色法是很困難的,所以稱爲箭。何謂“惡”呢?因爲名色法是佛陀等一切聖者所诃責的不善法,它會導致損失,是種種惡發生的基地,所以稱爲惡。何謂“疾”呢?好像患了重病的人不能自己行走,需要其他人扶助才能夠走動;同樣的,諸蘊不可能不依賴其他諸緣單獨存在。同時又由于它們是一切疾病之因,所以稱爲疾。何謂“敵”呢?擁有主權的人想要做什麼就做什麼,想要去哪裏就去哪裏,可以隨心所欲。但是名色法就像一直跟我們作對的敵人一樣,不會跟隨我們的意願,不會接受我們不要衰老、不要生病、不要死亡的命令。所以稱名色法爲敵。
何謂“毀”呢?因爲名色法必定走向毀滅,最終被老病死所毀壞,所以稱爲毀。何謂“空”呢?由于五蘊都沒有可稱爲我、我的、造作的我、自主的我,所以稱爲空。何謂“無我”呢?由于五蘊根本沒有主權,並不存在主宰我、恒常之我、造作之我。由于五蘊、名色法根本沒有永恒的實體,所以稱爲無我。其中,無常、毀兩種屬于無常相,苦、病、瘡、箭、惡和疾六種屬于苦相,敵、空和無我叁種屬于無我相。禅修者通過觀照初禅五蘊的無常、苦、無我來培育觀智,即是經中講到的:“其處還有色、有受、有想、有行、有識,他觀察那些法爲無常、苦、病、瘡、箭、惡、疾、敵、毀、空、無我。他使心脫離那些法。”類似的修觀方法,在《無礙解道》裏更詳細地教導了40種觀法,緬甸傳統稱之爲To40,即40種思維法。這些修觀方法屬于“思維智”的觀法,禅修者可以運用這40種思維法觀照一切過去、現在、未來,內在、外在的名色法爲無常、苦、病、瘡、箭、惡、疾、敵、毀、空、無我等。如此觀照之後,禅修者進一步觀照諸行法的生滅。培育生滅隨觀智,觀照諸行法的壞滅,培育壞滅隨觀智,之後再次第地培育怖畏現起智、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欲解脫智、審察隨觀智和行舍智。如果禅修者如此持續地觀照諸行法爲無常、苦、無我,其心將能從那些法中解脫出來。
請大家繼續看《大馬倫迦經》:“他使心脫離那些法後,心集中于不死界:“此爲寂靜,此爲殊勝,即一切行的止息,一切依的舍遣,愛盡、離貪、滅、涅槃。”他住于其處,得達諸漏盡。”這一段話正好是對《八城經》“他住于其處,得達諸漏盡。”的最佳補充。“他住于其處”:其心持續地修止及修觀。先入定,出定之後再修觀。我們再結合《逐一經》。《逐一經》講到,沙利子尊者先進入禅那,從禅那出定之後再修觀,這種方法稱爲“止觀雙運法”。
當時沙利子尊者修了半個月的止觀雙運法而證得阿拉漢果。他先進入初禅,從初禅出定之後,逐一地辨識初禅名法,接著再觀照這些名法爲無常、苦、無我。然後再進入第二禅,從第二禅出定之後,再逐一地辨識第二禅名法,並觀照這些名法爲無常、苦、無我;然後再進入第叁禅……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從非想非非想處定出定後,再把非想非非想處定的名法當成一個整體,觀照其名法爲無常、苦、無我。之後他再進入想受滅定,出定之後再繼續修觀,從而斷盡一切煩惱,證得阿拉漢果。這是在《中部》第111 經《逐一經》中佛陀講述其上首弟子沙利子尊者證得阿拉漢的方法。
《八城經》裏說:“若尚未得達諸漏盡,也依其法貪、法喜,滅盡五下分結,成爲化生者,在那裏般涅槃,不再從那世間回來。”一位禅修者持續地修觀,將能得達諸漏盡。即使今生不能斷盡煩惱,也可以證得第叁不來果。
不過,叁果聖者仍然還有很微細的貪。這裏講到的“法貪”“法喜”是指對止觀的欲貪。止觀確實能滅盡一切欲貪,成就阿拉漢。即使不能成就阿拉漢,也能成爲不來者。由于他尚未舍斷對止觀的欲貪故,以第四禅之思投生到淨居天,不再回來此欲界世間。這是論師們的一致說法。因爲對止觀的欲貪屬于很微細的欲貪,即“欲”。這也是十種修觀的隨煩惱中的一種,因爲禅修者還有可能黏著禅修的殊勝境界。“滅盡五下分結”:什麼是五下分結呢?
“五下分結”的“下分”是指欲界;“結”是指令他投生到欲界的煩惱。五下分結是:有身見、戒禁取見、疑、欲貪和瞋。這五種煩惱能夠使有情投生到欲界,所以稱爲五下分結。禅修者在證得第叁不來道時,已經斷盡了這五種煩惱。他早在證得初道入流道時,已經斷除了有身見、戒禁取見和疑這叁種最粗的煩惱;在第叁道時,又斷除了欲貪和嗔。第叁道能斷除對一切欲樂的貪求,包括對錢財、男女、享樂等的貪愛,所以不會再投生到欲界。
然而,叁果聖者還沒有斷除色貪(對色界生命的貪)和無色貪(對無色界生命的貪),死後還會投生到色界或無色界梵天。叁果聖者也斷除了一切嗔,所以不可能會生氣、發怒、緊張、擔心、憂愁、哭泣。“化生者”:即排除了只會發生在欲界的胎生、卵生和濕生叁種誕生方式。叁果聖者已經滅盡五下分結,他在這一期生命結束後,不再投生到欲界,將會化生到色界或無色界成爲梵天人,並且在那裏斷盡一切煩惱,最終證般涅槃。
在《八城經》中,阿難尊者說到一位比庫通過精進、熱忱而證得初禅,從初禅出定後,觀照初禅的五蘊,以止觀雙運法斷盡一切煩惱。即使不能斷盡煩惱,也能證得第叁不來果。“居士,這即是一法爲那位世尊、知者、見者、阿拉漢、正自覺者所說,若有比庫住于不放逸、熱忱、自勵,未解脫之心得解脫,未斷盡之漏得斷盡,未到達之無上解縛安穩得到達。”阿難尊者說:“就是這種先證得初禅,再從初禅出定修觀的方法是我們佛陀所教導的。如果禅修者依之精進修行,將能獲得解脫、斷盡煩惱、證悟涅槃。”
前面介紹了修止禅得定力的方法:一共有40種的止禅業處,其中30種可以證得禅那。例如通過修習入出息念證得初禅。從初禅出定之後,可以辨識初禅名法,再通過觀照初禅名色法證悟涅槃。在這部《八城經》裏,八城的居士問阿難尊者“是否有一法可以證悟涅槃”,阿難尊者講了證得初禅並依之修觀的方法之後,繼續說:“再者,居士,比庫尋、伺寂止,內潔淨,心專一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成就並住于第二禅。他如是審察、了知:“此第二禅是造作、思念……無上解縛安穩得到達。”這是證得第二禅並依之修觀證悟涅槃的方法。
那麼,應如何證得第二禅呢?我們接著前一次所講的證得初禅的方法來開始討論。止業處依所緣可以分爲40種,其中有些業處可以證得第四禅,有些只能證得初禅,有些不能證得禅那。在這40 種業處當中,如果把4 種無色定去掉,再把只能到達近行定的10種業處也去掉,就只剩下26種。這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