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span>圓滿戒律、2.令心向內得定,不忽視禅那、3.擁有觀智、4.安住于空舍。說到比丘的第十七個願望,即證悟阿羅漢果時,佛陀再舉出這四項。這是誰說的?
居士甲:是佛陀,尊者。
比丘:在整部巴利文叁藏裏,佛陀在哪裏曾經給與比丘僧團相反的勸告?佛陀在哪裏說過比丘僧團不必知見最微小過錯的危險?
居士甲:我不知道。
比丘:我也不知道,現代多聞、認真且睿智的僧團之父們也不知道。若人恭敬地閱讀叁藏,他是不會看到這樣的事的。若人不敬地閱讀叁藏,他便會看到任何事。到時候,他甚至看到佛陀教導民主、人權、平等、生態學、哲學,總之是一切:甚至有人看到佛陀教導有自我的存在。爲什麼我們會對法擁有這樣扭曲的見解?那便是跟我們的願望有關。如果我們對佛陀及其證悟有完全的信心,我們對法的態度是純粹實用的:我們以它爲木筏,因爲我們只是希望能夠達到梵行生活的目標──涅槃、證悟阿羅漢果。“諸比丘,沙門生活的目標是什麼?滅貪、滅瞋與滅癡。”
如果我們對佛陀及其證悟沒有完全的信心,我們對法的態度是抽象的、情感的、甚至是奇妙的,但在一切情況裏,它都是被曲解的、世俗的,因爲我們的願望是世俗的。舉例而言,我們不是爲了證悟涅槃而成爲比丘,只是爲了成爲比丘,爲了運用宗教師的權力,爲了做傳教的工作及其他社會上的宗教活動,爲了執行既奇妙且荒謬的救世任務,爲了令每個人快樂等等,而成爲比丘。爲了實現這些願望,我們用法來找法的漏洞,製造藉口用法來達到世俗的目的。這樣的話,我們就像擅于爲罪犯辯護的律師。該律師可能知道他的客戶是罪犯,但是因爲貪欲,他還是爲他辯護。該律師也可能不知道他的客戶是罪犯,但是因爲愚癡,他還是爲他辯護。這種原理也發生在比丘和居士兩者身上。
我們以爲業報法則便像是國會製定的憲法一樣;我們以爲,如果足夠聰明的話,人們便可以突破業報法則、逍遙法外。但是業報法則並不是這樣運作的。這分析了爲什麼我們會有認爲比丘不需要持守佛陀所製的戒律的荒謬想法。且讓我們再探討《大般涅槃經》。佛陀向阿難尊者說什麼?
居士甲:他說如果僧團要的話,他們可以舍棄小小戒。佛陀說的如下,不多也不少:“阿難,如果僧團願意,當我入滅後,他們可以舍棄小小戒。”
比丘:但是當時僧團是否想要舍棄小小戒?
居士甲:不。在第一次經典結集時,他們決定不更改任何戒條。律藏解釋,大迦葉尊者告訴僧團,當他和一大群比丘隨衆在大路上行走的時候,他們聽說佛陀已經般涅槃。那時候,許多比丘都感到很徬徨,但有一位老來出家的比丘說:夠了,諸位尊者,不要傷心,不要哭泣,我們已經擺脫了這位大沙門。當他說”允許你們這個;不允許你們這個“的時候,我們感到煩擾。但是現在我們愛怎麼做便怎麼做,不愛做的便不必做。
大迦葉尊者知道這種想法的危險,所以他向僧團建議:“諸位尊者,在非法還未發揚光大、法被製止之前;在非律還未發揚光大、律被製止之前;在說非法者變強、說法者變弱之前;在說非律者變強、說律者變弱之前,且讓我們背誦法與律。”當時,僧團請大迦葉尊者挑選五百位阿羅漢來結集經典,雖然這包括那時候還不是阿羅漢的阿難尊者。後來這件事在結集時被提出來,僧團也完全依照佛陀所製的議程來討論它,最後僧團的決議是:不更改戒律。
比丘:正確。誰是僧團?
居士甲:五百位阿羅漢。
比丘:只是五百位凡夫比丘組成的僧團,在某個市中心五星級酒店享用晚餐時在閑談?
居士甲:(微笑)不,尊者,是五百位阿羅漢。
比丘:這些是五百位阿羅漢,也就是說他們都已經通達了增上戒、增上定、增上慧與增上解脫。而且他們都是在佛陀親自教導之下成爲阿羅漢。他們認識佛陀本人,聽聞佛陀親口說法,這些阿羅漢包括了大迦葉尊者、阿那律尊者、阿難尊者和優婆離尊者,佛陀親口宣布優婆離是最精通戒律的比丘弟子。是不是?
居士甲:是的,尊者。
比丘:現在我們是否應該擡起自己愚昧的頭,來說他們作出了錯誤的議決。你認爲怎樣?
居士甲:但是時代已經變了,尊者。
比丘:什麼?
居士甲:現在跟佛陀時代的環境已經不一樣了,尊者。
比丘:那是你的教法?
居士甲:但這是事實。
比丘:誰說的?
居士甲:每個人都這麼說。
比丘:每個人都這麼說?是的,因爲幾乎沒人了解佛法、沒有人懂得佛法。說它是常識,那也對,那是說它是無知、被誤導的凡夫的知識。你要歸依這樣的知識?
居士甲:佛陀怎麼說,尊者?
比丘:佛陀說八邪道分導向惡道,八聖道分導向涅槃。這是法,這法不會隨著時代改變:戒律便包括在法之內。再者,如果我們認爲佛陀時代的導向滅苦之道跟現在的很不一樣,那只是我們在顯現自己對世界曆史的極大無知,對一切古代世界曆史的極大無知,對現代世界的極大無知,對理論和實修兩方面的法與律的極大無知:顯現對無明、無明之因、無明之滅盡及導向無明滅盡之道的無知。這是不修習戒、定、慧叁增上學的自然後果。由于根本沒有修習叁增上學,更別說是圓滿它們,我們自以爲比那些不單只是修習叁增上學、而且已經圓滿它們的人─第一次經典結集的五百位阿羅漢─更懂得法與律。佛陀是否叫我們應該這麼作爲?
居士甲:不,尊者。
比丘:那五百位阿羅漢不是最年長的長老比丘?不是經驗最豐富的比丘?不是出家最久?不是僧團之父?不是僧團的領導?
居士甲:他們是的,尊者。
比丘:佛陀說了什麼?我們應該還是不應該恭敬、尊敬、敬仰及禮敬那五百位阿羅漢?
居士甲:他說我們應該,尊者。
比丘:佛陀在哪裏這麼說過?
居士甲:在《大般涅槃經》裏。
比丘:所以還需要討論什麼?這在很久以前,已經完全依照佛陀所製的議程來討論而議決了。這是沒有疑問的。而且在戒律裏,有一條戒,說比丘不可對已經透過正確討論議決的事再提出動議:肯定不會在兩千五百多年後再提出動議。再者,佛陀更針對這種錯誤而製了一條戒。該戒說,如果比丘向另外一位比丘誹謗戒律,說學戒會導致追悔與憂慮,以及說爲了避免追悔與憂慮便應該避免學戒,那黱他便犯了波逸提罪。這條戒也說,如果比丘向一位居士誹謗戒律,他便犯了惡作罪。還有什麼疑問嗎?
居士甲:沒有,尊者。
居士乙:但是佛陀說不應該執著戒禁和儀式。
比丘:是嗎?
居士乙:… 《能舍小小戒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