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陀对在家人的教诫▪P5

  ..续本文上一页,如此也不足以回报及报答父母。诸比库,就算将父母拥立于能自在支配此大地富饶七宝的王位,诸比库,如此也不足以回报及报答父母。为什么呢?诸比库,父母辛苦抚养、养育儿女,使儿女得见这个世间。诸比库,若人劝导没有信仰的父母确立、住立于信具足,劝导没戒行的确立、住立于戒具足,劝导吝啬的确立、住立于舍具足,劝导没智慧的确立、住立于慧具足。诸比库,唯有这样才能回报及报答父母。”

  《大吉祥经》本经译自《小部》的《小诵5》和《经集2.4》。根据该佛经的义注:古印度曾发生了关于“什么是吉祥”的争论,结果分成三派,一派认为看到的为吉祥,一派认为听到的为吉祥,一派认为想的为吉祥。三派各持己见,相持不下。后来有位天人到佛陀处请示此事,于是佛陀用偈颂的方式教导了三十八种最吉祥事:

  1. 远离愚人,2. 亲近智者,3. 尊敬值得尊敬者,4. 择地而居,5. 过去曾经修福行善,6. 自立正志愿,7. 博学多闻,8. 技术精湛,9. 善学于律仪,10. 言谈皆善语,11. 孝顺父母亲,12. 爱护妻子、儿女,13. 做事有条不紊,14. 布施,15. 法行,16. 接济亲族 17. 行为无过失,18. 不作恶事,19. 远离恶事,20. 不服用烟酒等麻醉品。

  21. 不放逸地修行,22. 恭敬,23. 谦虚,24. 知足,25. 感恩,26. 适时听闻佛法,27. 忍耐,28. 柔顺,29. 谒见诸出家众,30. 适时讨论佛法,31. 克制,32. 梵行:过清净的生活,33. 如实知见四圣谛,34. 证悟涅槃,35. 接触世间法时心不动摇,36. 无忧虑,37. 无污染,38. 内心安宁。

  这三十八种吉祥事是在家众和出家众的行为准则与修学指南。直至今天,这些教导仍然对提升现代人(无论他是否佛教徒)的道德品质、心灵素养和生活品味有很大的帮助。在上座部佛教国家和地区,本经作为家喻户晓的一部经文而被编为《护卫经》之一。在许多场合,比库们都喜欢通过念诵和教导本经来祝福信徒们。

  经文: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沙瓦提城的揭德林给孤独园。当时,在深夜,有位容色殊胜的天人照亮了整座揭德林,来到世尊的地方。来到之后,礼敬世尊,然后站在一边。站在一边的那位天人以偈颂对世尊说:“众多天与人,思惟诸吉祥,希望得福祉,请说最吉祥!”世尊说:“不亲近愚人,应亲近智者,敬奉可敬者,此为最吉祥。居住适宜处,往昔曾修福,自立正志愿,此为最吉祥。博学技术精,善学于律仪,所说皆善语,此为最吉祥。奉侍父母亲,爱护妻与子,做事不混乱,此为最吉祥。布施与法行,接济诸亲族,行为无过失,此为最吉祥。”

  “远离.离恶事,自制不饮酒,于法不放逸,此为最吉祥。恭敬与谦虚,知足与感恩,适时听闻法,此为最吉祥。忍耐与柔顺,得见诸沙门,适时讨论法,此为最吉祥。苦行与梵行,彻见诸圣谛,证悟于涅槃,此为最吉祥。接触世间法,心毫不动摇,无愁.无染.安,此为最吉祥。依此实行后,各处无能胜,一切处平安,是其最吉祥!”

  《应作慈爱经》收录于《小部》的《小诵9》和《经集1.8》。本经共由十首偈颂组成。开头两首半偈颂教导一位禅修者通过听闻等而以世间智领悟到涅槃境界的寂静之后,为了善巧于自己利益,应当修行戒定慧三学,应当具足有能力、正直、诚实、顺从、柔和、不傲慢等十五种素质。接着的三首半偈颂把一切众生分为七种不同的组合来散播慈爱。不但通过祝愿众生快乐安稳来散播慈爱,而且还通过不欺骗、不轻视,不互相以忿怒、嗔恚想而希望对方受苦来修习。就好像母亲会用生命来保护自己的独生子一般,把慈心无限量地散播到一切世界,并且在行立坐卧等姿势中安住于慈爱。

  最后一首偈颂教导以慈心禅那为基础,修观断除邪见,具足出世间戒和正见,再继续修行至断除欲贪,最后证悟阿拉汉,不会再投胎轮回。如同《大吉祥经》一样,本经作为上座部佛教家喻户晓的一部经文,也被编为《护卫经》之一。在许多场合,比库们喜欢通过念诵本经来作为祝福之用。本经之所以备受重视,固然与该经优美的内容与实用的教导有关,同时也显示出散播慈爱在佛教传统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经文:“善求义利、领悟寂静境界后应当作:有能力、正直、诚实,顺从、柔和、不骄慢;知足、易扶养,少事务、生活简朴,诸根寂静、贤明,不无礼与不贪着居家;只要会遭智者谴责,即使是小事也不做。愿一切有情幸福、安稳!自有其乐!凡所有的有情生类,动摇的或不动的,毫无遗漏,长的或大的,中的、短的、细的或粗的,凡是见到的或没见到的,住在远方或近处的,已生的或寻求出生的,愿一切有情自有其乐!”

  “不要有人欺骗他人,不要轻视任何地方的任何人,不要以忿怒、嗔恚想,而彼此希望对方受苦!正如母亲对待自己的儿子,会以生命来保护唯一的儿子;也如此对一切生类培育无量之心!以慈爱对一切世界培育无量之心,上方、下方及四方,无障碍、无怨恨、无敌对!站立、行走、坐着或躺卧,只要他离开睡眠,皆应确立如此之念,这是他们于此所说的梵住。不接受邪见,持戒,具足彻见,调伏对诸欲的贪求,确定不会再投胎!”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佛陀对在家人的教诫》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