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依照同樣的方法繼續辨識——“識”:初禅的禅心。初禅禅心是識知似相。“觸”:心與似相的接觸。“受”:體驗似相的樂受。“想”:知道“這是似相”。“思”:心對似相采取行動。“一境性”:心只專注一個目標——似相。“名命根”:維持相應名法的生命。“作意”:使心導向似相。“尋”:把心投入似相。“伺”:持續地省察似相。“勝解”:確定這是似相。“精進”:心對似相的努力。
“喜”:五禅支之一,心喜歡似相。“欲”:心欲求、需要似相。“信”:心對似相有信心。“念”:把心沈入似相不忘失。“慚”:厭惡惡行。“愧”:害怕作惡。“無貪”:不貪求、不執著目標。“無瞋”:心不對抗目標。“中舍性”:心保持平等。“身輕安、心輕安”:心所與心安甯平靜。“身輕快性、心輕快性”:心所與心敏銳、不沈重。“身柔軟性、心柔軟性”:心所與心柔軟、不僵硬。“身適業性、心適業性”:心所與心適合工作。“身練達性、心練達性”:心所與心健全、無殘缺。“身正直性、心正直性”:心所與心正直、不狡詐。“慧根”:心清楚地覺知似相。
這34個名法是初禅心具有的名法。禅修者先從初禅出定之後,再逐一地辨識這34 個初禅名法。這些初禅名法依何生起呢?依心所依處色生起。須知在五蘊有世間,所有的名法都必須依靠色法才能生起。眼識必須依眼依處而生,眼依處是色法;耳識必須依耳依處而生,鼻識、舌識、身識必須依鼻、舌、身依處而生,其余所有的意識都必須依心所依處而生起。也就是說,禅修者除了辨識名法之外,還必須觀照名法所依靠生起的所依身,所依身是色法。當他辨識初禅的名法之後,還必須辨識心所依處裏的四界以及四界所造色,繼續修色業處。他辨識了初禅名法,再辨識色法,成就名色分別智,了知此身心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這些初禅名法必須具足所緣、依處、作意等諸緣才能生起。沒有所緣,禅那不會生起;沒有作意,沒有依處,禅那也不會生起。所謂禅那名法也是造作的、因緣和合的。這也是佛陀教法的高明之處!
修定外道也能夠入定,但他們認爲定境是非常殊勝、寂靜、愉悅、快樂的,並執著這就是解脫。唯有佛陀才教導我們從定中出來之後,連禅那本身也要觀照其爲諸緣和合的。只要是諸緣和合之法,必定具有生相、住相、滅相。因爲諸緣和合而生,諸緣離散即滅,但這還是粗略之說。若從細而說,禅那名法具有生滅相,它們是剎那、剎那生滅的。當他了知禅那名法也是諸緣和合、具生滅相,即可對禅那名法修觀。而《中部.八城經》的經文更詳細提到:“他如是審察、了知:“此初禅是造作、思念。””“造作”:是經造作而生。
“思念”:思念分別。禅修者須辨識名法與色法,並了知名色法是諸緣和合的。禅那心必須以色法作爲依處,色法是具毀滅性的。正如佛陀所說的:以變壞故爲色法。即使禅那再殊勝,它仍然必須依靠極快速變壞的色法才能生起,仍然是諸緣和合、造作出來的。同時,禅那的所緣屬于概念法,概念法也是由心想而生的。由于初禅須以色法爲依處,其所緣是由心想而生,而且必須通過作意才能證得,所以說:“此初禅是造作、思念。”請繼續看經文:“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無常、滅法。”只要是因緣和合之法,皆具有共同的特征——無常。有生必有滅,生滅即無常;凡無常者,皆具壞滅性。
我們再來看《逐一經》中沙利子尊者如何觀照的那段經文。佛陀說:“他對這些法知道生起,知道住立,知道滅去。他如此了知:這些法實如此由無而生,生已消滅。”諸緣和合,諸行法生起;諸緣壞滅,諸行法也壞滅。于是,禅修者了知禅那名法也是因緣和合的,是造作的、思念的,是生法、滅法、無常法。他可以依此觀照初禅名法。佛陀在《中部》第64經《大馬倫迦經》中教導了更詳細的觀禅修行方法。這部經也是教導先進入初禅,從初禅出定後再修觀的方法。佛陀說:“阿難,哪種道、哪種行道能舍斷五下分結呢?阿難,在此,比庫遠離依、舍斷不善法,止息一切身的粗惡,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並住于初禅。然而,其處還有色、有受、有想、有行、有識。”“依”:即所依,在此是指色、聲、香、味、觸五種欲。“其處”:在證入初禅之時。“色”:由初禅心産生的心生色法。“受”:初禅的受是樂受。
“想”:心所之一。“行”:包括尋、伺、喜、一境性等心所。“識”:初禅禅心。佛陀教導禅修者辨識初禅的五蘊,也即是初禅名色法——初禅有34個名法: 1個心,加上33個心所;或者1個心加上1受,1想,再加上31個行,構成了初禅的四種名蘊;由初禅心所生的心生色法屬于色蘊——這就是初禅的五蘊。“他觀察那些法爲無常、苦、病、瘡、箭、惡、疾、敵、毀、空、無我。他使心脫離那些法。”當禅修者辨識初禅的五蘊之後,應繼續對其修觀。如何觀照呢?他先進入初禅以提升定力,出定後再反觀禅那本身、觀照禅那的名色法。爲什麼要先入定呢?因爲禅修者進入禅那,出定後其心仍然強有力,此時他可藉助明亮、晃耀的智慧之光來對禅那名色法修觀。
學習過《阿毗達摩》的禅修者知道,欲界意門心路過程的速行最多是7個,7個之後往往落入有分。禅那心路過程屬于廣大心路過程,雖然禅那速行心也是極快速地生滅,但卻不容易落入有分,能接連生起無數次。進入禅那給我們的體驗是,心能穩固地專注在一個對象上不會間斷。通過修定培育強有力之心,再取任何名色法作爲修觀對象,都能觀照得很清楚。同時,由于禅那心是強有力的,若禅修者取禅那心本身作爲觀照的目標,目標就顯得特別清楚。如此,擁有定力的心是強有力的,再以之來觀照很強的定心本身,自然是很清楚的,猶如明眼之人在大白天觀看放在手中的寶石一樣。正因如此,古代的聖賢們通常是先修禅定、再修觀禅。
沒有證得過禅那的禅修者,是無能力觀照禅那名法的,因爲這超越了他的體驗。同時,欲界心與禅那心對比,顯然是低劣的、軟弱的。直接用欲界心與用得到了禅那幫助的心來觀照所緣,兩者的清晰度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佛陀教導我們修觀禅,是要如實的知見諸法。修觀不能摻雜想象的成分,不能摻雜概念的東西,必須如實地了知、如實地見到。好像一個人擁有良好的視力,就能夠明察秋毫;如果患了近視眼,前面來了一個人都看不清楚,或者不敢確定是誰來了。佛陀經常贊歎修定也是如此,定力可以帶來許多利益,使禅修者能夠如實知見。
觀智的所緣(目標)是名色法,名色法極快速地、剎那剎那地生滅,沒有定力的話將很難看清楚。看不清楚的話,想培育更高的觀智就更困難了。所以佛陀經常強調先修習定,由定轉修慧、由止禅轉修觀禅的原因即是如此。先修定、再修觀還有個好處,即能破除對定境的貪著。如果一個人只是修定,由于定境的殊勝、快樂、寂靜,心未免容易産生貪著。但是到了修觀的階段,他會發現即使定境多麼殊勝、平靜、喜悅,仍然是無常、苦、無我,因爲它是因緣造作之法。如此,有能力取禅那爲目標修觀的禅修者,不僅有能力破除對定境的執著,還有能力破除對由于修定而投生到色界、無色界梵天的生命的執著。這些都超越了純觀行者的能力範圍。
所以,純觀行者只能觀照欲界名色法,只能破除對欲界生命的貪求;但止觀行者卻有能力觀照叁界名色法,還有能力破除對叁界生命的執著。當禅修者觀照初禅五蘊的時候,可以依照“無常”等來觀照。何謂“無常”呢?初禅名法有生有滅,其開始是生,結束是滅;也即是名法的壽命以生起爲起點,以壞滅爲終點。任何名色法到了壞滅的時候,都不可能超越壞滅的那一點。名色法在生起之前不存在,壞滅之後沒有去處。人死了可以把屍體堆在一起,但名色法滅去之後不會堆積在一起,它們不複存在了。名色法的存在只是在生、住、滅的剎那之間,在生之前沒有,在滅之後也沒有,哪怕你想要它再停留多一剎那也不可能,所以不是恒常的。由于它們不… 《止觀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