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法要▪P6

  ..續本文上一頁原因的教說慧。教說慧是指能夠教導他人的智慧。有叁種聖者:正自覺者、獨覺佛和佛弟子。這叁種聖者擁有各別的智慧。作爲佛陀的弟子,雖然也可能擁有通達慧和教說慧,但卻是通過聽聞佛陀的教導才擁有的,不像佛陀可以沒有導師

  

的指導而通達。雖然佛陀的弟子也能夠教導佛法,但那只是依照佛陀已宣說的義理和已施設的名言而教導,並不屬于自己智慧的範疇。雖然獨覺佛擁有無師教導、自己證悟四聖谛的通達慧,但卻沒有教說慧;也就是說,獨覺佛有智慧使自己證悟四聖谛,卻沒有能力教導他人。因此,唯有正自覺者才擁有圓滿的通達慧和教說慧。

  

由于有了通達慧,佛陀可以無師證悟四聖谛;由于有了教說慧,佛陀可以通過各種方式、方法、方便教導法,使其弟子覺悟。獨覺佛唯有在沒有佛法的時期才出現,有佛法的時期只有佛陀的弟子,不可能出現獨覺佛。爲什麼呢?因爲佛陀猶如一國之主,不可能同時還有其他的國王。獨覺佛哪怕只是聽聞到菩薩出生都要入般涅槃。在佛陀的教法期中,除了佛陀,所有一切衆生想要斷除煩惱、證悟出世間法,都必須通過聽聞佛陀的教法。通過聽聞佛陀音聲言教而修學證果的人稱爲弟子或聲聞(sàvaka)。現在佛陀已經入滅了,但佛陀的教法仍然存在。

  

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已不可能再有佛陀出世了,也不可能有獨覺佛,假如現在還有聖者住世的話,那只有佛陀的弟子。作爲佛陀的弟子,必須通過聽聞佛陀的教法才有可能證悟。“以已殺敵及有資格接受資具等爲阿拉漢。”阿拉漢(arahant)有五種含義:已遠離一切煩惱者、已殺死煩惱賊者、已破壞輪回之輻者、有資格者、沒有隱密的身、語、意不善行者。大家如果了解“阿拉漢”的這五種含義,在修習佛隨念時很有幫助。如果你專注“阿拉漢”這一佛陀的功德,首先要了解阿拉漢的五種意思。例如取其中的“有資格者”——佛陀有資格接受一切人與天的恭敬、禮拜,有資格接受衣服、飲食、住所以及藥品等的供養——故稱爲阿拉漢。

  

我們可以通過如此憶念佛陀的功德來修習佛隨念。“正確地、自己覺悟諸聖谛爲正自覺者。”因爲正確地、不顛倒地、無需他人教導而只通過自己覺悟四聖谛,所以稱爲正自覺者。“知障礙法爲知者,見出離法爲見者,已殺煩惱敵爲阿拉漢,自己覺悟一切法爲正自覺者。”有五種障礙:業障、煩惱障、果報障、毀謗障和違令障。任何人只要有這五種障礙的其中一種,將無法證得禅那和聖道果。因爲佛陀知道哪些是障礙法,所以稱爲知者;又佛陀清楚哪些是導向出離之法,所以稱爲見者;又因爲已經殺了諸煩惱敵,所以爲阿拉漢;又因爲是自己覺悟一切法,所以爲正自覺者。這四項功德是依佛陀的四無畏來說的。第一種無畏:佛陀可以在任何場合毫無畏懼地說他已經完全證悟,沒有人敢說他還沒證悟。第二種無畏:佛陀敢說他已經斷盡一切煩惱,沒有人敢說他還沒有斷煩惱。第叁種無畏:佛陀敢說哪些障礙法必定是障礙,沒有人敢說不成障礙法。第四種無畏:佛陀敢說這條道路能導向出離,沒有人敢說依之修行不能出離。

  

所以佛陀能在任何大衆中無畏地作師子吼,說出此四種所作。這四種所作即他知道障礙法,見到出離之法,已殺盡煩惱敵,已完全覺悟一切法。因爲這四種所作,佛陀稱爲知者、見者、阿拉漢、正自覺者。這些是對世尊功德的贊頌,在其他經典中也可以看到用“知者、見者、阿拉漢、正自覺者”來稱贊佛陀。八城的居士第十繼續問:“若有比庫住于不放逸、熱忱、自勵,未解脫之心得解脫,未斷盡之漏得斷盡,未到達之無上解縛安穩得到達呢?”一名禅修者只要通過精進努力,能夠使還沒有解脫的心獲得解脫,沒有斷除的煩惱得以斷除,還沒有證悟涅槃的可以證悟。這句話可以用四聖谛來解釋:沒有解脫的是生死輪回。生死是苦,輪回是苦,因爲還沒有解脫輪回,所以不能如實知見苦聖谛。

  

諸漏、煩惱是苦之集、令苦生起的原因。一個人還沒有斷除煩惱,他不能如實了知苦之集聖谛。解縛安穩是指苦滅聖谛。能夠到達涅槃、到達無上解縛安穩的是道聖谛。如果一個人通達滅聖谛和道聖谛,他即到達無上解縛安穩。解縛安穩是指涅槃。因爲衆生一直都束縛在生死輪回中,被種種煩惱捆綁著,不能自由;但是涅槃已完全沒有煩惱、沒有生死、沒有種種災禍。

  

這整句話的意思是:八城的居士第十問阿難尊者:“佛陀是否曾經教導過一種精要之法,只要一名禅修者依之修行,就可以得解脫、可以斷煩惱、可以證涅槃呢?”阿難尊者回答說:“居士,有一法爲那位世尊、知者、見者、阿拉漢、正自覺者所說,若有比庫住于不放逸、熱忱、自勵,未解脫之心得解脫,未斷盡之漏得斷盡,未到達之無上解縛安穩得到達。”阿難尊者給他一個肯定的答複:“確實有的!我們的佛陀確實說過這樣的法。”

  

“阿難尊者,有哪一法爲那位世尊、知者、見者、阿拉漢、正自覺者所說,若有比庫住于不放逸、熱忱、自勵,未解脫之心得解脫,未斷盡之漏得斷盡,未到達之無上解縛安穩得到達呢?”這位八城的居士接著問:“我們的佛陀到底說過哪一種法,只要禅修者依之修行,可以得解脫、可以斷煩惱、可以證涅槃呢?”八城的居士第十接著問:“阿難尊者,有哪一法爲那位世尊、知者、見者、阿拉漢、正自覺者所說,若有比庫住于不放逸、熱忱、自勵,未解脫之心得解脫,未斷盡之漏得斷盡,未到達之無上解縛安穩得到達呢?”

  

阿難尊者回答說:“居士,于此,比庫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並住于初禅。他如是審察、了知:“此初禅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無常、滅法。”他住于其處,得達諸漏盡。若尚未得達諸漏盡,也依其法貪、法喜,滅盡五下分結,成爲化生者,在那裏般涅槃,不再從那世間回來。居士,這即是一法爲那位世尊、知者、見者、阿拉漢、正自覺者所說,若有比庫住于不放逸、熱忱、自勵,未解脫之心得解脫,未斷盡之漏得斷盡,未到達之無上解縛安穩得到達。”在這一段話中,阿難尊者把佛陀當年所教導的法進行總結。我們把這段話分成叁個部分:第一部分:“居士,于此,比庫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並住于初禅。”第二部分:“他如是審察、了知:“此初禅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無常、滅法。”他住于其處。”

  

第叁部分:“他住于其處,得達諸漏盡。若尚未得達諸漏盡,也依其法貪、法喜,滅盡五下分結,成爲化生者,在那裏般涅槃,不再從那世間回來。”第一部分教導如何證得禅那,屬于修止的部分;第二部分屬于修觀,由止轉修觀的部分;第叁部分屬于解脫的部分。所以這段話可以分爲叁個部分來學習、探討,而這叁個部分恰好是阿難尊者對佛陀所教導的禅修次第進行的總結。因爲八城的居士第十想了解的並不是佛陀所宣說的詳盡教法,他只是想知道“佛陀是否曾經說過一法,如果一名比庫依之精進修行,能獲得解脫、斷除煩惱、證悟涅槃?”阿難尊者也給他一個精要的回答,其中的第叁部分就是八城居士所想要知道的“未解脫之心得解脫,未斷盡之漏得斷盡,未到達之無上解縛安穩得到達”的答案。如何才能“未解脫之心得解脫,未斷盡之漏得斷盡,未到達之無上解縛安穩得到達”呢?阿難尊者把佛陀所教導的禅修方法總結爲止與觀兩種。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想要斷盡煩惱,必須修習止觀,只有通過修習止觀,才能夠斷除一切煩惱。一個人修習止觀,即使不能斷煩惱,也可以證得第叁不來果,也就是經文中講到的“滅盡五下分結,成爲化生者,在那裏般涅槃,不再從那世間回來”。

  

我們來學習如何才能“得達諸漏盡”?換言之,如何才能使還沒有解脫的心獲得解脫,沒有斷盡的煩惱得以斷盡,沒有證悟的涅槃得以證悟?如果一個人想要斷除煩惱、證悟涅槃,必須有系統地修行。

  

在《長部·大般涅槃經》記載,當時有一位名叫蘇跋達的遊方沙門問佛陀:“現在有多位沙門、婆羅門爲僧團之首、大衆之首、大衆之師,有名、有聲望、創教祖師、受多人尊敬,他們所有人皆聲稱自己已經證知。到…

《止觀法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