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那么我们不应该执著戒律。
比丘:随你。这种看法不是出自觉悟,甚至不会是出自想要觉悟;它是出自受到贪欲驱使的忆测及寻找漏洞。其结果是大大地曲解佛陀的教法,这是很严重的恶业。
居士丙:但是佛陀说我们应该把筏放下。
比丘:更多的寻找漏洞和曲解。你可以去问一个五岁的小孩,一个在海洋中舍弃了筏的人,最终会沉进海里,还是到达陆地?你认为他会怎么回答?
居士丙:那人最终会沉进海里。
比丘:是否需要阿罗汉的证悟,或需要精通佛法才能够明白这一点?
居士丙:不需要。
比丘:那么为什么还要说把筏放下?
居士丙:但是很多人都这么说,这很令人迷惑。
比丘:你要跟随很多人,还是跟随一个人——佛陀?而且这是完全毫无迷惑的;事实上,坦诚、率直的人是不会对这样简单的事感到迷惑的。所需要的只是坦诚、正直、真心、一致等等。佛陀说这种行为有助於证悟。举例而言,他以年轻的男居士长寿的事来解释这一点。长寿英年早逝之后,佛陀说:“诸比丘,长寿居士是智者。他依法过活,不跟我争论法来烦我。诸比丘,完全灭尽五下分结之后,长寿居士已经成为一个不还者,必定会在该处证入涅槃,不必再从该界回来人间。”这种行为的结果是什么?
居士丙:所以我们不应该发问?
比丘:谁说我们不应该发问?
居士丙:我们不应该烦比丘。
比丘:有些问题是出自想要争辩,有些是出自想要学习,又有些则是出自想要打发时间、想要娱乐。出自想要争辩的问题,肯定是出自想要培养对法怀疑与不敬的意愿,这种问题是很有害的,而且必定不一致。出自想要打发时间(闲谈)的问题也是有害的,而且必定不一致。人们问刚刚已经回答的问题,或问与自己所问的另一个问题互相冲突的问题。这两种问题不但麻烦自己,而且也麻烦别人。出自想要学习的问题则对自己和别人都有益。要停止怀疑和迷惑的一个好方法是学习怎样依法判断事情。佛陀向卡拉玛人解释了这一点。你知道《卡拉玛经》吗?
居士丙:知道,尊者。佛陀说我们不应该跟随传统,应该只做我们亲自知道是正确的。
比丘:佛陀没有这么说。他说我们不应该只是“因为”某事是传统,便跟随它:这完全没有说到我们不应该跟随传统。佛陀给与作为判断的准绳,肯定不是我们自己愚昧的体验。佛陀向卡拉玛人提出五项作为判断的准绳:1.对我们有益,还是无益?2.是善,还是不善?3.当受指责,还是无可指责?4.智者非难,还是智者赞叹?5.导向无益及痛苦,还是导向有益及快乐?在此,佛陀有没有说,我们应该只相信我们自己的体验?
居士丙:没有,尊者。
比丘:佛陀有没有说,我们应该依据多数人的非难,还是多数人的赞叹来判断?佛陀是民主主义者吗?量重于质是佛陀的教法吗?
居士丙:佛陀说我们应该依据智者的非难或者智者的赞叹来判断,而不是多数人的非难或者多数人的赞叹来判断。
比丘:那么你认为怎样?如果我们尊敬佛陀所制的戒律,那是智者所非难的,还是智者赞叹的?
居士丙:谁是智者,尊者?
比丘:在这充满错误资讯和专家政治的迷惑时代,这不容易分辨。卡拉玛人就好得多了,因为从他们回答佛陀的方式,可见他们拥有智慧。但他们并不是佛教徒,不是吗?
居士丙:我不知道,尊者。
比丘:卡拉玛人承认自己感到迷惑,只有在佛陀帮助他们解除疑惑之后,他们才归依佛陀。但是我们比较幸运,因为我们已经是佛教徒。在佛教徒当中,谁是最有智慧的?
居士丙:佛陀。
比丘:佛陀有没有说只有佛陀才是智者?
居士丙:我不知道,尊者。
比丘:我们刚刚提到一位居士是被佛陀称为智者的,但他并不是唯一的。在《大般涅槃经》和许多其他地方裡,佛陀说诸阿罗汉是智者:甚至在阿难尊者还没有成为阿罗汉时,他便被佛陀称为智者。佛陀也建议那些不了解法的比丘们来问他,或去问那些智者比丘,例如第一次结集的五百位阿罗汉:因此,诸比丘,你们了解我的话的含义时,便谨记它;你们不了解我的话的含义时,便来问我,或问那些智者比丘。
居士丙:是的,尊者。
比丘:因此这是很简单的,对于恭敬佛陀所制的戒,佛陀或其他阿罗汉会批评,还是会赞叹?
居士丙:赞叹。
比丘:恭敬佛陀及他所制的戒,会为我们带来损害与痛苦,还是会带来利益与快乐?
居士丙:利益与快乐。
比丘:佛陀也解释,戒(对比丘来说便是完整的227比丘戒)是快乐的先决条件,而快乐又是证悟的先决条件:戒是为了无悔…无悔是为了喜;喜是为了悦;悦是为了轻安;轻安是为了乐;乐是为了定;定是为了如实知见诸法…这样还能说佛陀对戒律还说得不清楚吗?
居士丙:很清楚。
比丘:那还需要无谓地忆测佛陀对阿难尊者所说的话吗?为了争论,为了激起疑惑和迷惑?
居士丙:不需要,尊者。
比丘:那么应该做什么?
居士丙:修行布施、严格持戒、勤习定与慧。
南传比丘:善哉,善哉,善哉!
《能舍小小戒吗?》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