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麼我們不應該執著戒律。
比丘:隨你。這種看法不是出自覺悟,甚至不會是出自想要覺悟;它是出自受到貪欲驅使的憶測及尋找漏洞。其結果是大大地曲解佛陀的教法,這是很嚴重的惡業。
居士丙:但是佛陀說我們應該把筏放下。
比丘:更多的尋找漏洞和曲解。你可以去問一個五歲的小孩,一個在海洋中舍棄了筏的人,最終會沈進海裏,還是到達陸地?你認爲他會怎麼回答?
居士丙:那人最終會沈進海裏。
比丘:是否需要阿羅漢的證悟,或需要精通佛法才能夠明白這一點?
居士丙:不需要。
比丘:那麼爲什麼還要說把筏放下?
居士丙:但是很多人都這麼說,這很令人迷惑。
比丘:你要跟隨很多人,還是跟隨一個人——佛陀?而且這是完全毫無迷惑的;事實上,坦誠、率直的人是不會對這樣簡單的事感到迷惑的。所需要的只是坦誠、正直、真心、一致等等。佛陀說這種行爲有助於證悟。舉例而言,他以年輕的男居士長壽的事來解釋這一點。長壽英年早逝之後,佛陀說:“諸比丘,長壽居士是智者。他依法過活,不跟我爭論法來煩我。諸比丘,完全滅盡五下分結之後,長壽居士已經成爲一個不還者,必定會在該處證入涅槃,不必再從該界回來人間。”這種行爲的結果是什麼?
居士丙:所以我們不應該發問?
比丘:誰說我們不應該發問?
居士丙:我們不應該煩比丘。
比丘:有些問題是出自想要爭辯,有些是出自想要學習,又有些則是出自想要打發時間、想要娛樂。出自想要爭辯的問題,肯定是出自想要培養對法懷疑與不敬的意願,這種問題是很有害的,而且必定不一致。出自想要打發時間(閑談)的問題也是有害的,而且必定不一致。人們問剛剛已經回答的問題,或問與自己所問的另一個問題互相沖突的問題。這兩種問題不但麻煩自己,而且也麻煩別人。出自想要學習的問題則對自己和別人都有益。要停止懷疑和迷惑的一個好方法是學習怎樣依法判斷事情。佛陀向卡拉瑪人解釋了這一點。你知道《卡拉瑪經》嗎?
居士丙:知道,尊者。佛陀說我們不應該跟隨傳統,應該只做我們親自知道是正確的。
比丘:佛陀沒有這麼說。他說我們不應該只是“因爲”某事是傳統,便跟隨它:這完全沒有說到我們不應該跟隨傳統。佛陀給與作爲判斷的准繩,肯定不是我們自己愚昧的體驗。佛陀向卡拉瑪人提出五項作爲判斷的准繩:1.對我們有益,還是無益?2.是善,還是不善?3.當受指責,還是無可指責?4.智者非難,還是智者贊歎?5.導向無益及痛苦,還是導向有益及快樂?在此,佛陀有沒有說,我們應該只相信我們自己的體驗?
居士丙:沒有,尊者。
比丘:佛陀有沒有說,我們應該依據多數人的非難,還是多數人的贊歎來判斷?佛陀是民主主義者嗎?量重于質是佛陀的教法嗎?
居士丙:佛陀說我們應該依據智者的非難或者智者的贊歎來判斷,而不是多數人的非難或者多數人的贊歎來判斷。
比丘:那麼你認爲怎樣?如果我們尊敬佛陀所製的戒律,那是智者所非難的,還是智者贊歎的?
居士丙:誰是智者,尊者?
比丘:在這充滿錯誤資訊和專家政治的迷惑時代,這不容易分辨。卡拉瑪人就好得多了,因爲從他們回答佛陀的方式,可見他們擁有智慧。但他們並不是佛教徒,不是嗎?
居士丙:我不知道,尊者。
比丘:卡拉瑪人承認自己感到迷惑,只有在佛陀幫助他們解除疑惑之後,他們才歸依佛陀。但是我們比較幸運,因爲我們已經是佛教徒。在佛教徒當中,誰是最有智慧的?
居士丙:佛陀。
比丘:佛陀有沒有說只有佛陀才是智者?
居士丙:我不知道,尊者。
比丘:我們剛剛提到一位居士是被佛陀稱爲智者的,但他並不是唯一的。在《大般涅槃經》和許多其他地方裡,佛陀說諸阿羅漢是智者:甚至在阿難尊者還沒有成爲阿羅漢時,他便被佛陀稱爲智者。佛陀也建議那些不了解法的比丘們來問他,或去問那些智者比丘,例如第一次結集的五百位阿羅漢:因此,諸比丘,你們了解我的話的含義時,便謹記它;你們不了解我的話的含義時,便來問我,或問那些智者比丘。
居士丙:是的,尊者。
比丘:因此這是很簡單的,對于恭敬佛陀所製的戒,佛陀或其他阿羅漢會批評,還是會贊歎?
居士丙:贊歎。
比丘:恭敬佛陀及他所製的戒,會爲我們帶來損害與痛苦,還是會帶來利益與快樂?
居士丙:利益與快樂。
比丘:佛陀也解釋,戒(對比丘來說便是完整的227比丘戒)是快樂的先決條件,而快樂又是證悟的先決條件:戒是爲了無悔…無悔是爲了喜;喜是爲了悅;悅是爲了輕安;輕安是爲了樂;樂是爲了定;定是爲了如實知見諸法…這樣還能說佛陀對戒律還說得不清楚嗎?
居士丙:很清楚。
比丘:那還需要無謂地憶測佛陀對阿難尊者所說的話嗎?爲了爭論,爲了激起疑惑和迷惑?
居士丙:不需要,尊者。
比丘:那麼應該做什麼?
居士丙:修行布施、嚴格持戒、勤習定與慧。
南傳比丘:善哉,善哉,善哉!
《能舍小小戒嗎?》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