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能舍小小戒吗?▪P2

  ..续本文上一页span>圆满戒律、2.令心向内得定,不忽视禅那、3.拥有观智、4.安住于空舍。说到比丘的第十七个愿望,即证悟阿罗汉果时,佛陀再举出这四项。这是谁说的?

  

居士甲:是佛陀,尊者。

  

比丘:在整部巴利文三藏里,佛陀在哪里曾经给与比丘僧团相反的劝告?佛陀在哪里说过比丘僧团不必知见最微小过错的危险?

  

居士甲:我不知道。

  

比丘:我也不知道,现代多闻、认真且睿智的僧团之父们也不知道。若人恭敬地阅读三藏,他是不会看到这样的事的。若人不敬地阅读三藏,他便会看到任何事。到时候,他甚至看到佛陀教导民主、人权、平等、生态学、哲学,总之是一切:甚至有人看到佛陀教导有自我的存在。为什么我们会对法拥有这样扭曲的见解?那便是跟我们的愿望有关。如果我们对佛陀及其证悟有完全的信心,我们对法的态度是纯粹实用的:我们以它为木筏,因为我们只是希望能够达到梵行生活的目标──涅槃、证悟阿罗汉果。“诸比丘,沙门生活的目标是什么?灭贪、灭瞋与灭痴。”

  

如果我们对佛陀及其证悟没有完全的信心,我们对法的态度是抽象的、情感的、甚至是奇妙的,但在一切情况里,它都是被曲解的、世俗的,因为我们的愿望是世俗的。举例而言,我们不是为了证悟涅槃而成为比丘,只是为了成为比丘,为了运用宗教师的权力,为了做传教的工作及其他社会上的宗教活动,为了执行既奇妙且荒谬的救世任务,为了令每个人快乐等等,而成为比丘。为了实现这些愿望,我们用法来找法的漏洞,制造藉口用法来达到世俗的目的。这样的话,我们就像擅于为罪犯辩护的律师。该律师可能知道他的客户是罪犯,但是因为贪欲,他还是为他辩护。该律师也可能不知道他的客户是罪犯,但是因为愚痴,他还是为他辩护。这种原理也发生在比丘和居士两者身上。

  

我们以为业报法则便像是国会制定的宪法一样;我们以为,如果足够聪明的话,人们便可以突破业报法则、逍遥法外。但是业报法则并不是这样运作的。这分析了为什么我们会有认为比丘不需要持守佛陀所制的戒律的荒谬想法。且让我们再探讨《大般涅槃经》。佛陀向阿难尊者说什么?

  

居士甲:他说如果僧团要的话,他们可以舍弃小小戒。佛陀说的如下,不多也不少:“阿难,如果僧团愿意,当我入灭后,他们可以舍弃小小戒。”

  

比丘:但是当时僧团是否想要舍弃小小戒?

  

居士甲:不。在第一次经典结集时,他们决定不更改任何戒条。律藏解释,大迦叶尊者告诉僧团,当他和一大群比丘随众在大路上行走的时候,他们听说佛陀已经般涅槃。那时候,许多比丘都感到很徬徨,但有一位老来出家的比丘说:够了,诸位尊者,不要伤心,不要哭泣,我们已经摆脱了这位大沙门。当他说”允许你们这个;不允许你们这个“的时候,我们感到烦扰。但是现在我们爱怎么做便怎么做,不爱做的便不必做。

  

大迦叶尊者知道这种想法的危险,所以他向僧团建议:“诸位尊者,在非法还未发扬光大、法被制止之前;在非律还未发扬光大、律被制止之前;在说非法者变强、说法者变弱之前;在说非律者变强、说律者变弱之前,且让我们背诵法与律。”当时,僧团请大迦叶尊者挑选五百位阿罗汉来结集经典,虽然这包括那时候还不是阿罗汉的阿难尊者。后来这件事在结集时被提出来,僧团也完全依照佛陀所制的议程来讨论它,最后僧团的决议是:不更改戒律。

  

比丘:正确。谁是僧团?

  

居士甲:五百位阿罗汉。

  

比丘:只是五百位凡夫比丘组成的僧团,在某个市中心五星级酒店享用晚餐时在闲谈?

  

居士甲:(微笑)不,尊者,是五百位阿罗汉。

  

比丘:这些是五百位阿罗汉,也就是说他们都已经通达了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与增上解脱。而且他们都是在佛陀亲自教导之下成为阿罗汉。他们认识佛陀本人,听闻佛陀亲口说法,这些阿罗汉包括了大迦叶尊者、阿那律尊者、阿难尊者和优婆离尊者,佛陀亲口宣布优婆离是最精通戒律的比丘弟子。是不是?

  

居士甲:是的,尊者。

  

比丘:现在我们是否应该抬起自己愚昧的头,来说他们作出了错误的议决。你认为怎样?

  

居士甲:但是时代已经变了,尊者。

  

比丘:什么?

  

居士甲:现在跟佛陀时代的环境已经不一样了,尊者。

  

比丘:那是你的教法?

  

居士甲:但这是事实。

  

比丘:谁说的?

  

居士甲:每个人都这么说。

  

比丘:每个人都这么说?是的,因为几乎没人了解佛法、没有人懂得佛法。说它是常识,那也对,那是说它是无知、被误导的凡夫的知识。你要归依这样的知识?

  

居士甲:佛陀怎么说,尊者?

  

比丘:佛陀说八邪道分导向恶道,八圣道分导向涅槃。这是法,这法不会随著时代改变:戒律便包括在法之内。再者,如果我们认为佛陀时代的导向灭苦之道跟现在的很不一样,那只是我们在显现自己对世界历史的极大无知,对一切古代世界历史的极大无知,对现代世界的极大无知,对理论和实修两方面的法与律的极大无知:显现对无明、无明之因、无明之灭尽及导向无明灭尽之道的无知。这是不修习戒、定、慧三增上学的自然后果。由于根本没有修习三增上学,更别说是圆满它们,我们自以为比那些不单只是修习三增上学、而且已经圆满它们的人─第一次经典结集的五百位阿罗汉─更懂得法与律。佛陀是否叫我们应该这么作为?

  

居士甲:不,尊者。

  

比丘:那五百位阿罗汉不是最年长的长老比丘?不是经验最丰富的比丘?不是出家最久?不是僧团之父?不是僧团的领导?

  

居士甲:他们是的,尊者。

  

比丘:佛陀说了什么?我们应该还是不应该恭敬、尊敬、敬仰及礼敬那五百位阿罗汉?

  

居士甲:他说我们应该,尊者。

  

比丘:佛陀在哪里这么说过?

  

居士甲:在《大般涅槃经》里。

  

比丘:所以还需要讨论什么?这在很久以前,已经完全依照佛陀所制的议程来讨论而议决了。这是没有疑问的。而且在戒律里,有一条戒,说比丘不可对已经透过正确讨论议决的事再提出动议:肯定不会在两千五百多年后再提出动议。再者,佛陀更针对这种错误而制了一条戒。该戒说,如果比丘向另外一位比丘诽谤戒律,说学戒会导致追悔与忧虑,以及说为了避免追悔与忧虑便应该避免学戒,那黱他便犯了波逸提罪。这条戒也说,如果比丘向一位居士诽谤戒律,他便犯了恶作罪。还有什么疑问吗?

  

居士甲:没有,尊者。

  

居士乙:但是佛陀说不应该执着戒禁和仪式。

  

比丘:是吗?

  

居士乙:…

《能舍小小戒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断烦恼与证道果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