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法要▪P10

  ..續本文上一頁斷除煩惱、導向涅槃。如果一個人只是修定,哪怕定力再高深、入定時間再久,即使可以入定七天、十五天、一個月或兩個月,也仍然不能解脫,因爲獲得解脫不能只依靠世間定來達成。如何才能斷除煩惱、證悟涅槃呢?唯有依靠慧,特別是由觀智成就的道智。修止與修觀各有側重。修止可以輔助修觀,而在修觀的過程中,又可以把定力提升到某種程度。禅修者通過修習止業處達到禅那的階段,禅那心屬于廣大心。由于極專注固定的所緣,其心變得寂靜、甯靜、專一。

  

然而,即使再高的觀智,哪怕是行舍智或者隨順智,觀智心還是屬于欲界心。也就是說,觀智不屬于色界,也不屬于無色界,它們都屬于欲界心路過程;同時,觀智心必須敏銳,不能過度平靜。這說明禅修者必須在出定之後才能修觀,進入禅那是不能修觀的!如何進入禅那後再修觀呢?他必須從禅那出來。既然這樣,爲什麼還要入定呢?因爲定很重要!連佛陀都把定列入修學的叁大構成部分——戒、定、慧——之一,就像鼎的叁個足一樣。爲什麼定那麼重要呢?因爲擁有定力的心能夠如實知見。正如佛陀在《相應部》等許多經中強調:“諸比庫,應修習定!諸比庫,擁有定力的比庫能如實了知。”

  

如實了知什麼呢?如實了知名色法,如實了知五取蘊,如實了知四聖谛。正因如此,《清淨道論》也說“: 慧的近因是定。”近因是什麼意思?即直接原因、主要因素。就像小孩子的近因是其母親,即和他母親的關系最親密。因爲得到定力的支助,觀智才是強有力的。有些禅修者會問:“如果不培育定力,能否直接修觀呢?”回答是:“可以的。但是到了較高的觀智,修觀將會很辛苦。”有人會問:“佛陀在世時不是也有慧解脫阿拉漢嗎?慧解脫者不也是沒有定力嗎?”其實這是誤解。

  

“慧解脫者”是相對于“俱分解脫者”來說的。俱分解脫者是指擁有四種無色界定並證得阿拉漢道果者;慧解脫者是指沒有證得無色界定的漏盡者。是否擁有四無色界定是他們之間的區別。在《中部注》中說:“慧解脫者即通過慧而解脫者。他是幹觀行者,以及從四種禅那出定後證得阿拉漢的四種人。以此共有五種。”因此,慧解脫者並非完全沒有定力,或不用修定即可證得。即使一名禅修者擁有四種色界禅那,只要還沒達到無色界定,當他證得阿拉漢果時也還是慧解脫者。所以不要把慧解脫者窄化了。又有人會問:“幹觀行者(又作純觀行者)不是可以不修定嗎?”純觀行者這個名詞是從《清淨道論》中來的。

  

《清淨道論》說:“純觀行者或此止行者,應以四界差別中所說的那些把握諸界之門的其中一門,或簡略或詳盡地把握四界。”因此,無論是純觀行者還是止行者,在修觀之前都應先修習四界差別觀。修習四界差別觀可以達到近行定,這是純觀行者所應達到的定力。的確,現在有些人鼓吹不用修定,並且說修定不但會延遲證果的時間,還容易走火入魔。請注意:證悟聖道必須同時具足八支聖道,八支聖道的最後一支即是正定。假如修定可有可無,那麼,八支聖道就可以去掉正定了;或者戒定慧叁學只須強調戒與慧就可以,不用定學。如此,佛陀豈不是說了很多廢話?我們只要稍微思維一下,就可以知道否定定力或是輕忽定是錯誤的!

  

正如佛陀在《中部·若希望經》中說:假如比庫希望解脫,他就應完全地持戒,致力內心之止,不輕忽禅那,具足觀智,增加前往空閑處。既然修定很重要,那應該如何由止修觀、由定修慧呢?請看《中部·八城經》裏一段經文:“他如是審察、了知:“此初禅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無常、滅法。”他住于其處,得達諸漏盡。若尚未得達諸漏盡,也依其法貪、法喜,滅盡五下分結,成爲化生者,在那裏般涅槃,不再從那世間回來。”這段經文包含兩個內容:第一、由止轉修觀;第二、由觀證得解脫。這段經文對修觀說得很簡略。然而,作爲佛弟子,我們都知道修觀是很重要的環節,沒有觀智就談不上解脫。應當如何修觀呢?由于這部經太簡略,所以我們結合其他經一起來學習。

  

如何通過修止而轉修觀呢?換言之,擁有禅那之後,如何以該定力爲基礎培育觀智呢?在巴利叁藏的《經藏》中,教導修習止觀的經典很多,本經的義注舉出了幾部經:“就如這部經,在《大教誨馬倫迦經》、《大念處經》、《身至念經》等也如此教導止觀。在這部經中,既教導修止又教導修觀,並側重于指導修止,《大馬倫迦經》則側重指導修觀;《大念處經》稱爲教導修觀爲主之經,而《身至念經》則以修止爲主。”《中部》還有一部經叫《逐一經》,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經。透過該經,我們知道佛陀的上首弟子——法將沙利子尊者——是通過什麼方法斷盡煩惱的。在這部經中,佛陀提到了觀照禅那名法中的心與心所的修法,這與當代緬甸傳統依照《阿毗達摩》來修觀的禅法是一脈相承的。

  

讓我們來看看在這部經中佛陀是如何講述沙利子尊者修觀的。這部經典並沒有提到佛陀直接教導他的弟子如何修觀,只是敘述沙利子尊者用了半個月的時間修“逐一法觀”,最後得達漏盡聖者——四果阿拉漢。這部經一開始,世尊在很多比庫面前稱贊沙利子尊者。佛陀說:“諸比庫,沙利子是智者;諸比庫,沙利子是大慧者;諸比庫,沙利子是廣慧者;諸比庫,沙利子是捷慧者;諸比庫,沙利子是速慧者;諸比庫,沙利子是利慧者;諸比庫,沙利子是決慧者。諸比庫,沙利子觀半個月的逐一法觀。諸比庫,這是沙利子逐一法觀的方法:“逐一法觀”即逐一地觀照禅那名法中的心與心所。

  

佛陀說:“諸比庫,在此,沙利子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並住于初禅。他對該禅那之法的尋、伺、喜、樂和心一境性,觸、受、想、思、心、欲、勝解、精進、念、舍、作意,逐一確定這些法。他對這些法知道生起,知道住立,知道滅去。他如此了知:這些法實如此由無而生,生已消滅。他對這些法不親近、不離去、不依止、不執著、解脫、離縛、解放心而住。他了知“有更上的出離”,乃多作之爲“有”。”這裏講述沙利子尊者加入僧團之後,用了十五天的時間修習這種逐一法觀。我們可以透過佛陀贊歎沙利子尊者,來了解這種先修止、後修觀的禅法。經文講到,沙利子尊者從初禅出定之後,逐一地觀照初禅的名法:“尋、伺、喜、樂、心一境性”:這些是初禅的五禅支。“觸、受、想、思”,再加上“心一境性”。

  

若學過《阿毗達摩》,應該再熟悉不過了,這些都是遍一切心心所。“心”:初禅的禅心。“欲、勝解、精進”:這些是雜心所。“念”:屬于美心所。“舍”:中舍性,也是美心所。“作意”:屬于遍一切心心所。“逐一確定這些法”:他逐一地辨識這些初禅的名法,確定這是禅那心,確定這是觸、受、想、思、心一境性等等。禅修者進入初禅之後,若想轉修觀,不能直接在禅定中修觀,必須先出定。出定之後,再逐一地辨識初禅的名法。初禅有34個名法,即1個心加上33 個心所。

  

34個名法呢?初禅的禅心,然後是觸、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尋、伺、勝解、精進、喜、欲,信、念、慚、愧、無貪、無嗔、中舍性,身輕安、心輕安、身輕快性、心輕快性、身柔軟性、心柔軟性、身適業性、心適業性、身練達性、心練達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慧根,這些是初禅的34個名法。也就是說,在初禅的每個心識剎那裏,都包含了34種心理作用。如何觀照這些名法呢?禅修者從初禅出定之後,由于初禅的心是很殊勝、強有力的,其心生色法也很強有力,能産生很明亮的智慧之光,也就是佛陀在《增支部》裏提到的四種光中的最後一種光。哪四種光呢?月亮光、太陽光、火光和智慧之光。他藉助這種智慧之光逐一地觀照這些名法。由于禅修者在修初禅的時候,已經有能力查尋、伺、喜、樂、一境性五禅支。

  

換言之,一位禅修者在練習初禅的時候,已經能夠辨識初禅的某些名法,五禅支就是初禅名法中五個明顯的心所。他有能力辨識這五禅支之後…

《止觀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